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 王新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232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78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7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绪论1

第1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4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4

1.1.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4

1.1.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6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8

第2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特点12

2.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12

2.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2

2.2.1 整体观念12

2.2.2 恒动观念20

2.2.3 辨证论治22

第3章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内容27

3.1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27

3.2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27

3.2.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7

3.2.2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28

3.2.3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29

3.2.4 中医学养生和治疗原则29

第4章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30

4.1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30

4.2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与展望33

4.2.1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目标34

4.2.2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34

4.2.3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任务35

4.2.4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36

第2篇 哲学基础39

第1章 精气学说43

1.1 精气的基本概念44

1.1.1 精的基本概念45

1.1.2 气的基本概念46

1.2 精气学说的形成48

1.2.1 精学说的产生与发展49

1.2.2 气学说的形成根源与发展50

1.3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53

1.3.1 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53

1.3.2 精气的运动和变化57

1.3.3 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60

1.3.4 精气为人62

1.4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5

1.4.1 对中医学精气神学说构建的影响65

1.4.2 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71

1.4.3 对藏象经络学说构建的影响72

1.4.4 对病因病机理论形成的影响74

1.4.5 对诊断与防治理论构建的影响77

1.4.6 对养生康复理论构建的影响78

第2章 阴阳学说82

2.1 阴阳的基本概念82

2.1.1 阴阳的主要涵义83

2.1.2 阴阳的基本内涵83

2.2 阴阳学说的形成85

2.2.1 阴阳原始概念的出现85

2.2.2 阴阳哲学概念的产生86

2.2.3 阴阳学说的形成87

2.3.1 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88

2.3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88

2.3.2 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89

2.4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91

2.4.1 阴阳对立91

2.4.2 阴阳互根93

2.4.3 阴阳互藏95

2.4.4 阴阳交感97

2.4.5 阴阳消长98

2.4.6 阴阳转化100

2.4.7 阴阳自和101

2.4.8 阴阳平衡103

2.5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04

2.5.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05

2.5.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107

2.5.3 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108

2.5.4 指导疾病的诊断113

2.5.5 指导疾病的防治114

第3章 五行学说120

3.1 五行的基本概念120

3.1.1 五行的主要涵义120

3.1.2 五行的基本内涵121

3.2.1 五行概念的产生之源122

3.2 五行学说的形成122

3.2.2 对五行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123

3.3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24

3.3.1 五行特性125

3.3.2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26

3.3.3 五行相生与相克129

3.3.4 五行制化与胜复130

3.3.5 五行相乘与相侮132

3.3.6 五行母子相及133

3.4.1 阐释人体生理134

3.4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34

3.4.2 阐释病理变化136

3.4.3 用于疾病的诊断141

3.4.4 指导疾病的治疗142

第3篇 藏象经络151

第1章 脏腑154

1.1 五脏157

1.1.1 心157

【附】心包络171

1.1.2 肺172

1.1.3 脾184

1.1.4 肝202

1.1.5 肾210

【附】命门217

1.2 六腑224

1.2.1 胆225

1.2.2 胃228

1.2.3 小肠233

1.2.4 大肠234

1.2.5 膀胱235

1.2.6 三焦238

1.3 奇恒之腑243

1.3.1 脑244

1.3.2 女子胞245

1.4 脏腑之间的关系247

1.4.1 五脏之间的关系247

1.4.2 六腑之间的关系252

1.4.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53

第2章 经络259

2.1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59

2.1.1 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259

2.1.2 经络学说形成的主要基础260

2.1.3 经络学说的发展262

2.2.1 经络的基本概念264

2.2 经络系统的内容264

2.2.2 经络系统的组成265

2.2.3 经络的命名267

2.2.4 经络的循行分布268

2.3 经络的生理功能299

2.3.1 经络的基本功能299

2.3.2 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304

2.3.3 十二经别的功能特点306

2.3.4 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307

2.4.1 用以阐释病理变化308

2.3.5 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308

2.4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08

