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文学发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丛中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4140176X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692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7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中国文学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前言1
第一章新中国文学总论1
第一节对新中国文学的总体把握1
●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所处的地位1
●新中国文学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不5
断地更新与发展5
● 新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9
第二节新国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14
●新中国文学的开端与发展期15
●新中国文学的挫折与低潮期19
●新中国文学的复苏与转折期22
第三节新中国作家队伍的结构28
●老一辈“跨代”作家的桥梁作用29
●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的创作道路32
● “归来”的作家重新焕发的艺术青春35
●新时期崛起的青年作家的探索与追求37
第四节新中国文学的基本经验与教训41
●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学发展42
的根本保证42
●“双百”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45
坚定不移的政策45
●批判继承古今中外的文学遗产是社会47
主义文学发展的根基47
●尊重艺术规律是新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49
第二章新中国文学思潮52
第一节新中国文学思潮的历史背景52
●新中国文学思潮的认识价值52
● 新中国文学思潮的历史背景53
● 新中国文学思潮的辨析60
●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兴起及其意义64
第二节工农兵文学思潮64
的偏差67
● 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理解67
●新时期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72
的正确理解72
●对工农兵文学思潮的评价73
第三节理想主义文学思潮74
●理想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端及其意义74
●建国后17年中理想主义文学思潮的发78
展和体现78
● “文化大革命”中对理想主义文学思81
潮的篡改与利用81
●新时期文学对理想主义的再认识和理82
想色彩的追求82
●“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产生及其理85
论主张85
第四节“干预生活”的文学思潮85
●对理想主义文学思潮的评价85
●“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经受的磨难89
●新时期“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复兴93
及发展93
●对“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评价96
第五节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思潮98
● 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由来98
●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受到的责难100
●新时期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复103
兴与表现103
●对人性、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评价108
第六节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110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110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创作中的表现112
●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探讨118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功过及意义121
第七节民族文化寻根思潮123
●民族文化寻根思潮的兴起123
● 民族文化寻根文学的特色128
●对民族文化寻根思潮的评价131
第三章新中国的诗歌创作135
第一节新中国诗歌发展概况135
●诗歌主题、题材的转移136
●诗歌的抒情主人公的变异140
●诗歌的形式由单一到多样142
●诗歌的现状和未来144
第二节 “高歌”派诗人及其创作147
● “高歌”派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征147
●郭小川的诗歌149
●贺敬之的诗歌158
●闻捷的诗歌165
●李瑛的诗歌172
第三节民歌派诗人及其创作178
● 民歌派的形成178
● 民歌派诗歌的共同特点180
●田间的诗歌181
●李季的诗歌183
● 张志民的诗歌186
第四节 “归来”的诗人及其创作188
● “归来”的诗人及其共同点188
●艾青的诗歌189
●公刘的诗歌194
●白桦的诗歌197
●流沙河的诗歌200
●邵燕祥的诗歌202
●朦胧诗出现的历史背景205
第五节朦胧诗派及其创作205
●朦胧诗的特色207
●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争218
第六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222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概况222
●毛泽东的诗词223
●陈毅的诗词227
●周恩来的诗词228
●朱德的诗词228
●董必武的诗词229
●叶剑英的诗词230
