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河文化丛书 民俗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黄河文化丛书 民俗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4212640.jpg)
- 薛麦喜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3997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94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黄河文化丛书 民俗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 季羡林1
序二 钟敬文1
序三 柴泽民1
绪论1
第一章 黄河原始民俗4
第一节 原始信仰与图腾崇拜4
第二节 农耕习俗与狩猎禁忌9
第三节 神话传说与陶器艺术14
第二章 黄河传统民俗19
第一节 虚妄到实用的鬼魂迷信19
第二节 日趋繁荣的都市民俗22
第三节 相互融会的多民族风俗26
第三章 黄河近代民俗31
第一节 西风东渐与剪辫子、放天足31
第二节 移风易俗的艰巨性和历史必然性33
第一篇 人生仪礼39
第一章 童礼39
第一节 汉族童礼39
一、得喜39
二、添喜41
三、坐月子42
四、报喜43
五、洗三45
六、满月46
七、百日47
八、周岁48
第二节 少数民族童礼49
第二章 婚礼55
第一节 汉族婚礼55
一、议婚55
二、定婚57
三、请期60
四、催妆62
五、铺房与哭嫁66
六、迎亲69
七、拜堂、入洞房75
八、回门83
第二节 少数民族婚礼86
一、择偶定情86
二、新婚之礼87
三、情趣婚俗92
第三章 寿礼96
第一节 祝寿96
第二节 “借寿”与“冥寿”99
第三节 做寿衣、寿材100
第四章 丧礼102
第一节 丧俗102
一、汉族丧俗102
二、少数民族丧俗106
第二节 葬制109
第二篇 岁时节令117
第一章 春天里的习俗117
第一节 汉族118
一、春节118
二、破五124
三、元宵节126
四、寒食节与清明节130
五、二月二135
第二节 少数民族139
一、藏历新年139
二、白节142
三、酥油灯花会145
四、圣纪节148
第二章 夏天里的习俗149
第一节 汉族150
一、浴佛节150
二、端午节153
三、六月六节158
第二节 少数民族161
一、端午猎日161
二、花儿会162
三、香浪节165
第三章 秋天里的习俗166
一、乞巧节167
第一节 汉族167
二、中元节171
三、中秋节174
四、重阳节176
第二节 少数民族179
一、雪顿节179
二、望果节180
三、纳顿182
第四章 冬天里的习俗184
第一节 汉族185
一、送寒衣节185
二、冬至节187
三、腊八节191
四、祭灶节195
五、除夕199
第二节 少数民族203
一、开斋节203
二、古尔邦节204
三、拜火节205
第三篇 衣食住行209
第一章 衣着209
第一节 自然朴实的日常衣着210
第二节 兼融信仰的节日衣着215
第三节 井然有序的礼仪衣着216
第四节 适于职业的特殊衣着219
第五节 色彩斑斓的民族衣着222
第六节 因地制宜的用料制作226
第七节 方法多样的洗涤保存229
第二章 饮食232
第一节 五谷为主的农区饮食232
第二节 肉食为本的牧区饮食239
第三节 亦荤亦素的半农半牧区饮食246
第四节 区域口味与偏爱食品250
第五节 十里有别的饮食习惯255
第三章 居住260
第一节 各具特色的居住特征261
第二节 美观合理的住宅布局267
第三节 等级分明的房屋分置270
第四节 古风犹存的屋内陈设272
第五节 土法土样的居住照明276
第六节 功能多样的防护设施278
第七节 世代传承的建筑惯制281
第八节 习俗各异的住室移徙285
第四章 行旅288
第一节 层次分明的旅舍特征288
第二节 行旅工具的区域分类291
第三节 目的不同的行旅交往296
第四节 栉风沐雨的职业运输298
第一章 家庭305
第四篇 宗族村落305
第一节 婚制306
一、婚姻的条件306
二、婚姻的形态310
第二节 家庭形式与功能314
第三节 离婚与丧偶321
一、离婚321
二、丧偶324
第四节 家庭的继嗣327
第二章 家庭332
一、家庭的历史演变333
第一节 家庭的结构与功能333
二、家族的结构334
三、家族的功能337
第二节 称谓344
一、称谓的差异性与共同性344
二、称谓实例剖析347
第三节 家谱与继嗣354
一、家谱概述354
二、家族的继嗣356
第四节 家族关系的变异357
第三章 村落359
第一节 村落的演变360
一、村落的类型365
第二节 村落的形态365
二、大槐树下的后裔367
三、村落的构造369
四、村落的功能369
五、村民的交往370
第三节 村规乡约372
第五篇 崇拜信仰379
第一章 神灵崇拜379
第一节 自然崇拜379
一、天体日月星辰崇拜379
二、地宗山石水火崇拜382
三、自然精灵崇拜385
第二节 人神崇拜387
第三节 家神崇拜389
第二章 龙神崇拜393
第一节 龙信仰393
第二节 龙文化397
第三章 祖先崇拜399
第一节 始祖祭祀399
第二节 先祖家亲祭祀401
第三节 鬼魂信仰404
一、鬼象405
二、鬼附体405
五、阴宅风水406
四、叫魂406
三、鬼地方406
第四节 官鬼祭祀407
第四章 巫术信仰410
第一节 巫行种种411
一、咒语和符录411
二、降神作法412
三、行为巫术413
四、厌胜巫术414
第二节 占卜414
一、占人414
