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行政法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行政法学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4320417.jpg)
- 陈新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0951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行政法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参考书目1
第一节 行政法学的发展与行政法的特性1
第一章 通论1
第一章 通论1
(一)行政法学的产生1
一、行政法学的发展1
第一节 行政法学的发展与行政法的特性1
(二)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3
二、行政法之性质6
(三)“法制硬件”已建立,“法治软件”的发展开始6
(一)行政法是国内法6
(二)行政法是公法7
第二节 行政的意义12
一、公行政的概念12
(一)形式意义的行政12
第二节 行政的意义12
(二)实质意义的行政13
二、界分的目的17
三、公行政的种类17
(一)公权力行政及国库行政17
(二)秩序行政与服务行政27
(三)羁束行政与裁量行政31
第三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原则32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意义32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种类32
第三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原则32
(一)依法行政原则之意义及要件33
三、依法行政的原则33
(二)法律保留原则的概念35
四、平等权的原则40
五、比例原则—行政合理原则42
(一)比例原则的意义42
(二)比例原则的概念区分43
(三)比例原则的适用44
第四节 行政法的法源45
一、概念45
第四节 行政法的法源45
二、宪法46
三、法律47
四、条约49
五、行政法规50
(一)地方性法规51
六、地方法规51
七、司法解释52
(二)民族自治法规52
一、法律关系之意义55
第五节 行政法的法律关系55
第五节 行政法的法律关系55
(一)实体性或程序性的法律关系57
(二)持续或短暂的法律关系57
二、行政法法律关系的分类57
(一)公法权利的概念58
二、公民的公法权利58
(三)内部或外部的法律关系58
(二)公法权利的种类61
三、公民的公法义务62
(一)特别权力关系之意义63
四、特别权力关系的制度问题63
(二)特别权力关系之特点64
(三)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之批判65
(四)中国行政法学与特别权力关系的理论67
第六节 行政程序法72
一、行政程序法之意义及种类72
第六节 行政程序法72
二、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潮流74
三、行政程序法的规范事项75
(一)德国的立法模式75
(二)日本的立法模式76
(三)美国的立法例77
(四)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77
四、制定行政程序法的优点与困难79
(一)优点79
(二)困难80
五、中国制定《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前瞻81
第二章 行政组织法84
第七节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84
第七节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84
第二章 行政组织法84
一、行政主体之意义84
(一)公法人的成立86
(二)公法人的种类86
二、公法人之成立及种类86
三、行政委托—公权力受托人91
(一)机关的意义92
四、行政机关的一般理论92
(二)行政机关的分类93
(三)行政机关的权限95
(四)行政机关间的关系96
一、公务员之概念98
第八节 公务员法98
(二)公务员种类的划分98
第八节 公务员法98
(一)公务员之定义98
二、公务员的录用101
三、公务员的权利103
(一)基本权利的享有与限制103
(二)权利之种类103
四、公务员的义务108
(一)服勤务的义务108
(二)服从的义务109
(三)保密的义务110
(四)保持纪律的义务110
(五)忠诚的义务111
(六)其他义务111
五、公务员之责任112
(一)行政责任112
(二)刑事责任113
(三)民事责任113
第三章 行政行为法114
第九节 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114
一、行政立法的意义114
二、行政立法的功能114
第三章 行政行为法114
第九节 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114
三、行政立法的种类115
(一)授权立法116
(二)职权立法121
(三)行政规章123
(四)行政规范文件128
(二)行政审查129
(一)立法审查129
四、行政立法的审查129
(三)司法审查130
第十节 具体的行政行为—行政决定的制度132
(一)行政决定之意义132
一、行政决定之概念132
第十节 具体的行政行为—行政决定的制度132
(二)用语的问题133
二、行政决定的概念要件134
(一)须是行政机关所作成135
(四)须产生直接的法律效果136
(三)须是单方行为136
(二)须是公法案件136
(五)须为个别案件139
三、行政决定之种类140
(一)职权行为及依申请行为141
(二)命令式、形式式及确认式行为143
(四)拘束及裁量行为145
(三)授益式及负担式行为145
(五)单纯行为及有附款行为155
