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战争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季国兴,陈和丰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01957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597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战争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一 历史上的巴勒斯坦7
·附图·7
图一 中东地理位置7
第一章 巴勒斯坦战争7
第一节 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犹太复国主义7
二 犹太复国主义的由来11
三 “贝尔福宣言”和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18
四 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23
五 英国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25
六 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比尔特摩尔纲领28
第二节 战后初期英美对巴勒斯坦的争夺31
一 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对巴勒斯坦政策的两种考虑31
二 英国工党政府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34
三 英美联合调查委员会35
四 莫里森—格雷迪计划39
五 犹太人建国的新计划和英美的不同态度41
第三节 联大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和以色列国的建立45
一 联合国巴勒斯坦特别会议和特别委员会的两种方案45
二 苏联支持建立犹太国家48
三 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50
四 犹太军事组织袭击巴勒斯坦居民,阿犹非正式战争开始55
五 美国提议托管巴勒斯坦59
六 以色列国的成立62
第四节 战争的爆发和初期的形势66
一 阿拉伯国家出兵巴勒斯坦66
图二.1 1948年5月阿拉伯国家出兵巴勒斯坦69
二 第一次停火72
三 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分歧75
四 十天战斗78
五 第二次停火80
六 伯纳多特的调解方案82
一 “约夫”战役85
第五节 以色列反攻85
图二.2 1949年10月15—22日以色列在“约夫”战役中的进攻方向87
二 “希拉姆”战役89
三 英美苏在内格夫归属问题上的分歧90
图二.3 1948年10月底以色列在“希拉姆”战役中的进攻方向91
四 “霍雷夫”战役94
图二.4 1948年12月以色列在“霍雷夫”战役中的进攻方向96
五 阿以签订停战协定98
六 阿拉伯国家失败的教训100
一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矛盾激化101
第六节 巴勒斯坦战争的后果与影响101
图二.5 以色列通过巴勒斯坦战争侵占的巴勒斯坦领土103
二 阿拉伯国家与美、英的矛盾激化104
三 阿拉伯国家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激化106
四 美英法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109
第二章 苏伊士运河战争112
一 英埃就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区问题达成协议112
第一节 埃及是当时中东矛盾的焦点112
二 埃及反对英美组织巴格达条约集团116
三 “拉冯事件”和以色列袭击加沙119
四 苏联和埃及的军火贸易121
五 美英撤销对埃及建设水坝的援助124
第二节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127
一 埃及将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127
图三.1 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129
二 美英法召开伦敦会议131
三 “五国委员会”和“运河使用国协会”的阴谋破产137
四 埃及和英法在安理会的谈判141
第三节 以色列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144
一 英法勾结以色列策划入侵埃及144
二 埃及和以色列的战前部署149
三 米特拉出口和阿布奥格拉的战斗151
图三.2 1956年10月29日—11月4日以色列入侵加沙地带和埃及西奈半岛152
图三.3 1956年10月29日—11月1日埃以军队在西奈半岛阿布奥格拉的战斗155
四 埃军撤出西奈半岛157
一 英法空袭埃及与埃及的反应160
第四节 英法入侵埃及遭到失败160
图三.4 1956年10月31日—11月6日英法侵略埃及战争163
二 塞得港保卫战165
三 世界人民支持埃及的斗争和联大紧急会议的决议168
四 美国与英法的矛盾激化171
五 苏联对战争的态度174
六 英法和以色列被迫停火178
第五节 英法以侵略军撤出埃及181
一 “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埃及181
二 英法被迫从埃及撤军183
三 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187
四 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191
五 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后果与影响194
第六节 “艾森豪威尔主义”及其影响199
一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出笼199
二 苏联关于“中东宣言”的建议202
三 约旦危机和叙土对抗204
四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和伊拉克共和国的成立208
五 美英派军侵占黎巴嫩和约旦211
第三章 “六·五”战争217
一 美苏加紧在中东的争夺217
第一节 六十年代前半期的中东形势217
二 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224
三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和法塔赫武装斗争227
四 以色列扩军备战229
一 以色列挑起萨木村事件232
第二节 以色列的挑衅和战争的序幕232
二 以色列和叙利亚的空战233
三 埃及增兵西奈半岛236
四 联合国撤军和埃及封锁亚喀巴湾238
五 讹诈和叛卖242
第三节 以色列进攻埃及248
一 埃及和以色列战前的兵力部署248
二 以色列空军突然袭击埃及249
三 以军人侵加沙和西奈半岛北部254
图四.1 1967年6月以色列入侵加沙地带和埃及西奈半岛255
