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https://www.shukui.net/cover/6/34309795.jpg)
- 童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4142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28页
- 主题词: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1
第一节 “社会的发现”2
一 启蒙运动及其社会后果2
二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崛起4
三 自然科学的影响及其他6
第二节 社会学的经典理论7
一 卡尔·马克思7
二 爱弥尔·迪尔凯姆9
三 马克斯·韦伯11
四 格奥尔格·齐美尔13
第三节 社会学的现代流派16
一 功能主义17
二 冲突理论19
三 交换理论21
四 符号互动论23
五 当代社会学的走向25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6
第一节 方法体系26
一 方法论26
二 研究方式27
三 具体方法和技术28
四 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9
第二节 研究的过程30
一 选择问题阶段30
二 研究设计阶段30
三 研究实施阶段31
四 资料分析阶段31
五 得出结果阶段31
第三节 研究设计32
一 研究目的33
二 研究性质34
三 分析单位35
四 时间维度35
第四节 测量36
一 测量的概念与要素37
二 测量层次38
三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40
第五节 抽样42
一 抽样的概念与类型42
二 概率抽样方法43
三 非概率抽样方法45
第六节 研究方式47
一 调查研究47
二 实验研究47
三 文献研究48
四 实地研究48
第三章 文化与社会50
第一节 争论中的“文化”50
一 文化的“协议”50
二 社会结构与文化52
三 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文化”55
第二节 变迁中的文化与社会58
一 文化的类型与文化的高低58
二 文化与社会发展60
三 文化与社会整合63
第三节 文化与社会化66
一 “社会化”的涵义66
二 成人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69
三 文化在社会化中的作用72
第四章 社会规范与角色行为75
第一节 社会规范:社会行动的规矩与准则75
一 社会规范的基本涵义75
二 社会规范的形态与形式78
第二节 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82
一 社会角色的本质82
二 社会角色的类型84
三 社会角色的功能86
第三节 角色的扮演与冲突87
一 角色的扮演88
二 角色的社会化90
三 “角色丛”与角色冲突92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与互动96
第一节 互动与社会96
一 什么是互动?96
二 社会通过互动而形成98
第二节 关于互动本质的阐释99
一 互动发生的基础:符号定义99
二 互动发生的情景定义:前台与后台103
三 日常生活方法论:互动中的共同理解105
四 社会互动中的交换关系107
第三节 关于互动过程的分析和类型109
一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110
二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110
三 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111
第六章 生活方式与时尚115
第一节 西方学者对生活方式的研究115
一 生活方式研究的学术渊源115
二 韦伯和凡勃伦对生活方式的研究116
三 鲍德利亚、齐美尔和坎贝尔对消费方式的研究117
四 索伯尔和魏洱对生活风格的研究119
第二节 生活方式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20
一 “生活方式”概念的界定121
二 生活方式研究的内容122
三 生活方式研究的方法124
第三节 生活方式的历史演进与生活质量的提高126
一 生活方式历史演进的过程126
二 生活质量的提高127
第四节 生活方式的时尚追求131
一 “时尚”概念的界定131
二 时尚是消费行为社会性的典型表现132
三 生活方式的时尚化趋势132
第五节 未来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建构136
一 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的特点136
二 未来我国社会生活方式建构的基本原则137
三 未来我国社会生活方式建构的目标模式137
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139
第一节 群体的概述139
一 群体的概念和群体的特征139
二 群体的形成和功能141
三 群体的类型142
第二节 群体的结构145
一 群体规模145
二 群体内部关系146
三 群体规范147
第三节 群体的运作过程149
一 群体内的运作149
二 群体间及其与外界的互动150
第四节 组织的概念151
一 组织的涵义152
二 组织构成要素和特征152
三 组织的类型154
四 组织的功能155
第五节 组织结构与变迁156
一 组织结构要素156
二 组织结构类型与变迁157
三 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158
四 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159
第六节 组织运行和管理160
一 组织运行161
二 管理模式161
三 管理理论163
第八章 单位与社区166
第一节 单位的起源与特征166
一 单位的定义166
二 单位的起源与形成167
三 单位的特征169
第二节 单位的结构、功能与变迁170
一 单位的结构170
二 单位的功能171
三 单位的变迁172
第三节 社区及其要素174
一 社区的定义174
二 社区的要素175
三 社区研究与社区发展176
第四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178
一 农村社区178
二 城市社区181
第九章 婚姻、家庭与性184
第一节 婚姻及其形式184
一 婚姻的涵义184
二 婚姻的形式与限制185
三 生育的合法性189
四 婚姻的破裂190
第二节 家庭、家与家族192
一 家庭的涵义192
二 同家庭相关的几个概念193
三 家庭的功能195
四 家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97
第三节 性:认同与活动199
一 性与性别199
二 性别与不平等200
三 当代社会中的性活动及其问题203
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206
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形式206
一 社会分层的概念206
二 社会分层的历史发展207
三 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状况209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基础210
一 社会分层的标准211
二 社会分层的指标213
三 社会分层的测量方法218
第三节 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219
一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分层理论220
二 韦伯主义传统的分层理论222
三 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224
第四节 社会流动226
一 社会流动的类型226
二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227
三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228
第十一章 制度与社会秩序230
第一节 社会秩序如何构成?230
一 秩序问题的提出230
二 社会秩序的涵义与类型233
三 制度:合作与秩序的基本力量236