四、行政决定的合法性157
(一)行政决定的形式合法性157
(二)行政决定的实质合法性162
(三)行政决定的废止163
五、不合法的行政决定166
(一)无效的违法行为166
(二)可撤销的违法行为168
(三)瑕疵的违法行为171
六、行政决定的法律效果172
第十一节 行政合同175
一、行政合同之意义175
第十一节 行政合同175
二、行政合同的概念界分176
(一)行政合同与私法合同176
(二)行政合同与行政决定177
(一)对等合同与不对等合同178
三、行政合同之种类178
(三)行政合同的立法例180
(二)处置合同与负担合同180
四、行政合同的适用原则182
(一)合同自由原则之适用182
(二)民法规定之准用185
五、行政合同之救济与执行186
第十二节 行政强制187
一、行政强制的意义187
第十二节 行政强制187
(二)适当原则(合理原则的遵守)188
(一)法定原则188
二、行政强制的基本原则188
(四)救济原则189
(三)执行协助义务189
(一)行政强制执行190
三、行政强制的种类190
(五)执行期限190
(二)行政强制措施197
第十三节 行政处罚205
一、行政处罚的立法205
第十三节 行政处罚205
二、行政罚的概念208
(二)各种行政罚的种类209
三、行政罚的种类209
(一)种类的定型化209
四、行政罚之基本原则213
(一)行政罚的本质——行政罚与刑罚的性质“同异论”争议213
(二)行政罚适用的基本原则215
五、行政处罚的实施224
(一)行政罚的主体224
(二)行政罚的裁量226
(三)行政罚的程序228
(四)行政罚的处罚程序230
(五)行政罚的执行230
第十四节 其他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行政指导及行政计划231
一、行政事实行为231
第十四节 其他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行政指导及行政计划231
(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231
(二)行政事实行为的分类232
(三)事实行为的合法性及法律救济问题234
(二)行政指导之原则236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236
二、行政指导236
(三)行政指导制度的检讨237
(二)行政计划的分类与法律形式239
(一)行政计划之概念239
三、行政计划239
(三)行政计划的内容241
第四章 国家责任243
第十五节 行政赔偿243
一、国家赔偿的概念243
第十五 节行政赔偿243
第四章 国家责任243
二、国家赔偿的概念分类244
(一)三种法理的发展247
三、国家责任的法理演变247
(二)《国赔法》的责任法理249
四、《国赔法》中有关行政赔偿的内容250
(一)《国赔法》中行政赔偿的种类251
(二)行政赔偿的要件252
五、《国赔法》与《民法通则》和《行政诉讼法》中国家赔偿规定的关系260
(二)行政赔偿之请求程序263
六、行政赔偿的请求权263
(一)行政赔偿的当事人263
(三)赔偿的范围264
(四)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265
七、国家之追偿权266
第十六 节行政补偿267
第十六节 行政补偿267
一、传统行政补偿267
(一)行政征收概念的演变268
(二)行政补偿的立法269
(三)补偿的额度270
二、社会补偿的制度272
第十七节 行政复议273
第五章 行政救济制度——行政争讼法273
第十七 节行政复议273
第五章 行政救济制度——行政争讼法273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准据法地位274
一、《行政复议法》的特性274
(三)上级审的特色275
(二)行政内部的监控制度275
(四)一级复议制度276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276
三、行政复议的条件279
(一)复议的当事人279
(二)复议的标的283
四、复议的申请程序287
(一)提起的期限287
(三)复议申请提出的对象289
(二)复议的申请形式289
五、复议审议机构292
六、复议申请的效果293
七、复议的审理294
(一)审查的范围294
(二)审查的方式296
(三)复议的决定期限297
(四)复议决定方式298
八、复议决定书之作成301
九、行政诉讼之救济指示302
十、复议决定之效力303
(一)司法审查的概念304
第十八 节司法审查—行政诉讼的原理304
一、司法审查的制度304
十一、复议决定的救济304
第十八节 司法审查—行政诉讼的原理304
(二)中国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概念306
二、行政诉讼的法院体制309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310
(一)受案范围的列举规定311
(二)受案范围的特别排除条款312
四、行政诉讼的审查对象—合法性与适当性审查的争议314
五、行政诉讼的种类316
(一)撤销诉讼317
(二)确认诉讼318
(三)义务诉讼319
六、行政诉讼的审判权—与民事诉讼之分320
七、行政诉讼的管辖权322
(一)不受理与裁定驳回323
八、行政诉讼的审理323
(三)判决方式324
(二)受理324
附录一328
附录一:《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328
附录二333
附录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333
附录三339
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征求意见稿)339
附录四354
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征求意见稿)354
若干问题的解释365
附录五365
附录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