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发展论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发展论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4247850.jpg)
- 张华金,王淼洋主编;范明生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6181652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发展论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古代社会的发展理论1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1
第一章 历史的追踪:古代至近代的社会发展理论1
(二)中国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4
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11
(一)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11
(二)中国隋唐至两宋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12
三、近代的社会发展理论16
(一)欧洲近代的社会发展理论16
(二)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23
一、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学说26
(一)社会规律客观性学说面临的挑战26
第二章 现代科学社会发展论的理论真谛26
(二)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根本区别29
(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历史性及其相互制约的具体性33
二、社会历史走向规律性的理论34
(一)生产力、生产工具和社会发展规律35
(二)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图式37
(三)对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40
三、阶级社会产生的过程性及其历史的启示44
(一)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的内在因素44
(二)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47
(三)历史的启示49
第三章 对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层思考51
一、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渊源和形成51
(一)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51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55
二、东方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59
(一)东方社会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制59
(二)东方社会是否是治水社会64
(三)如何看待东方社会的“停滞”69
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继承和发展71
(一)十月革命和列宁过渡时期理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72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76
第四章 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81
一、社会发展规律地统一性81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真实含义81
(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性83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受制于多种因素88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88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90
(三)社会规律统一性和多样性所展示的历史发展前景95
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98
(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偶然性是一种客观存在98
(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包含着偶然性因素的概率解释104
四、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体的历史选择107
(一)社会发展规律是主体的活动规律107
(二)历史选择——主体活动的能动性109
第五章 社会发展中的系统协调114
一、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114
(一)社会协调的客观必然性115
(二)人类社会在协调中求得发展116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协调:社会协调的根本方面119
(一)协调是发展的现实基础122
二、协调和发展的辩证法122
(二)在发展中实现协调124
(三)相对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是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125
三、社会协调的三个环节126
(一)目标协调127
(二)手段协调129
(三)方法协调134
四、社会协调和主体能动性136
(一)社会协调中主体能动性的必要性136
(二)社会协调中主体能动性的表现137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142
一、社会发展尺度的单视角和多视角142
(一)社会发展尺度的单面视角142
(二)社会发展尺度由单面视角到多面视角的转化144
二、文明: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149
(一)“文明”概念的历史演进149
(二)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内在统一性155
(三)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文明程度的量化测试162
三、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标准167
(一)生产力标准的科学解释167
(二)生产力标准的误区170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论174
一、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进程174
(一)从朴素统一论到单一决定论174
(二)辩证决定论的形成与发展177
二、综合动力论: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特征180
(一)综合动力论的涵义180
(二)经济决定因素的科学解释183
(三)上层建筑动力作用的价值判断185
(四)传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88
(五)社会综合动力诸因素的辩证运动190
三、恩格斯的“合力”论和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论195
(一)合力论为综合动力论提供了理论根据196
(二)合力论揭示了综合动力论的内在本质199
第八章 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03
一、人的发展的历史探索203
(一)“人的发展”命题的历史嬗变203
(二)人的发展的丰富性206
(三)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209
二、以人为基点的社会发展的序列211
(一)人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212
(二)人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唯一能动因素214
(三)人在上层建筑变更中的作用216
(四)重视人的发展是当代决策者的最大明智218
三、促进或制约人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220
(一)人的发展的客观前提220
(二)文化和人的发展223
(三)社会自由度和人的发展227
第九章 社会发展中的个体和群体230
一、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视角:个体与群体230
(一)人的社会群体性230
(二)个体的发展是衡量社会群体发展的重要尺度232
(三)一个“世界之谜”的课题234
二、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历史发展236
(一)马克思的个体发展三阶段理论236
(二)阶级社会中的个体与群体关系239
(三)社会主义社会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新特点240
三、个体和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244
(一)关于“历史创造者”的争论244
(二)合力论的启迪245
(三)关于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认识247
第十章 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意识形态252
一、社会意识形态概念252
(一)西方思想家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252
(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254
二、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259
(一)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同步性、滞后性、超前性259
(二)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62
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8
(一)当代意识形态矛盾斗争的新特点269
(二)邓小平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272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77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77
(一)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277
(二)增强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功能279
(三)提高人类素质的功能28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命题283
(一)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已上升到首位283
(二)现代科学已成为技术的主导285
(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优势日趋加强286
三、新技术革命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289
(一)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289
(二)新科技革命加速了社会的科学化290
(三)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劳动方式的巨大影响292
(四)新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293
四、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294
(一)新科学革命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294
(二)“信息社会”理论并不能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296
(三)资本主义无力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负效应299
第十二章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304
一、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04
(一)地理学派和地缘政治学派的地理环境理论304
(二)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310
(三)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314
二、人口和社会历史的发展317
(一)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规律性318
(二)中国的人口理论和人口发展的社会特征324
(三)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控制327
第十三章 交往和社会发展331
一、人的交往活动331
(一)交往是人类活动的本性331
(二)交往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333
(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透视337
二、交往的社会作用340
(一)令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340
(二)交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42
(三)交往对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343
(四)交往是继承、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手段345
(五)交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47
(一)现实的生产力状况是交往发展的基础349
三、交往发展的社会条件349
(二)城市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350
(三)规范形态的文化和社会交往353
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交往的发展356
(一)社会开放对发展社会交往的意义356
(二)当前中国社会交往的特点359
(三)坚持社会主义的交往原则360
第十四章 社会发展和社会心理363
一、社会心理的特征363
(一)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363
(二)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366
(三)作为人们社会行动“中介”的社会心理368
(一)社会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能动作用369
二、社会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69
(二)社会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滞后性371
(三)社会心理定势滞后的原因剖析373
三、社会心理与中国的现代化376
(一)加强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376
(二)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分析378
(三)社会心理准备和社会舆论383
第十五章 社会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现代化387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387
(一)火与剑的资本积累387
(二)手工工场到现代的新科技革命390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宏观审视393
(一)现代化经济确立的社会意义393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动向396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负效应398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升华——西方现代化理论401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理论401
第十六章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401
(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403
一、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410
(一)现代化的历史潮流410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411
(三)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415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417
(一)毛泽东的构思41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足点和形成过程42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428
(一)一个基本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28
(二)一条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30
(三)一个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433
(四)一个反映时代特点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36
(五)一个有系统联系的整体思想:“特色”基础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统一438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中的未来理想社会442
一、人类探索未来理想社会的历程442
(一)人类探索理想社会的动机442
(二)未来理想社会在中国的探索445
(三)未来理想社会在国外的探索447
(四)马克思理想社会的历史根据和理论精髓449
二、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和当代的现实452
(一)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452
(二)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455
(三)“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新态势459
后记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