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 第3卷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49年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 第3卷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49年前](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0036880.jpg)
- 于沛主编;彭卫,杨艳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6585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 第3卷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49年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史学——传统史学的转型和新史学的发展1
第一节 史学变革与西方史学理论的最初传播1
一 传统史学的变革1
二 西方史学理论的最初传播3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8
一 “史界革命”8
二 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体系10
三 二十世纪初新史学的共同趋向15
第三节 流派纷呈的史学界23
一 西方思潮的涌入23
二 史学流派与趋势26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3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早期译介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32
一 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32
二 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36
第二节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者43
一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释及对唯物史观史学意义的认识44
二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54
三 李大钊的史学实践——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的研究66
第三节 瞿秋白、蔡和森、李达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71
一 瞿秋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71
二 蔡和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78
三 李达《现代社会学》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奠基中的作用86
四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92
第三章 1928—193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成长96
第一节 郭沫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和早期史学观念97
一 对古代中国社会的解读模式98
二 郭沫若的早期历史观念101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108
一 概念的提出108
二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110
第三节 奴隶社会、“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争论118
一 关于奴隶社会的讨论119
二 几个重大的历史理论问题132
三 关于“商业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134
第四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背景和脉络141
一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复杂背景141
二 论战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145
第四章 1937—194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发展149
第一节 历史分期讨论的深化149
一 殷商社会的性质151
二 西周的社会性质156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164
第二节 批判与论辩168
一 对秋泽修二侵华史观的批判168
二 对胡适实验主义历史观的批评171
三 关于“民族”概念和“中华民族”问题的讨论176
四 批判“战国策”派179
五 批判复古倾向183
第三节 中国通史的编纂191
一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及其历史观194
二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及其历史观197
三 翦伯赞《中国史纲》及其历史观208
第四节 侯外庐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及其史学观念218
一 侯外庐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218
二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侯外庐的史学思想226
第五节 翦伯赞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231
一 历史研究的理论233
二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236
三 历史学的价值238
四 历史规律240
五 历史的关联性244
六 阶级和阶级分析252
七 传统史学254
八 史料258
九 历史知识的普及263
第六节 毛泽东的历史观265
一 毛泽东早年对历史的认识265
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初步形成268
三 两个核心与六个原则:毛泽东历史观的发展和走向成熟272
四 毛泽东的中国历史研究291
结语 理论的壮阔与研究的意境305
附录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大事记(1898—1949)314
主要参考文献357
索引388
后记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