二、占岁416
三、占兆416
第三节 禁忌418
第六篇 乡社生产425
第一章 农业425
第一节 四季有别的农事活动426
一、春季426
二、夏季430
三、秋季436
四、冬季439
第二节 历史悠久的水利开发440
第三节 流传千古的农书谚语443
第二章 牧畜业445
三、青藏高原草原区446
二、西北荒漠区446
一、内蒙古草原区446
第一节 区域不同的放牧对象446
四、黄河中下游草山草坡区447
第二节 方法独特的放牧方式447
第三节 别致灵巧的放牧用具452
第三章 渔业455
第一节 美殖456
一、利用自然资源养殖457
二、池塘养殖457
三、水库养殖457
四、水井养殖457
一、大网458
第二节 渔具与捕捞458
二、拖网459
三、围网459
四、流网459
第三节 水产品加工461
第四章 狩猎464
第一节 猎物与猎场465
第二节 猎物工具与狩猪方法466
一、用火药枪狩猎466
二、集体围猎467
三、利用陷阱狩猎468
五、下地炮469
四、利用鹰、狗、豹、狮等狩猎469
六、烟熏470
七、诱获470
第三节 狩猎心意470
第七篇 市井商贸475
第一章 历史上的黄河商人475
第一节 远古的黄河商人475
一、物物交换的出现476
二、黄河商人的形成477
三、市井商贸的兴起479
一、山陕商人的崛起480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山陕商人480
二、山陕商人的经营形态481
三、山陕商人的商业观482
第二章 黄河商人的生意门路485
第一节 坐商485
一、当铺486
二、钱庄487
三、票号489
四、商号490
第二节 行商491
一、贩运习俗492
二、活动范围493
三、经营形态494
四、四大商帮496
第三节 客商497
第四节 摊贩499
一、摆小地摊499
二、走街串巷500
三、市商种类选介501
第三章 黄河商人的经营特征504
第一节 经商之道504
第二节 经营手段506
一、囤积居奇506
三、驴打滚507
二、卖树梢507
四、连根拔508
五、明暗价格508
六、让利销售508
七、亏本销售509
八、甩卖509
第三节 售卖习俗509
一、站柜台510
二、跑外街510
三、鬣高511
四、待客511
五、接主顾512
一、字号513
第四节 商行标志513
二、牌匾516
三、幌子517
四、其他标志518
第五节 号章号规519
一、委托经营520
二、身股521
三、学徒、伙友、掌柜522
四、分红523
第四章 黄河流域的民间贸易524
第一节 牙行524
一、牙行525
二、经纪人527
第二节 贸易方法529
一、捏码子529
二、暗语论价530
三、“拉黑牛”530
四、物物交换531
五、上门交易531
六、赊销赊购532
七、代购代销532
八、发售礼券532
九、契约成交533
十、讨价还价533
十一、搭腔成交533
一、论堆534
第三节 计量方法534
二、以容器计量535
三、凭个535
四、估算535
五、毛重535
第四节 叫卖536
一、代声536
二、吆喝537
三、叫卖歌539
第一章 舞台表演543
第一节 舞台表演的区域种类与分布543
第八篇 游艺竞技543
第二节 舞台表演惯制547
一、草台班底,地摊演出547
二、舞台遍布,演出盛行548
三、祀神娱神,配合农事548
四、自编自演,自发交流549
第三节 舞台表演的传承方式550
第四节 舞台表演的区域风格552
第五节 舞台表演的班社规矩555
一、崇拜和敬畏行业神555
二、班社内部有严明的规矩557
三、社会交际中有一套保护措施558
一、锣鼓类559
第二章 广场表演559
第一节 广场表演的种类559
二、秧歌类562
三、车船轿类565
四、阁跷类567
五、灯火类569
六、模拟禽兽类571
七、模拟鬼神类573
八、武技类574
第二节 广场表演惯制575
一、祀神娱神,充满神秘色彩575
二、表演自由,演出空间大577
三、自发组织,分工明确精细578
第三节 广场表演的传承方式579
第三章 工艺美术581
第一节 工艺种类582
一、漆工艺582
二、雕刻工艺583
三、雕版彩印工艺585
四、织绣工艺587
五、编织工艺589
六、陶器工艺590
七、錾刻工艺591
八、其他工艺592
第二节 工艺品的区域特色594
一、传承氛围596
第三节 工艺品制作的传承方式596
二、传承来源597
三、传承特点599
第四章 游戏600
第一节 游戏种类601
一、智能游戏601
二、行为游戏603
第二节 游戏惯制607
一、因地而宜,形式灵活608
二、随季而兴,内容丰富610
一、传承活动的社会性612
第三节 游戏传承612
二、传承载体的动作性613
三、传承对象的层次性613
第五章 竞技615
第一节 力量型竞技616
第二节 技巧型竞技619
第三节 技能型竞技624
第四节 技艺型竞技626
第九篇 民间文学633
第一章 传说故事633
第一节 人物传说故事634
第二节 名山胜水传说故事639
一、名山传说故事640
二、胜水传说故事645
第三节 古都名刹传说故事648
一、古都传说故事648
二、名刹传说故事651
第四节 长城传说故事653
第五节 传说故事的流变与传承方式657
一、辐射传承657
二、线性传承658
三、风物传承658
四、信仰传承658
第二章 歌谣660
第一节 劳动歌661
第二节 仪式歌663
第三节 婚礼歌665
第四节 时政歌667
第五节 情歌668
第六节 儿歌669
第七节 歌谣创作670
第八节 歌谣传承672
一、自然传承672
二、风俗传承673
三、歌手传承673
《民俗卷》田野采集资料674
后记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