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体运行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天体运行论
  • (波兰)哥白尼(Copernicus.N.)著;叶式辉译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5454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6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701页
  • 主题词:气象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天体运行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原序1

第一卷7

导读7

引言10

第一章 宇宙是球形的12

第二章 大地也是球形的13

第三章 大地和水如何构成统一的球体14

第四章 天体的运动是匀速的、永恒的和圆形的或是复合的圆周运动16

第五章 圆周运动对地球是否适宜?地球的位置在何处?18

第六章 天比地大,无可比拟20

第七章 为什么古人认为地球静居于宇宙中心23

第八章 以往论证的不当和对它们的批驳24

第九章 能否赋予地球几种运动?宇宙的中心28

第十章 天球的顺序29

第十一章 地球三重运动的证据36

第十二章 圆周的弦长40

第十三章 平面三角形的边和角47

第十四章 球面三角形52

第二卷69

导读69

引言71

第一章 圆圈及其名称72

第二章 黄道倾角、回归线间的距离以及这些量的测定法73

第三章 赤道、黄道与子午圈相交的弧和角;赤经和赤纬对这些弧和角的偏离及其计算75

赤纬(黄道度数)表80

赤经表81

子午圈角度表82

第四章 对黄道外任一天体,若黄经、黄纬已知,测定其赤经、赤纬和过中天时黄道度数的方法83

第五章 地平圈的交点84

第六章 正午日影的差异85

第七章 如何相互推求最长的白昼、各次日出的间距和天球的倾角;白昼之间的余差87

斜球经度差值表92

第八章 昼夜的时辰及其划分97

第九章 黄道弧段的斜球经度;当黄道任一分度升起时,如何确定在中天的度数98

第十章 黄道与地平圈的交角99

在正球自转中黄道十二宫的赤经表102

斜球赤经表103

黄道与地平圈交角表105

第十一章 这些表的使用106

第十二章 通过地平圈的两极向黄道所画圆的角与弧106

第十三章 天体的出没107

第十四章 恒星位置的研究和恒星在星表中的排列110

星座与恒星描述表115

一、北天区115

二、中部和近黄道区133

三、南天区150

第三卷165

导读165

第一章 二分点与二至点的岁差168

第二章 证明二分点与二至点岁差不均匀的观测史170

第三章 可以说明二分点和黄赤交角移动的假设173

第四章 振动或天平动如何由圆周运动形成176

第五章 二分点岁差和黄赤交角不均匀的证明178

第六章 二分点岁差与黄道倾角的均匀行度181

按年份和六十年周期计算的二分点岁差的均匀行度185

按日和六十日周期计算的二分点岁差的均匀行度186

按年份和六十年周期计算的二分点非均匀行度187

按日和六十日周期计算的二分点非均匀行度188

第七章 二分点的平均岁差与视岁差的最大差值有多大?189

第八章 这些行度之间的个别差值和表示这些差值的表191

二分点行差与黄赤交角表193

第九章 二分点岁差讨论的回顾与改进194

第十章 黄赤交角的最大变化有多大?196

第十一章 二分点均匀行度的历元与非均匀角的测定197

第十二章 春分点岁差和黄赤交角的计算199

第十三章 太阳年的长度和非均匀性202

第十四章 地心运转的均匀化和平均行度207

逐年和六十年周期的太阳简单均匀行度表208

逐日、六十日周期和一日中分数的太阳简单均匀行度表209

逐年和六十年周期的太阳复合均匀行度表210

逐日、六十日周期和一日中分数的太阳复合均匀行度表211

逐年和六十年周期的太阳近点角均匀行度表212

逐日、六十日周期的太阳近点角213

第十五章 证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初步定理214

第十六章 太阳的视不均匀性221

第十七章 太阳的第一种差和周年差及其特殊变化的解释225

第十八章 黄经均匀行度的分析226

第十九章 太阳均匀行度的位置与历元的确定228

第二十章 拱点漂移对太阳造成的第二种差和双重差230

第二十一章 太阳的第二种差的变化有多大?234

第二十二章 怎样推求太阳远地点的均匀与非均匀行度236

第二十三章 太阳近点角的测量及其位置的确定237

第二十四章 太阳均匀行度和视行度变化的表格显示237

太阳行差表239

第二十五章 视太阳的计算241

第二十六章 ωxθημερθν,即可变的自然日242

第四卷246

导读246

引言250

第一章 古人关于太阴圆周的假说250

第二章 那些假设的缺陷253

第三章 关于月球运动的另一种见解256