第七节人民群众的两次诗歌创作运动231
●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风——大跃进新231
民歌运动231
歌运动235
●新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天安门诗235
● 两次诗歌运动的异同239
第四章新中国的小说创作241
第一节新中国小说创作发展概况241
●新中国小说题材的拓展与扩大242
● 新中国小说体裁的兴衰与变化250
●新中国小说表现方法的丰富多样与流256
派的消长256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创作261
●农村题材小说模式的形成及突破261
●建国后17年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269
●反映农业合作化的3部长篇——《三里276
湾》、《山乡巨变》、《创业史)276
●新中国农村曲折历史的艺术展现——284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284
● 李准及其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292
●刘绍棠、高晓声、汪曾祺与乡土文学295
●贾平凹与商州系列小说304
第三节城市题材小说创作307
● 新中国工业与城市题材小说的嬗变307
● 蒋子龙笔下的“开拓者家族”314
● 张洁及其《沉重的翅膀》319
●刘心武及其《钟鼓楼》322
● 陆文夫与小巷文学324
●邓友梅与民俗小说327
第四节历史题材小说创作329
● 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历程329
● 民主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红旗336
谱》、《青春之歌》、《红岩》336
●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创作344
●姚雪垠及其《李自成》347
● 新时期历史长篇小说创作鸟瞰350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新与突破355
第五节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360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崛起360
●王蒙及其《活动变人形》367
●谌容及其《人到中年》370
●从维熙与“大墙文学”374
● 《天云山传奇》与《绿化树》376
●梁晓声、史铁生、孔捷生与知青小说381
●《北方的河》与《棋王》389
第六节军事题材小说394
●新中国军旅小说的不断拓展394
●五十年代别开生面的两篇军事小说——399
《洼地上的“战役”》、《百合花》399
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402
●表现解放战争的3部长篇小说——《保402
轶事》、《高山下的花环》409
●新时期军事文学的新收获——《西线409
●异常活跃的新时期军旅小说创作415
第七节爱情伦理题材小说创作420
●新中国爱情伦理题材小说的发展趋向420
● 爱情伦理小说的最初尝试——《我们428
夫妇之间》、《红豆》和《在悬崖上》428
●爱情伦理小说突破禁区后的新拓展432
——《爱,是不能忘记的》、《被爱432
情遗忘的角落》和《东方女性》432
●爱情伦理小说的道德困惑438
第一节新中国戏剧、电影、电视创作的发展444
概况444
第五章新中国的戏剧、电影、电视创作444
●戏剧、电影、电视在现实主义道路上445
的并行发展445
●戏剧、电影、电视的复苏与龃龉448
●戏剧在“危机”中的探索与创新451
第二节话剧创作的丰硕成果456
●话剧创作的三次高潮456
● 郭沫若、田汉的历史剧新作460
●老舍、曹禺建国后的话剧创作465
● 陈其通、胡可、沈西蒙等的话剧创作471
●新时期现实主义话剧的代表作474
●新时期话剧的探索与创新478
第三节歌剧创作的艺术花朵480
● 《洪湖赤卫队》——革命英雄主义的482
颂歌482
● 《江姐》——壮烈的革命悲剧485
● 《刘三姐》——智慧与美的抒情曲487
第四节戏曲改革的初步尝试489
●戏曲改革在艰难中前进489
●新歌剧创作的繁荣与停滞489
●戏曲现代戏的兴起及评价493
● 《十五贯》改编的成就496
●新时期戏曲改革的成就与探索500
第五节新中国的电影文学创作504
● 新中国电影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504
●《祝福》、《骆驼祥子》、《高山下509
的花环》等电影改编的成功509
● 《林则徐》、《红色娘子军》、《喜迎515
门》等优秀电影创作515
●《城南旧事》的创新和新时期的探索电影520
第六节 电视艺术的新崛起522
●新时期电视剧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522
● 电视连续剧优秀剧作评介529
● 电视单本剧评介533
● 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与未来536
第六章新中国的散文创作538
第一节新中国散文创作概况538
●建国后17年散文创作的成就538
●新时期散文的复苏与突进546
第二节新中国的抒情、叙事散文555
●杨朔的诗意性散文555
●秦牧的知识性散文558
● 刘白羽的议论性散文562
● 吴伯箫的记事性散文566
●冰心的抒情性散文568
● 曹靖华的追忆性散文571
第三节新中国的报告文学572
●魏巍的报告文学572
●穆青的报告文学576
●刘宾雁的报告文学580
●徐迟的报告文学585
●黄宗英的报告文学589
●理由的报告文学593
●柯岩的报告文学596
● 陈祖芬的报告文学598
第四节新中国的杂文602
● 《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602
● 巴金的《随想录》及其他604
●孙犁在新时期的杂感609
第七章新中国的文学评论612
第一节新中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概况612
●文学评论独立地位的确立612
●文学评论队伍的构成617
● 文学评论方法的更新622
第二节老一辈文学评论家627
●周扬的文学评论627
●茅盾的文学评论631
●何其芳的文学评论635
●邵荃麟的文学评论639
●冯雪峰的文艺思想642
● 胡风的文艺思想646
第三节解放后出现的评论家652
● 冯牧的文学评论652
●李希凡的文学评论655
● 阎纲的“评论诗”658
●谢冕的诗评论662
● 刘再复的文艺思想666
第四节新时期的青年评论群体671
●青年评论群体的崛起671
● 青年评论群体的批评特点674
● 青年评论群体的局限和不足687
后记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