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
  • 邵汉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3930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81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806页
  • 主题词:文化-研究-中国-1980~2000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13

第一章 道家文化研究15

一、老庄其人其书16

(一)老子其人其书16

(二)庄子其人其书19

二、道家思想渊源及学派演变21

(一)道家思想渊源21

(二)道家学派演变24

三、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质28

(一)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28

(二)道家文化的特质30

(一)道家之道论研究31

四、道家思想研究31

(二)道家之人论研究37

五、道家思想比较研究42

(一)道家学派内部的比较研究42

(二)道家与其他学派的比较研究45

(三)道家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50

六、道家之历史地位与道学之现代价值53

(一)道家之历史地位的肯定53

(二)道家主干说及其质疑54

(三)关于儒道互补说57

(四)道学之现代价值评估59

(一)道家与道教关系论64

七、其他问题研究64

(二)道学史研究66

(三)郭店道家简研究69

第二章 儒家文化研究79

一、儒家文化研究历程的简要回顾79

二、儒家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82

(一)“中庸”研究82

(二)心性论研究86

(三)义利观研究91

(四)人学研究94

三、儒学与当代社会102

(一)儒学的特质与基本精神103

(二)儒学与现代市场经济106

(三)儒学与精神文明建设108

(四)儒学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110

四、儒学史研究114

(一)儒学通史114

(二)儒学断代史116

五、儒商研究117

(一)儒商研究的背景及基本情况118

(二)儒商的定义及特征119

(三)儒商的经营理念120

(四)儒商的使命及前景121

六、儒教问题研究122

(一)儒教是教说的提出122

(二)对儒教是教说的争论125

(三)儒教是教说的传播和发展126

七、其他问题研究129

(一)儒学的普及与大众化130

(二)郭店儒家简研究130

(三)中外儒学比较研究131

(四)儒学与少数民族文化131

第三章 墨家文化研究139

一、墨学研究成果概览140

(一)通论性著作140

(二)专题性著作143

(三)校注及今译性著作146

(四)论文集及其他147

(一)《亲士》至《三辩》7篇撰者148

二、《墨子》撰者研究148

(二)《尚贤》至《非儒》24篇撰者149

(三)《墨辩》6篇撰者150

(四)《耕柱》至《公输》5篇撰者151

(五)《城守》诸篇撰者152

三、墨家哲学与美学思想研究152

(一)墨家哲学体系的建构153

(二)墨家宇宙观154

(三)墨子三表法155

(四)墨子美学体系156

(五)墨子非乐思想158

四、墨家辩学与逻辑学思想研究160

(一)墨家辩学体系160

(二)墨家逻辑学体系161

(三)几个有争议的问题163

五、墨家政治与经济思想研究167

(一)兼爱学说研究167

(二)尚同学说研究169

(三)尚贤学说研究171

(四)节用学说研究172

六、墨家科学与军事思想研究173

(一)科学思想研究173

(二)军事思想研究175

七、儒墨关系研究178

(一)儒墨同源说178

(二)儒墨非同源说178

(四)儒墨对立说179

(三)儒墨部分同源说179

(五)孔墨相同说180

(六)儒墨对立兼相通说182

八、墨学骤衰原因研究182

(一)不适应新历史条件说183

(二)丧失阶级基础说183

(三)墨子思想体系中的二律背反导致衰亡说184

(四)与宗法制社会相冲突说184

(五)综合原因说185

第四章 法家文化研究193

一、法家学派概况193

(一)“法家”的称谓193

(二)法家学派的定义194

(三)法家的起源195

(四)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96

二、法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198

(一)法家与名家199

(二)法家与道家200

(三)法家与儒家203

(四)法家与墨家206

三、法家哲学思想207

(一)法家的人性论207

(二)法家的辩证法思想209

(三)法家的认识论212

(一)法家的法、术、势思想214

四、法家政治思想214

(二)君主专制和愚民思想217

(三)韩非的道德思想219

五、法家法律思想221

(一)法的起源221

