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播学引论 增补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传播学引论 增补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4301493.jpg)
- 李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6296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传播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播学引论 增补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版序 项德生1
导言1
第一节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
一、口语传播时代2
二、文字传播时代5
三、印刷传播时代8
四、电子传播时代12
第二节 传播与传播学15
一、传播与信息15
二、信息社会19
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23
第三节 传播学研究的演化24
一、三大来源24
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29
三、两大学派39
第四节 精神交往论44
一、交往与传播45
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48
第一讲 概论55
第一章 传播学的孕育55
第一节 传播及传播学55
第二节 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62
第三节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65
第四节 传播学“四大先驱”70
一、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70
二、心理学家卢因(1880~1947)74
三、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79
四、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82
第二章 传播学的创立与发展87
第一节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87
第二节 传播学的发展94
第一节 语言符号105
一、语言与文字105
第三章 符号——传播的基因105
第二讲 人际传播105
二、语义与传播109
1.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109
2.语言的陷阱110
3.语言失当114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117
一、体语118
1.动作118
2.姿势119
4.体语与语言120
3.类语言120
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121
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122
四、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23
第四章 符号互动127
第一节 编码与译码127
第二节 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131
一、影响感知的因素131
1.类似与相近(resemblance and proximity)132
2.完形趋向(good form)133
4.共同命运(common fate)134
3.残缺闭合(closure)134
二、制约理解的因素135
1.心理预设135
2.文化背景137
3.动机138
4.情绪139
5.态度140
第三节 选择性定律141
一、选择性接触142
二、选择性理解143
三、选择性记忆145
第四节 人际传播146
第五节 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149
一、两级传播论150
二、创新扩散论154
第三讲 大众传播163
第五章 控制分析:谁-说什么163
第一节 大众传播概览164
第二节 把关人与把关167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167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169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170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172
一、布里德与潜网174
第三节 深层的控制174
二、四大控制观念及体制175
三、批判学派的控制观178
第六章 媒介分析:经何渠道181
第一节 媒介及其比较研究181
第二节 斯蒂芬森的游戏论185
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187
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187
二、拉扎斯菲尔德的负面分析189
第四节 议程安排194
一、议程安排的构想194
二、议程安排的研究195
第五节 媒介的隐性功能198
一、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198
二、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199
三、媒介环境202
四、媒介环境的意义205
第六节 麦克卢汉的“奇谈怪论”207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208
二、媒介即讯息:传播学的斯芬克司之谜212
三、汉斯立克:道破谜底的俄狄普斯?215
第七章 受众分析221
第一节 中弹即倒的受众222
一、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222
二、魔弹与靶子225
第二节 联合御敌的受众227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论231
一、固执的受众(obstinate audience)231
二、“自助餐厅”(cafeteria)233
三、矫枉未免过正235
第八章 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238
第一节 霍夫兰与耶鲁研究239
一、传播来源的可信度242
第二节 从传播来源看劝服242
二、传播来源的知名度245
三、传播来源的动机246
第三节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247
一、一面之词与两面之词248
二、先说后说孰更有利249
三、结论是由传者给出,还是由受众得出250
四、理智型劝服与情感型劝服252
第四节 从传播对象看劝服253
一、听从性(persuasibility)253
二、恐惧诉求(fear appeal)254
三、接种免疫论(inoculation theory)256
第九章 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259
第一节 平衡论与和谐论260
一、海德的平衡论260
二、奥斯古德和塔南鲍姆的和谐论263
第二节 均衡论与ABX模式266
一、纽科姆的ABX模式266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ABX模式268
第三节 认知不协调论272
一、认知与认知不协调272
二、重建协调与态度变化273
1.自我辩解274
2.态度改变275
一、从众现象277
第四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277
二、阿西的从众研究280
三、从众与态度改变283
第四讲 批判学派289
第十章 批判学派(上):鸟瞰289
第一节 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290
一、两种人生哲学290
二、两种现代思潮292
三、两种学术判断295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297
第二节 批判学派的三路研究297
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y)299
三、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302
第三节 批判学派在中国305
第十一章 批判学派(下):透视308
第一节 历史素描308
一、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308
1.法兰克福学派309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312
二、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315
第二节 政治·经济·文化318
一、传播与意识形态319
二、传播与垄断控制323
三、传播与大众文化325
第三节 差异与比较330
一、概述331
二、立场:“肯定”VS“否定”334
三、方法:“实证”VS“思辨”336
第十二章 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341
第一节 何谓全球化342
第二节 “依附理论”348
第三节 “东方学”358
第四节 “全球混乱理论”369
第五节 现代性与传播378
第六节 文化帝国主义389
第七节 反驳与质疑400
第八节 未完结的结语410
附录417
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谈传播学在中国的三个阶段、三个流派及三个面向417
当下的批判与批判精神——“国际关系与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演讲稿423
媒介狂欢时代的先知428
美国传播学研究方法综述 祝建华432
第一版后记451
增补版后记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