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我国改革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金元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1611279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我国改革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总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指导方针9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13
第一编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发展生产力17
(一)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8
一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8
第一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8
(二)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发展22
二 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25
(一)实现工业化25
(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33
三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35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35
(二)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35
(三)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37
(四)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39
第二章 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48
一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48
(一)科学的社会功能48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50
(三)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52
二 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54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发展的关键54
(二)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56
(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革命力量58
三 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59
(一)解放后我国科学事业的主要成就59
(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61
(三)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的道路62
第三章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65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65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65
(三)教育的功能67
二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69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振兴经济的必要前提69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70
(三)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地71
三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72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72
(四)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具有极大作用72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75
一 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78
(一)环境是人类生产的基本条件78
第四章 环境保护是发展生产力的条件78
(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81
(三)搞好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84
二搞好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85
(一)走中国式的环境管理道路85
(二)利用天然能源净化环境86
(三)合理布局是环境保护的战略性预防措施88
(四)综合利用是消除污染的最积极的途径88
(五)搞好环境保护还必须以生态平衡规律为依据89
三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93
(一)现代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93
(二)我国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战略意义94
第二编社会主义生产97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98
一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98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98
(二)教育的本质和职能99
(二)社会主义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100
(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性101
二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101
(二)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需要的性质和内容102
三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104
(一)实现生产目的手段的客观性104
(二)发展社会生产、增加产品总量的途径105
(三)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05
四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08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重要特点和要求108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109
(三)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实现110
第六章 社会主义流通112
一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112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112
(三)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形式115
二社会主义货币流通117
(一)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特点和渠道117
(二)社会主义货币流通规律119
(三)我国的人民币121
三 社会主义信贷和银行122
(一)社会主义信贷的重要性122
(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123
(二)社会主义银行124
(三)社会主义利息127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分配129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129
(一)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129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130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131
(四)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的关系134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国家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体方式136
二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136
(二)建立适应商品经济的按劳分配模式141
(三)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47
第八章 社会主义消费151
一 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151
(一)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151
(二)消费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55
二 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157
(一)消费结构157
(二)消费方式161
(三)消费水平163
(四)消费模式164
三 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168
(一)个人消费的地位和作用168
(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170
第三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72
第九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73
一 经济体制173
(一)经济体制的含义173
(二)选择经济体制模式的则原174
二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模式175
(三)我国经济体制模式177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177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178
(三)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180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181
三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84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184
(二)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和建设的任务188
(三)全面进行体制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几个问题190
第十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192
一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192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和实践192
(二)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客观性194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作用196
(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不会动摇社会主义济经制度198
(一)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200
二 社会主义形式的主体形式200
(二)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
(三)社会主义联合所有制经济203
三 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形式206
(一)个体经济206
(二)私营经济207
(三)利用外资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09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12
一 社会主义必然是计划经济212
(一)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的客观必然性212
(二)有计划发展规律要求协调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213
(三)有计划发展规律与计划化216
(一)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认识的发展218
二 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218
(二)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的客观必然性220
(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商品生产的重要性221
(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223
(五)社会主义价值规律223
三 建立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社会主义计划体制225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企业229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特征229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任务229
(二)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30
二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活动的核心是经济效益232
(一)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232
(二)社会主义社会衡量经济效益的标准233
(三)社会主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234
(四)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236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责任制239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及其基本原则239
(二)社会主义经济责任制的形式239
(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必要性239
(四)经济责任制的成效241
四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核算242
(一)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必要性242
(二)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核算的特点244
(三)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内容245
(四)经济核算与经济核算制252
(一)经济运行机制的涵义254
一 经济机制254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254
(二)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特征256
二 有计划的市场机制260
(一)有计划市场机制的必要性260
(二)社会主义计划市场机制的核心和内容263
三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267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267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意义271
(三)改革和健全社会主义价格体系272
四 完善企业经营机制277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容277
(二)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剖析280
(三)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283
五 建立宏观经济调节 体系286
(一)建立宏观经济调节 体系的重要性286
(二)逐步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节 体系289
第四编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292
第十四章 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方针293
一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开放的社会293
(一)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93
(二)对外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问题295
(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98
(四)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302
二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304
(一)对外贸易304
(二)引进先进技术307
(三)利用外资309
三 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313
(一)兴办经济特区313
(二)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促进经济技术开发315
(三)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316
四 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317
(一)扩大了对外贸易317
(二)利用外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18
(三)引进国外关键技术319
(四)经济特区取得的变化319
(五)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开放对国民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320
(六)加强了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320
(七)培养了对外经贸工作的人才,学会了对外经济活动的本领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