(二)有关法律的定义及其本质221

(三)法的平等意识223

(四)法的重刑主义225

第五章 兵家文化研究230

一、兵家哲学思想研究231

(一)兵家哲学思想基本内容的阐扬231

(二)兵家哲学思想的总体评价233

(一)军事战略战术思想235

二、兵家军事思想研究235

(二)军事谋略思想237

(三)军事经济思想238

(四)军事管理思想240

(五)军事伦理思想241

(六)军事心理思想242

三、兵家文化文献研究242

(一)史实研究243

(二)主要兵书版本源流之校勘、考证、注释、通解245

(三)兵家文化研究文献的整理和编纂247

四、兵家文化比较研究250

(一)兵家文化自身的比较研究250

(二)兵家与先秦诸子军事思想的比较研究252

(三)《孙子兵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比较研究257

(四)东西方军事文化的比较研究258

五、兵家文化与现代战争261

(一)《孙子兵法》与当代战略理论261

(二)《孙子兵法》与当代作战理论263

(三)《孙子兵法》与世界和平264

(四)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评价《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价值266

六、兵家文化非军事领域应用研究267

(一)兵家文化在经济领域的应用267

(二)兵家文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269

七、海外对兵家文化的研究270

(一)海外兵家文化研究的主要译、著270

(二)海外兵家文化应用研究273

第六章 道教文化研究286

一、道教文化研究的简要回顾286

二、道教经典与道教史研究288

(一)道教经典研究288

(二)道教史研究293

三、道教思想研究296

(一)道教哲学296

(二)内丹术研究305

(三)道教伦理研究308

(四)道教的宗教学和神学研究309

四、道教与中国文化310

(一)道教与道家310

(二)道教与儒家313

(三)道教与佛教314

(四)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315

(五)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316

五、未来道教文化研究的展望316

第七章 佛教文化研究323

一、佛教哲学专题研究324

(一)佛教哲学总论324

(二)佛性论与心性论325

(三)佛教本体论和宇宙观327

(四)佛教伦理学328

二、佛教宗派研究330

(一)天台宗330

(二)华严宗333

(三)禅宗334

(四)唯识宗337

(五)三论宗338

(六)密宗339

(七)净土宗340

三、佛教历史研究341

(一)世界佛教史341

(二)中国佛教史345

(三)佛教判教研究346

(四)佛教断代史346

(五)地方佛教史348

(六)僧传研究348

(一)经典释译349

四、佛教经典研究349

(二)佛教辞书350

(三)佛经编撰350

五、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351

第八章 现代新儒家文化研究360

一、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简要回顾360

(一)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特征360

(二)方克立与现代新儒学研究362

(三)现代新儒学研究重大成果介绍364

二、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演变368

(一)现代新儒学的界定368

(二)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371

(三)现代新儒学的时代背景373

三、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剖析374

(一)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征375

(二)所谓“返本开新”与“良知自我坎陷”377

(三)现代新儒学的“得”与“失”382

四、儒学与工业东亚的崛起385

(一)所谓“儒家资本主义”385

(二)儒学促进东亚经济发展吗387

五、现代新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前景392

(一)历史地位的评估393

(二)发展前景的预测394

六、关于当代大陆新儒家及其批评396

(一)当代大陆新儒家的出现及其纲领396

(二)对当代大陆新儒家的批评398

七、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403

下篇411

第九章 文化理论若干问题研究413

一、文化界说413

(一)对国外和我国近代以来有关文化概念研究的历史考察414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文化界说种种417