第二节 制度的作用237
一 制度的定义237
二 有效制度的特征241
三 制度与信任242
第三节 制度的构成与变迁245
一 制度的起源与类型245
二 制度如何演化?246
三 何以由国家建构和执行外在制度?250
四 外在制度运用的若干限制252
第十二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254
第一节 越轨的涵义及其理论解释254
一 越轨的概念及涵义254
二 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256
三 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259
四 社会学对越轨行为的解释260
五 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263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特征与过程264
一 社会控制的涵义265
二 社会控制的特征265
三 社会控制的类型266
四 社会控制的过程267
第三节 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手段269
一 社会控制的功能269
二 社会控制的手段269
三 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275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与调适276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276
一 什么是社会问题?276
二 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277
三 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280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与分类282
一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282
二 社会问题的特殊性283
三 社会问题分类的标准285
四 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287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调适289
一 解决社会问题的方针289
二 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290
三 社会问题调适的方法292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294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294
一 社会保障的涵义294
二 社会保障的内容296
三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298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299
一 社会保障产生的客观条件299
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301
三 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306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310
一 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310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311
第四节 社会工作313
一 社会工作的概念313
二 社会工作的起源314
三 社会工作的要素316
四 社会工作的功能316
五 社会工作的方法317
第十五章 变迁模式与动力320
第一节 社会结构及其变迁320
一 社会结构的概念320
二 社会变迁的范畴324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系统要素与模式327
一 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及理论解释328
二 制度、组织与规范结构的变迁330
三 人口结构的变迁332
四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迁334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动力因”336
一 城市化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动力337
二 体制改革是社会结构变迁的推进器339
三 现代科技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催化剂”341
第十六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344
第一节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关系344
一 工业化的概念及其特点344
二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特点346
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结构关系348
第二节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349
一 工业革命促进了市民社会的生成350
二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制度的形成351
三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契约关系的深化352
第三节 城市现代化与郊区化354
一 城市郊区化的概念与本质354
二 郊区化的原因356
三 后工业社会与城市社会的来临360
第十七章 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363
第一节 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学说363
一 现代化与发展理论的内在缺陷363
二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践和理论渊源367
三 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37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内涵374
一 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375
二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80
三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382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384
一 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385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386
第十八章 全球化与社会学的未来390
第一节 对“全球化”的不同解读390
一 对“全球化”概念的不同界定390
二 对全球化趋势的不同态度394
第二节 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挑战397
一 全球化的主要后果397
二 全球化对社会学理论的挑战399
第三节 网络社会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挑战404
一 网络技术、网络社会与网民概述404
二 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406
三 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对象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