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乳状液科学与技术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乳状液科学与技术基础](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4227283.jpg)
- 梁文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9422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乳状液科学与技术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乳状液简介10
第一节 乳状液的定义和分类10
第二节 乳状液破坏的基本过程简介11
一、乳状液的分层和沉降11
二、乳状液的絮凝12
三、乳状液的奥氏熟化13
四、乳状液的相变13
第三节 乳状液发展和应用现状14
第二章 乳状液体系的物理化学17
第一节 液/液界面17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在液/液界面上的吸附18
一、表面活性剂的吸附18
二、高分子的吸附21
第三节 乳状液形成和破坏的热力学23
一、范德华相互作用27
第四节 乳状液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组合27
二、带电双电层静电相互作用29
三、空间位阻相互作用32
四、各种相互作用的组合36
第三章 乳状液的形成40
第一节 乳化剂的分类40
第二节 液-液界面的宏观性质42
第三节 液滴的形成46
一、膜的形成48
二、平坦界面的扰动和破裂49
三、旋转液珠的破坏51
四、乳化剂在液滴形成过程中的基本作用53
第四节 乳化剂的选择54
一、亲水-亲油平衡值概念(HLB)55
二、相转变温度概念(PIT)58
三、黏附能比概念(CER)60
第五节 使用固体颗粒制备和稳定乳状液62
一、颗粒浓度的影响65
二、颗粒润湿性的影响67
三、颗粒大小的影响69
四、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71
五、颗粒混合物的影响71
六、pH和电解质的影响72
第四章 乳状液的分层和沉降79
第一节 乳状液分层/沉降速率81
第二节 乳状液浮层和沉降层的性质84
第三节 乳状液分层和沉降的防止85
一、油相和连续相密度匹配85
二、使用增稠剂86
三、控制乳状液的絮凝90
四、耗散絮凝90
一、快速絮凝93
第一节 静电稳定乳状液的絮凝93
第五章 乳状液的絮凝93
二、慢速絮凝95
第二节 空间稳定乳状液的絮凝97
第三节 消除或减少絮凝的一般方法102
第六章 乳状液的奥氏熟化、聚结、破坏和变型105
第一节 奥氏熟化105
第二节 聚结108
一、液膜的受力情况108
二、液膜的排液和膜的破裂110
三、液膜排液和破裂的动态学112
四、液滴之间的聚结速率115
五、乳状液聚结的阻止方法118
第三节 破乳121
一、机械破乳法122
二、化学破乳法123
第四节 变型123
第一节 引论127
第七章 乳状液流变学127
第二节 界面流变学131
一、界面流变学的基本方程132
二、界面流变性能测量的基本原理134
三、界面流变学与乳状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138
第三节 乳状液体系体相流变学的研究142
一、W/O和O/W乳状液的黏度-体积分数关系143
二、浓O/W和W/O乳状液的黏弹性能147
三、弱絮凝乳状液的黏弹性能154
第八章 乳状液特性及其长期物理稳定性的评估159
第一节 界面特性159
一、界面张力159
二、界面压(铺展单分子层)法167
三、界面弹性168
四、界面黏度168
一、絮凝速率171
第二节 体相特性171
二、聚结173
三、乳状液的流变学175
第九章 多乳状液184
第一节 多乳状液的定义和分类184
第二节 多乳状液的制备方法186
第三节 多乳状液物理化学特性188
一、多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破坏的模式188
二、多乳状液稳定性的评估190
三、多乳状液液滴结构及其分布191
四、多乳状液的流变性能192
第四节 多乳状液的应用192
第十章 悬乳状液195
第一节 悬乳状液的定义与特征195
第二节 悬乳状液的破坏过程197
一、悬乳状液体系中的异相絮凝197
三、乳状液的不稳定性200
二、悬乳状液体系中的晶体增长200
四、悬乳状液的沉降和分层行为201
第三节 悬乳状液的流变特性204
第四节 悬乳状液的应用208
第十一章 微乳状液211
第一节 微乳状液形成和稳定性理论212
一、混合膜理论212
二、加溶理论213
三、热力学理论217
第二节 决定形成W/O或者O/W微乳状液的因素220
第三节 微乳状液的表征222
一、散射法222
二、电导法228
三、黏度法231
四、核磁共振方法233
第四节 微乳状液的制备技术234
一、亲水-亲油平衡(HLB)法234
一、从W/O微乳状液合成纳米颗粒235
第五节 微乳状液在制备纳米颗粒中的应用235
二、相转变温度(PIT)体系235
三、黏合能比率(CER)法235
二、从O/W微乳状液合成有机纳米颗粒239
三、从微乳状液制备纳米颗粒的应用与展望241
第十二章 乳状液检测和分析技术246
第一节 乳状液类型的鉴定技术246
一、染料法246
二、稀释法246
三、电导法247
四、荧光法247
五、润湿滤纸法247
六、其他方法248
第二节 乳状液组分的分析技术248
一、乳状液组分测定的破坏性分析技术248
二、乳状液组分测定的非破坏性分析技术254
主要参考书和综述文章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