2.4.2 用于疾病的诊断311

2.4.3 用于疾病的治疗313

2.5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316

2.5.1 经络现象研究316

2.5.2 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322

2.5.3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324

第3章 精气血津液331

3.1.1 精的概念332

3.1 精332

3.1.2 精的生成333

3.1.3 精的功能334

3.2 气334

3.2.1 气的概念334

3.2.2 气的生成339

3.2.3 气的功能341

3.2.4 气的运动346

3.2.5 气的分类350

3.2.6 气的现代研究359

3.3.2 血的生成362

3.3.1 血的概念362

3.3 血362

3.3.3 血的循行364

3.3.4 血的生理功能365

3.4 津液366

3.4.1 津液的概念366

3.4.2 津液的代谢366

3.4.3 津液的功能368

3.4.4 五脏化液369

3.5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370

3.5.1 气与血的关系370

3.5.3 气与津液的关系371

3.5.2 气与精的关系371

3.5.4 血与精的关系372

3.5.5 血与津液的关系373

第4章 形体官窍382

4.1 形体382

4.1.1 五体382

4.1.2 躯体389

4.2 官窍397

4.2.1 耳398

4.2.2 目400

4.2.3 鼻402

4.2.4 口403

4.2.5 舌404

4.2.6 咽喉405

4.2.7 前阴406

4.2.8 后阴408

第5章 体质410

5.1 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411

5.1.1 体质定义的方法411

5.1.2 体质与气质的关系413

5.1.3 体质定义的主要内容415

5.2.1 先天因素416

5.2 体质的形成416

5.2.2 后天因素418

5.2.3 影响体质的其他因素422

5.3 体质的分类425

5.3.1 阴阳分类法426

5.3.2 五行分类法427

5.3.3 脏腑分类法428

5.3.4 气血津液分类法429

5.3.5 体态分类法430

5.3.6 性情分类法431

5.4.1 脏腑、经络、形体是形成体质的结构要素432

5.4 体质的本质432

5.4.2 精、气、血、津液是影响体质的基本物质433

5.4.3 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434

5.4.4 体质是“证”的未病形式435

5.5 研究体质学说的价值与意义436

5.5.1 养生防病方面436

5.5.2 辨证论治方面437

5.5.3 关于体质学说应用的有关问题研究437

第4篇 病因病机445

第1章 病因450

1.1.1 六淫之名452

1.1 六淫452

1.1.2 六淫侵人之共同特点453

1.1.3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54

1.1.4 六淫的现代研究460

1.2 疠气464

1.2.1 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原因464

1.2.2 疠气致病的特点466

1.3 七情内伤466

1.3.1 七情的生理病理基础467

1.3.3 七情的致病特点469

1.3.2 七情的致病条件469

1.3.4 七情学说的现代研究472

1.4 饮食伤478

1.4.1 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性478

1.4.2 饮食伤的形成478

1.5 劳逸伤481

1.5.1 劳伤482

1.5.2 逸伤482

1.6 外伤483

1.6.1 金疮和跌打损伤483

1.6.4 虫兽伤484

1.6.2 烧烫伤484

1.6.3 冻伤484

1.7 诸虫486

1.7.1 疟原虫486

1.7.2 阿米巴原虫486

1.7.3 蛔虫487

1.7.4 蛲虫487

1.7.5 绦虫487

1.7.6 姜片虫487

1.8 病理产物性病因488

附二:肝吸虫488

1.8.1 痰饮488

1.7.8 血吸虫488

1.7.7 钩虫488

附一:血丝虫488

1.8.2 瘀血493

1.8.3 结石498

1.9 先天及体质因素499

1.9.1 先天因素499

1.9.2 体质因素501

2.1 发病的基本原理513

2.1.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513

第2章 发病513

2.1.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514

2.1.3 邪正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515

2.2 影响发病的因素516

2.2.1 情志因素与发病516

2.2.2 体质因素与发病516

2.2.3 自然环境与发病517

2.2.4 社会环境与发病520

2.3 发病途径521

2.3.3 其它病邪侵入发病途径522

2.3.2 内伤病邪侵入发病途径522

2.3.1 外感病邪侵入发病途径522

2.4 发病形式523

2.4.1 感邪即发523

2.4.2 伏而后发523

2.4.3 继发523

2.4.4 复发523

第3章 病机526

3.1 基本病机530

3.1.1 邪正盛衰530

3.1.2 阴阳失调535

3.1.3 气血失常546

3.1.4 津液代谢失常554

3.2 脏腑病机566

3.2.1 五脏病机567

3.2.2 六腑病机650

3.2.3 奇恒之府病机657

3.3 经络病机660

3.3.1 十二经脉经别病病机661

3.3.2 络脉病病机668

3.3.3 经筋皮部病病机669

3.3.4 奇经八脉病病机671

3.4.1 形体病机676

3.4 形体官窍病机676

3.4.2 官窍病机680

第5篇 防治康复689

第1章 养生692

1.1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692

1.2 中医养生学的重要意义696

1.2.1 增强体质,保持健康697

1.2.2 抵御邪气,预防疾病698

1.2.3 延缓衰老,颐养天年698

1.3.1 天人相应,顺乎自然700

1.3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700

1.3.2 身心合一,形神共养701

1.3.3 动静结合,协调平衡703

1.3.4 摄养脏腑,脾肾为先704

1.4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705

1.4.1 精神养生705

1.4.2 饮食养生709

1.4.3 起居养生716

1.4.4 房事养生721

1.4.5 运动养生724

1.4.6 药物和针灸养生725

第2章 治则729

2.1 早治防变731

2.1.1 有病早治732

2.1.2 既病防变733

2.2 治病求本736

2.2.1 治病求本的概念736

2.2.2 对“病本”的不同认识736

2.2.3 “本”为病与证本质的统一738

2.3 扶正与祛邪739

2.3.1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739

2.3.2 扶正与祛邪的运用739

2.4.1 治标与治本的概念741

2.4 治标与治本741

2.4.2 治标与治本的运用742

2.5 正治与反治744

2.5.1 正治与反治的概念744

2.5.2 正治与反治的运用744

2.5.3 对反治的不同认识747

2.6 调整阴阳748

2.6.1 调整阴阳的概念748

2.6.2 调整阴阳的运用748

2.7.2 调理气血的运用750

2.7.1 调理气血的概念750

2.7 调理气血750

2.8 调理脏腑752

2.8.1 调理脏腑的概念752

2.8.2 调理脏腑的运用752

2.9 三因制宜755

2.9.1 三因制宜的概念755

2.9.2 三因制宜的运用755

第3章 康复765

3.1 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概况765

3.2.2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767

3.2.1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767

3.2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原则767

3.2.3 自然康复与自疗康复相结合768

3.3 中医康复的主要方法768

3.3.1 精神康复768

3.3.2 饮食康复770

3.3.3 运动康复771

3.3.4 药物康复771

3.3.5 针灸康复772

3.3.6 自然康复773

3.3.7 娱乐康复7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