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诊断学
  • 杨维益,季绍良编写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7221014655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简史2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10

一、诊法10

二、辨证12

第三节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则13

一、整体观念13

(一)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14

(二)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14

二、四诊合参15

三、辨别病证16

第二章 四 诊19

第一节 望诊20

(一)神的概念21

一、望神21

(二)得神、失神和假神22

(三)神气不足和神志异常23

二、望面色24

(一)面部色诊的原理25

(二)面部色诊的临床意义25

(三)面部的脏腑相关部位26

(四)望色十法27

(五)常色与病色28

三、望形态33

(一)望形体33

(二)望姿态36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38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38

(二)望目41

(三)望耳44

(四)望鼻45

(五)望口唇46

(六)望齿、龈47

(七)望咽喉47

(八)望下窍48

五、望皮肤49

(一)色泽49

(二)外形49

(三)水痘49

(四)斑疹50

(五)白?50

(六)丹毒51

(七)湿疹51

(八)痈、疽、疔、疖51

六、望指甲51

七、望小儿食指络脉52

八、望排出物53

(一)痰与涎53

(二)呕吐物54

(三)小便55

(四)大便55

九、望舌56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56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57

(三)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8

(四)舌诊的内容60

第二节 闻诊76

一、听声音77

(一)正常声音77

(二)病变声音77

二、嗅气味82

(一)病体的气味82

(二)病室的气味82

第三节 问诊86

一、问一般情况86

三、问现在症状87

二、问起病87

(一)问寒热88

(二)问汗91

(三)问头身94

(四)问胸胁脘腹97

(五)问耳目100

(六)问饮食与口味101

(七)问睡眠103

(八)问二便104

(九)问妇女108

(十)问小儿111

四、问既往病史113

五、问生活史113

六、问家族史113

第四节 切诊118

一、脉诊118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120

(二)脉诊的部位121

(三)脉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26

(四)正常脉象127

(五)病脉130

二、按诊151

(一)按诊的方法151

(二)按诊的内容152

第三章 辨 证180

第一节 八纲辨证181

一、阴阳182

(一)阴证和阳证183

(二)阴虚证与阳虚证184

(三)亡阳与亡阴185

二、表里187

(一)表证与里证188

(二)表证和里证的关系189

三、寒热191

(一)寒证与热证192

(二)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96

四、虚实198

(一)虚证与实证198

(二)虚证与实证的关系202

第二节 病因辨证213

一、六淫214

(一)风淫证候215

(二)寒淫证候216

(三)暑淫证候217

(四)湿淫证候218

(五)燥淫证候220

(六)火淫证候221

二、疫疠222

三、七情224

四、食积226

五、劳逸、房室227

六、虫证228

七、外伤229

(一)金刃、跌扑损伤230

(二)虫兽所伤230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234

一、气病辨证234

(一)气虚证234

(二)气陷证235

(四)气逆证236

(三)气滞证236

二、血病辨证237

(一)血虚证237

(二)血瘀证238

(三)血热证239

(四)血寒证239

三、气血同病辨证240

(一)气虚血瘀证240

(四)气不摄血证241

(三)气血两虚证241

(二)气滞血瘀证241

(五)气随血脱证242

四、津液病辨证243

(一)津液不足243

(二)津液不化244

第四节 脏腑辨证253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54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255

(二)心血虚证257

(三)心阴虚证257

(四)心血痹阻证258

(五)心火亢盛证259

(六)痰火扰心证260

(七)痰迷心窍证261

(八)小肠实热证262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262

(一)肺气虚证264

(二)肺阴虚证265

(三)风寒束肺证266

(四)寒邪客肺证266

(五)痰湿阻肺证267

(六)风热犯肺证267

(七)热邪壅肺证268

(八)燥邪犯肺证269

(九)大肠湿热证269

(十一)大肠液亏证271

(十)大肠虚寒证271

三、脾与胃病辨证272

(一)脾气虚证274

(二)脾气下陷证274

(三)脾不统血证275

(四)脾阳虚证276

(五)寒湿困脾证276

(七)胃寒证278

(六)湿热蕴脾证278

(八)胃热证279

(九)胃阴虚证280

(十)脾阴虚证280

(十一)食滞胃脘证282

(十二)血瘀胃脘证282

四、肝与胆病辨证283

(一)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证285

(二)肝火上炎证286

(三)肝阳上亢证287

(四)肝血虚证287

(五)肝阴虚证288

(六)肝风内动证289

(七)寒滞肝脉证291

(八)肝气虚与肝阳虚证291

(九)肝胆湿热证29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93

(十)胆郁痰扰证293

(一)肾阳虚证296

(二)肾阴虚证297

(三)肾精不足证298

(四)肾气不固证299

(五)肾不纳气证299

(六)膀胱湿热证300

六、脏腑兼病辨证300

(二)心脾两虚证302

(一)心肺气虚证302

(三)心肝血虚证303

(四)心肾阳虚证304

(五)心肾不交证304

(六)肺脾气虚证305

(七)肝火犯肺证306

(八)肺肾阴虚证307

(十)肝脾不调证308

(九)脾肾阳虚证308

(十一)肝胃不和证309

(十二)肝肾阴虚证310

第五节 经络辨证318

一、十二经脉辨证319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320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320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320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321

(五)孚少阴心经病证321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321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322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322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323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323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323

(一)督脉病证324

二、奇经八脉辨证324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324

(二)任脉病证327

(三)冲脉病证327

(四)带脉病证327

(五)阴维、阳维病证328

(六)阴蹻、阳蹻病证328

第六节 六经辨证330

一、太阳病证331

(二)太阳府证332

(一)太阳经证332

二、阳明病证333

(一)阳明经证333

(二)阳明府证334

三、少阳病证334

四、太阴病证335

五、少阴病证335

(二)少阴热化证336

(一)少阴寒化证336

六、厥阴病证337

第七节 卫气营血辨证341

一、卫分证342

二、气分证342

三、营分证344

四、血分证344

(一)血分实热证345

(二)血分虚热证345

第八节 三焦辨证348

一、上焦病证350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350

(二)手厥阴心包经病证350

二、中焦病证351

(一)足阳明胃经病证351

(二)足太阴脾经病证351

(二)足厥阴肝经病证352

三、下焦病证352

(一)足少阴肾经病证352

第四章 诊断与病案356

第一节 诊断的内容与步骤356

一、诊断的内容356

(一)病名诊断356

(二)证候诊断357

二、诊断的步骤358

(一)搜集资料358

(二)分析判断359

(三)验证362

第二节 病案的书写362

一、中医病历的书写要求363

二、中医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364

(一)住院病历的格式、内容及要求364

(二)门诊病历的格式及内容3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