第四章 月球的运转及其行度的详情261

六十年周期内逐年的月球行度261

六十日周期内逐日和日-分的月球行度262

六十年周期逐年的月球近点角行度263

六十日周期内逐日和日-分的月球近点角行度264

六十年周期内逐年的月球黄纬行度265

六十日周期内逐日和日-分的月球黄纬行度266

第五章 在朔望出现的月球第一种差的说明267

第六章 关于月球黄经和近点角均匀行度之论述的验证275

第七章 月球黄经和近点角的历元276

第八章 月球的第二种差以及第一本轮与第二轮的比值277

第九章 表现为月球离开第一本轮高拱点的非均匀运动的剩余变化279

第十章 如何从给定的均匀行度推求月球的视行度280

第十一章 月球行差或归一化的表格显示282

月球行差表285

第十二章 月球行度的计算287

第十三章 如何分析和论证月球的黄纬行度288

第十四章 月球黄纬近点角的位置290

第十五章 视差仪的研制293

第十六章 如何求得月球的视差294

第十七章 月地距离的测定以及取地球半径=1时月地距离的数值296

第十八章 月球的直径以及在月球通过处地影的直径298

第十九章 如何同时推求日和月与地球的距离、它们的直径以及在月球通过处地影的直径及其轴线299

第二十章 日、月、地三个天体的大小及其比较302

第二十一章 太阳的视直径和视差302

第二十二章 月球的可变视直径及其视差303

第二十三章 地影变化可达什么程度?304

第二十四章 在地平经圈上日月各视差值的表格显示306

日月视差表310

日、月和地影半径表311

第二十五章 太阳和月球视差的计算312

第二十六章 如何分离黄经和黄纬视差313

第二十七章 关于月球视差论述的证实316

第二十八章 日月的平合与平冲317

日月合冲表319

第二十九章 日月真合与真冲的研究320

第三十章 如何区分在食时出现的与其他的日月合冲321

第三十一章 日月食的食分322

第三十二章 预测食延时间323

第五卷327

导读327

引言332

第一章 行星的运行和平均行度332

土星在六十年周期内逐年的视差动336

土星在六十日周期内逐日和日分数的视差动337

木星在六十年周期内逐年的视差动338

木星在六十日周期内逐日和日分数的视差动339

火星在六十年周期内逐年的视差动340

火星在六十日周期内逐日和日分数的视差动341

金星在六十年周期内逐年的视差动342

金星在六十日周期内逐日和日分数的视差动343

水星在六十年周期内逐年的视差动344

水星在六十日周期内逐日和日分数的视差动345

第二章 用古人的理论解释行星的均匀运动和视运动346

第三章 由地球运动引起的视非均匀性的一般解释347

第四章 行星自身运动看起来如何成为非均匀的?350

第五章 土星运动的推导353

第六章 对土星新观测到的另外三次冲357

第七章 土星运动的分析363

第八章 土星位置的测定363

第九章 由地球周年运转引起的土星视差以及土星(与地球)的距离364

第十章 木星运动的说明366

第十一章 最近观测到的木星的其他三次冲370

第十二章 木星匀速运动的证实375

第十三章 木星运动位置的测定376

第十四章 木星视差及其相对于地球运转轨道高度的测定376

第十五章 火星379

第十六章 近来观测到的其他三次火星冲日382

第十七章 火星运动的证实386

第十八章 火星位置的测定387

第十九章 以地球周年运动轨道为单位的火星轨道的大小387

第二十章 金星390

第二十一章 地球和金星轨道直径的比值392

第二十二章 金星的双重运动393

第二十三章 金星运动的分析395

第二十四章 金星近点角的位置400

第二十五章 水星400

第二十六章 水星高、低拱点的位置404

第二十七章 水星偏心距的大小及其圆周的比值405

第二十八章 为什么水星在六角形的一边(离近地点为60°)附近的距角看起来大于在近地点的距角408

第二十九章 水星平均行度的分析410

第三十章 水星运动的最近观测412

第三十一章 水星位置的测定419

第三十二章 进退运动的另一种解释420

第三十三章 五颗行星的行差表421

土星行差表423

木星行差表425

火星行差表427

金星行差表429

水星行差表431

第三十四章 如何计算这五颗行星的黄经位置433

第三十五章 五颗行星的留与逆行434

第三十六章 怎样测定逆行的时间、位置和弧段438

第六卷441

导读441

引言443

第一章 五颗行星的黄纬偏离的一般解释443

第二章 认为这些行星在黄纬上运动的圆周理论446

第三章 土星、木星和火星轨道的倾斜度有多大?452

第四章 对这三颗行星其他任何黄纬值的一般解释454

第五章 金星和水星的黄纬456

第六章 与远地点和近地点的轨道倾角有关的、金星和水星的二级黄纬偏离角459

第七章 金星与水星这两颗行星的倾角数值462

第八章 金星和水星的称为“偏离”的第三种黄纬467

土星、木星和火星的黄纬473

金星和水星的黄纬475

第九章 五颗行星黄纬的计算477

注释481

常用著作缩写481

前言部分注释483

《天体运行论》注释4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