四 埃以在西奈半岛中部的战斗257
五 埃以的海战261
一 以色列入侵约旦河西岸地区263
第四节 以色列进攻约旦和叙利亚263
图四.2 1967年6月以色列入侵约旦河西岸地区264
二 以色列侵占叙利亚戈兰高地269
图四.3 1967年6月以色列入侵叙利亚戈兰高地270
三 阿拉伯国家失败的原因273
图四.4 1967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的阿拉伯领土274
一 频繁的“热线”联系278
第五节 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278
二 葛拉斯堡罗会谈283
三 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286
四 雅林调解和四大国会议291
第六节 阿拉伯人民坚持斗争294
一 埃及人民支持纳赛尔继续执政294
二 阿拉伯国家首脑喀士穆会议297
三 巴勒斯坦人民武装斗争发展壮大300
四 埃及和以色列的消耗战303
五 苏联导弹和军事人员进驻埃及306
六 埃及接受罗杰斯计划和纳赛尔逝世310
一 “不战不和”局面及其对埃及的危害315
第一节 阿拉伯国家突破苏美控制,发动反侵略战争315
第四章 中东十月战争315
二 苏联对埃及的控制和埃苏条约的签订318
三 埃及驱逐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322
四 埃及的和平倡议与埃美接触327
五 阿拉伯国家的战前准备330
六 以色列骄横麻痹335
一 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339
第二节 埃叙军队在十月战争初期的胜利339
图五.1 1973年10月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反攻和以色列的反扑342
二 埃军在西奈击退以军反扑343
三 叙军在戈兰高地分路挺进345
图五.2 1973年10月叙利亚在戈兰高地的反攻和以色列的反扑347
四 第三世界声摇埃叙的正义斗争348
五 以色列“不可战胜”神话的破产351
一 埃军在西奈的攻势陷于停顿354
第三节 以色列的反扑354
二 以军在北部战线的反扑356
三 西奈的坦克战358
四 以军偷渡运河突入西岸360
五 以军进攻并包围埃第3军团363
六 十月战争的特点、结果和影响365
一 美苏向中东大规模运输军火367
第四节 美苏竞向中东运输军火和围绕停火问题展开斗争367
二 苏美“就地停火”联合提案的产生371
三 以色列破坏停火协议378
四 苏联图谋出兵和美国的全球戒备382
五 埃以签署停火协议和日内瓦中东和会388
一 石油武器的运用392
第五节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斗争392
二 美国的石油危机和对抗活动398
三 石油斗争对西欧和日本的影响402
一 基辛格的“穿梭外交”和埃以、叙以军队脱离接触协议407
第六节 十月战争后中东和谈新局面的出现407
二 萨达特的耶路撒冷之行411
三 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418
四 埃及收复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自治谈判425
一 长时期的教派割据429
第五章 黎巴嫩战争429
第一节 黎巴嫩以教派归属为基础的政治体制429
二 教派政治体制的确立432
三 1943年的国家公约433
四 1958年的内战435
图六.1 黎巴嫩各主要教派居住地区分布情况436
一 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437
第二节 黎巴嫩是巴解组织的战斗基地437
二 黎南部是巴解组织同以色列武装冲突的主要场所439
三 黎政府同巴解组织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440
一 全面内战的爆发442
第三节 黎巴嫩连年的战乱442
二 “黎巴嫩阵线”和“全国运动”的对立阵势443
图六.2 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后各种力量的分布地区447
三 巴解组织巩固在黎巴嫩的实力和基地448
四 叙利亚部队的介入449
五 以色列1978年对黎南部的入侵451
六 叙以导弹危机453
一 贝京政府加紧吞并约旦河西岸的步伐455
第四节 黎巴嫩1982年战争的起因455
二 沙龙的侵略野心459
三 美国支持以色列的入侵计划461
一 寻找借口分兵三路发动突然袭击463
第五节 以色列闪电式的入侵463
二 各个击破,摧毁叙军导弹基地466
图六.3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467
三 美苏新式武器的一次较量469
四 兵临城下,围困贝鲁特西区472
五 美国对入侵的态度和哈比卜的穿梭调解474
六 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479
第六节 黎以撤军谈判和以色列被迫从黎撤军483
一 黎以撤军协议的签订和废除483
二 以色列部分撤军和黎巴嫩中部山区冲突的激化489
三 以色列通过联合国同黎巴嫩进行撤军谈判494
四 以色列被迫从黎巴嫩撤军496
一 黎巴嫩政局继续动荡不定498
第七节 黎巴嫩战争后的中东形势498
二 巴勒斯坦人民革命面临新的考验500
三 叙利亚在中东的地位上升503
四 苏美争夺中东态势的变化504
五 中东问题和平解决道路漫长506
第六章 伊拉克和伊朗的战争510
第一节 伊拉克和伊朗的矛盾由来已久510
一 阿拉伯族与波斯族的纠纷510
二 两伊对阿拉伯河河界的争端516
图七.1 伊拉克和伊朗的边界517
三 两伊的教派分歧522
一 两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526
第二节 霍梅尼执政后两伊关系日趋紧张526
二 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531
三 两伊关系急剧恶化533
四 伊拉克废除阿尔及尔协议539
一 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仓促应战541
第三节 两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541
图七.2 1980年9月至1984年3月两伊战场示意图545
二 两伊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547
图七.3 1981年9月至1982年5月伊朗在境内的反攻和1982年6月伊拉克的撤军551
三 伊朗转入战略反攻,伊拉克军队被迫后撤552
第四节 伊朗出兵伊拉克后的战局557
一 伊朗越界攻入伊拉克境内557
二 伊朗进攻连续受挫,战争重陷僵局561
三 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给两伊造成的损失570
一 有关各方的调解活动574
第五节 国际调解活动迄无成效574
二 国际调解活动未能奏效的原因575
一 海湾局势动荡不安579
第六节 两伊战争对国际形势的影响579
二 阿拉伯国家出现新的分化组合582
三 苏美加紧在海湾地区的争夺585
四 战争以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