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陆相油气的形成演化和运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ISBN:13096·61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26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陆相油气的形成演化和运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油气形成的构造和古气候条件1
第一节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1
一、普遍有中央隆起1
二、沉积凹陷中心的转移3
三、断块差异升降形成分割性凹陷3
四、多构造运动多沉积旋回4
五、沉降速度差异4
第二节油气形成的古气候条件5
一、现代气候分带及沉积特征6
(一)寒冷潮湿气候带6
(二)温暖潮湿气候带6
(三)温暖半干燥气候带8
(四)温暖干燥气候带8
二、中国中新生代气候分带及沉积特征9
(一)气候旋回与元素演变18
三、古气候演变对元素有机质演变的控制作用18
(二)气候旋回与有机质演变21
第二章油气形成的沉积环境25
第一节湖泊的形成演化及其类型25
一、基底特征和成盆方式25
二、湖泊的形成和发展26
(一)单旋回演化26
(二)多旋回演化28
(一)湖水来源29
三、湖水来源及水质演化29
(二)湖水含盐量及其演变30
四、湖泊类型及其特征35
(一)与潮湿和半潮湿气候有关的淡水——微成水湖泊35
(二)与潮湿气候有关的淡水湖沼36
(三)与半干燥和干燥气候有关的微咸水——成水湖泊36
(四)残留海盆或海水短暂连通的近海湖洎36
一、湖相生油岩沉积的水动力条件38
(一)湖泊的水动力状况38
第二节沉积水动力及地球化学相38
(二)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40
(三)沉积相特征44
(四)有机质聚集有利相带48
(五)湖水动力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48
二、地球化学相52
(一)沉积环境与环境指标52
(二)沉积环境与有机质59
一、上三叠统生油层67
第三章陆相潮湿拗陷中的有机质67
第一节不同气候带中有机质的特征67
二、侏罗系生油层69
三、白垩系生油层69
四、第三系生油层72
第二节不同沉积相中有机质的类型74
一、陆相沉积中的有机质74
二、海陆交互相及海相沉积中的有机质84
一、陆相潮湿拗陷的类型91
第三节陆相潮湿拗陷91
(一)近海潮湿拗陷92
(二)内陆潮湿拗陷92
二、陆相潮湿拗陷的形成和分布92
(一)晚三叠世陆相潮湿拗陷92
(二)侏罗纪陆相潮湿拗陷94
(三)白垩纪陆相潮湿拗陷94
(四)第三纪陆相潮湿拗陷94
第四章油气的形成与演化95
第一节近代湖泊有机质的演化95
一、近代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95
二、早期成岩作用中有机质的演化95
三、正构烷烃的演化及淤泥热解实验103
第二节我国第四纪天然气形成的特征106
一、生气层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特征106
二、天然气的组成特征106
(一)中生界油气的形成与演化特征107
一、陕甘宁盆地油气的演化107
第三节油气的形成与演化107
(二)古生界油气的形成与演化111
二、酒西松辽等盆地油气的演化137
(一)酒西花海盆地137
(二)松辽盆地138
(三)渤海湾盆地142
第四节油气演化的阶段145
一、原油的物理性质147
第一节原油的物理化学特征147
第五章陆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147
二、原油的烃族组成152
(一)原油的馏份分布152
(二)原油的族组成152
(三)汽油的烃类组成与结构特征157
(四)煤、柴油的烃族组成166
(五)重油的组成167
三、原油的卟啉与钒镍元素含量168
(一)硫含量173
第二节原油的化学组成与成油环境173
一、原油性质与成油环境173
(二)胶质、沥青质含量175
(三)蜡含最176
二、原油的烃族组成与成油环境177
(一)烃族组成177
(二)正烷烃的分布178
(三)类异戊二烯烷烃的分布179
三、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187
四、环己烷与甲基环戊烷的比值193
第三节保存条件与原油性质的变化194
一、深成演化作用与原油性质的变化194
(一)汽油的烃组成和结构的变化194
(二)原浊组成的变化195
二、表生氧化作用与原油性质的变化197
(一)原油“全烃”色谱205
一、原油之间的对比205
第一节油源对比205
第六章油源的判断205
(二)类异戊二烯烷烃208
二、原油与生油层的对比213
(一)姥鲛烷/植烷、姥鲛烷/正十七烷和植烷/正十八烷比值213
(二)金属卟啉化合物219
(三)三萜烷、甾烷220
(四)正构烷烃及红外光谱221
三、氩同位素的分布及天然气形成的年龄224
四、利用原油孢粉鉴别油源岩225
第二节生油量计算226
第七章油气的运移230
第一节石油的初次运移230
一、粘土失水与初次运移230
二、排出孔隙水与初次运移233
第二节陆相油气运移的基本特征234
一、碎屑岩中油气的运移235
二、大型砂岩体中油气的运移239
三、断裂带中油气的运移244
第三节油气的多期运移247
一、多旋回多生油层造成了油气多次运移247
二、油气多期运移的特征249
(一)同区域构造运动相一致249
(二)油气性质有一定差异250
(三)各期含油面积互相叠加252
三、油气运移的分期254
第四节大油田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254
一、必须有优良的生油岩体积构成丰富的油源255
二、必须有较好的储集层巨大的聚油面积258
三、圈闭形成期与油气生成运移期相配合260
四、生、储、圈、保的相互配合262
初步结论265
参考文献267
编后记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