(三)文化界定的困难422

二、文化与文明424

(一)文化、文明同义说424

(二)文明大于文化说424

(三)文化大于文明说425

(四)文化与文明的区别426

(一)“传播”说427

三、文化的本质427

(二)“人化”说428

(三)“文者,饰也”429

四、文化的特征430

(一)文化的阶级性与共同性430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432

(三)文化的继承性与融合性433

五、文化的结构434

(一)文化结构三层次说的提出434

(二)精神文化层面的再分剖435

(三)制度文化层面的再分割436

(五)一体四面说437

(四)文化要素组合说437

(六)一体三面说438

(七)时空、主客、心物三系统组合说438

六、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439

(一)什么是文化模式439

(二)怎样观察和识别文化模式440

(三)文化的类型及其划分441

七、文化的功能442

(一)文化系统内各文化要素的地位作用442

(二)文化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与功效444

(三)是否存在以及如何看待“文化无意识”的参与功能445

八、文化评价的基本标准446

(二)历史标准与道德标准447

(一)政治标准与科学标准、艺术标准447

(三)生产力标准448

(四)以人的解放程度为标准449

九、文化发展机制450

(一)社会实践决定论450

(二)生产方式决定论450

(三)社会与文化双向选择说451

(四)人为“能动本源”说452

(五)文化交往推动说452

(六)内外机制结合说453

十、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454

(一)什么是文化全球化454

(二)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文化全球化455

(三)遏制文化霸权主义456

第十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462

一、问题的缘起462

(一)以往论争的延续462

(二)韦伯理论的影响463

(三)海外新儒学的影响464

(四)现代化实践的要求464

二、对传统的诠释465

(一)什么是传统465

(二)传统的特征467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470

(四)传统学的提出473

(一)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475

三、对现代化的不同理解475

(二)现代化与四化477

(三)现代化与西化479

(四)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481

(五)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484

(六)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构想486

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488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489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491

(三)传统的“破”与“立”494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点495

(一)何谓“人文”和人文精神504

一、关于人文精神504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精神研究504

(二)中国文化有无人文精神505

(三)中西人文精神的异同506

(四)人本主义及其评价507

二、关于和谐意识509

(一)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509

(二)关于“中庸之道”的讨论512

三、关于伦理本位516

(一)传统道德观的特征516

(二)传统道德观的评价519

四、关于忧患意识522

(一)忧患意识的提出及其含义522

(二)儒学之忧患意识524

(四)忧患意识之现代意义525

(三)儒、墨、道、法忧患意识之比较525

五、关于整体思维526

(一)传统思维的特点526

(二)整体思维的内涵及评价527

(三)道家与道教的整体思维530

第十二章 “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536

一、救亡与启蒙536

(一)救亡压倒启蒙说536

(二)启蒙悲剧说及其批评539

(三)救亡启蒙并行说540

(四)新启蒙的意义542

(一)“五四”是否全盘反传统544

二、“五四”与反传统544

(二)“五四”反传统的意义546

(三)“五四”反传统的历史局限548

三、民主与科学550

(一)民主与科学的评价550

(二)民主与科学的追寻554

四、关于“五四”人物557

(一)关于陈独秀558

(二)关于李大钊560

(三)关于胡适561

(四)关于蔡元培564

五、港台、海外学者对“五四”精神的研究566

(一)“五四”与西方文艺复兴567

(二)“五四”全盘西化与“反传统”568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局限570

第十三章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580

一、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581

(一)伦理精神与宗教精神581

(二)内省与外求、群体与个体的自由观和价值观585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588

(四)封闭性与开放性591

(五)关于中华民族精神594

二、中西文化的关系597

(一)“西体中用”与体用之辨598

(二)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602

(三)“中西整合、优越互补”论605

(四)“综合创造”论607

(五)中西互补观608

(六)“和而不同”论608

(七)世界文化整合论609

三、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标准和原则610

四、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612

第十四章 海外中国文化研究620

一、海外儒学研究620

(一)儒学研究在日本620

(二)儒学研究在美国622

(三)儒学研究在欧洲625

(一)道家研究在日本627

二、海外道家文化研究627

(二)道家研究在美国628

(三)道家研究在英国629

三、海外道教研究630

(一)道教研究在日本630

(二)道教研究在法国633

(三)道教研究在美国635

(四)道教研究在欧洲637

四、海外其他中国文化研究638

(一)佛教文化研究638

(二)兵家文化研究640

(三)墨家文化研究640

(一)许倬云与中国文化研究641

五、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化研究641

(二)余英时与中国文化研究648

(三)成中英与中国文化研究661

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关系研究671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历史考察671

二、马克思主义“中源说”及其驳论676

(一)马克思主义“中源说”的提出676

(二)马克思主义“中源说”驳论678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能否结合681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能够结合、必须结合682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不能结合、不能平起平坐685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相通相容及相异相别688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的途径693

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697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697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704

七、需要注意和加强的几个问题708

第十六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71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716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717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718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基础及其形成过程720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战略地位723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723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与重要意义726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730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731

(二)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735

(三)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与进步742

(四)努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747

(五)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750

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方针756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756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758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61

(四)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762

附录:台湾学者与中西文化研究773

后记7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