图书介绍
中国美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美学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2/34338291.jpg)
- 祁志祥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02527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美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美的共相3
一、以“味”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哲学界定3
1.从中西古典美学的显著差异谈起3
2.“味”“美”相通的文字学考释4
3.“味美”说的历史发展6
4.“味美”说的要义剖析10
5.“味美”说的当代价值审视12
二、以“心”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价值界定之一16
1.美的哲学观与价值观之甄别16
2.以“心”为美价值观的考证17
3.现实美和艺术美与心灵表现之联系21
4.以“心”为美的民族特色及其文化成因26
三、以“道”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价值界定之二29
1.孔子:“善者,美之实也”29
2.孟子:“充实之谓美”31
3.荀子:“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33
4.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35
5.庄子:“至乐无乐”37
6.管仲:自然美在道德41
7.韩非子:“处其实不处其华”42
8.墨子:兼爱、利民为美43
9.佛教:美在涅槃佛道44
10.中国美学以“道”为美的文化透视45
四、同构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心理界定48
1.儒、道、佛论“同构为美”49
2.“同声相应,同气相求”51
3.西方美学论“异质同构”之美54
4.“物类相同,本标相应”57
五、以“文”为美——中国古代关于形式美的认识63
1.形式美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地位63
2.以“文”为美的文字学考证63
3.“文”之美是文饰形式之美65
4.形式因错落有致而美68
5.“文贵参差”69
6.中西美学形式美论之异同78
中编 美的殊相81
一、儒家美论81
一、“比德”为美——儒家论自然美本质81
1.孔子论“比德”81
2.孟子论“比德”83
3.荀子论“比德”84
4.董仲舒论“比德”87
5.刘向论“比德”88
6.许慎论“比德”89
7.李谔、王通、白居易论“比德”90
8.宋儒论“比德”92
9.道德化身的自然美意象93
二、以“情”为美——儒家论情感美96
1.儒家对“情欲”的基本态度96
2.《乐论》、《乐记》:情感美之滥觞98
3.魏晋六朝:情感美的正式提出99
4.明末清初:情感美学的强音102
5.明清情感美学的表现形态105
6.晚清论情感美110
7.情感美学的当代价值审视112
三、以“和”为美——儒家论社会关系美114
1.“礼之用,和为贵”114
2.“和”之美的现实表现形态117
3.“和”之美的艺术表现形态121
4.中西和谐美思想比较126
四、“中的为工”——儒家论“合目的”形式美127
1.何为“合目的”形式美127
2.孔子论“辞达而已”128
3.韩愈论“文无难易惟其是”129
4.苏轼论“随物赋形”132
5.合目的形式美的表现形态135
二、道家美论139
一、以“无”为美——道家论至美在无限139
1.老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139
2.庄子:“大美不言”、“至乐无乐”140
3.《吕氏春秋》:“不见之见,不闻之闻”142
4.《礼记》:“至乐无声”、“至敬无文”143
5.《淮南子》:“至乐不笑”、“无味足味”144
6.玄学:以无御有、以寡治众145
7.“无”之美的表现形态147
8.经验之美的有限性157
二、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限通向无限159
1.“神而不知其迹曰妙”160
2.释“玄”164
3.释“远”166
4.释“逸”、“古”、“苍”、“老”169
5.释“神”、“微”、“幽”、“绝”171
三、以“淡”为美——道家论平淡美胜浓丽美173
1.“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173
2.“大羹必有淡味”174
3.淡薄世务,淡漠情感174
4.陶渊明:“开千古平淡之宗”176
5.田园诗与水墨山水177
6.“寄至味于淡泊”179
7.“炫烂之极,归于平淡”180
8.“平淡”美的整体把握181
四、以“柔”为美——道家论柔弱美胜刚强美183
1.“百炼刚化为绕指柔”183
2.“柔”、“弱”、“雌”184
3.“下”、“贱”、“愚”185
4.“不争”、“恐先”、“忌骄”186
五、“自然”为美——道家论美的无意识性187
1.老、庄论“自然”之美187
2.汉代对“自然”之美的否定189
3.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191
4.南朝:“自然英旨”“芙蓉出水”192
5.唐宋:“自然者为上品之上”194
6.明清:“以自然之为美”196
7.“出色而本色”200
六、“生气”为美——道家论美在生命203
1.老、庄论“摄生”、“养生”204
2.《易传》论“生生”206
3.玄学论“养生”208
4.道教论“长生”209
5.“生气”说209
七、“适性”为美——道家论美的自主性和自由性216
1.“适性”、“任性”216
2.“自适其适”与“适人之适”220
3.“适性”之美的多样性222
4.“逍遥”与“自由”223
三、佛家美论227
一、“镜花水月”——佛家对现实美的认识227
1.“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227
2.现实之美是“泡影”228
3.“不净观”230
二、“寂灭”为美——佛家论美的本质232
1.“无乐之乐”的“法喜禅悦”232
2.“涅槃”之美233
3.“佛土”之美234
4.“佛性”之美236
5.死亡之美238
6.空寂之美245
7.小结251
三、以“圆”为美——佛教对现实美的变相肯定之一252
1.“色复异空”252
2.圆相之美254
3.理圆为美256
4.智圆为美259
5.法圆为美261
6.小结264
四、光明为美——佛教对现实美的变相肯定之二266
1.“无明”之丑267
2.佛光之美268
3.光明诸相272
下编 美的感知281
一、审美特征论281
一、审美的愉悦性281
1.“乐”、“悦”、“快”、“娱”281
2.“好”、“爱”283
3.快感决定美的多样性284
二、审美的直觉性285
三、审美的主观性288
四、审美的客观性290
五、审美的真实性292
二、审美方法论297
一、“体味”说297
1.“味之”、“回味”、“品味”、“寻味”297
2.五觉感官均是审美感官298
3.“咀嚼不尽”、“回味无穷”298
二、“以我观物”说300
1.释“以我观物”301
2.“以我观物”的历史脉络302
3.艺术美的审美鉴赏303
三、“虚静”说306
1.“虚静”发生论307
2.“虚静”功能论308
主要参考书目311
后记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