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院药学 医院中药学分册 基本篇 提高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院药学 医院中药学分册 基本篇 提高篇
  • 刘自林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372114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04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7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院药学 医院中药学分册 基本篇 提高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本篇3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3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3

一、整体观念3

二、辨证论治3

第二节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3

一、阴阳学说4

二、五行学说6

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9

一、精9

二、气10

三、血12

四、津液13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4

第四节 脏腑15

一、五脏16

二、六腑20

三、奇恒之腑22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23

第五节 经络26

一、经络的概念26

二、经络系统的内容26

三、十二经脉(正经十二)27

四、奇经八脉28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28

六、经络学说的应用29

第六节 形体官窍29

一、五体30

二、五官九窍31

第七节 体质32

一、体质的概念32

二、体质的分类33

第八节 病因33

一、外感病因34

二、内伤病因37

三、其他病因39

第九节 病机40

一、邪正的概念和发病的基本原理40

二、邪正盛衰病机41

三、阴阳失调病机42

四、精、气、血、津液失常病机43

第十节 辨证45

一、八纲辨证45

二、气血阴阳病辨证47

三、脏腑病辨证48

第十一节 预防、治则、康复51

一、预防51

二、治则52

三、康复55

第二章 中药材基础知识57

第一节 中药著作选介57

一、《神农本草经》57

二、《新修本草》58

三、《证类本草》58

四、《本草纲目》59

五、《中华本草》60

六、安徽主要本草学家和著作60

第二节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62

一、中药的分类62

二、生物命名法63

三、中药材命名法64

第三节 中药的来源66

一、植物类常用中药66

二、动物类常用中药72

三、矿物类常用中药73

第四节 中药贮藏74

一、引起中药变质的因素74

二、中药贮藏养护76

三、中药质量变化与防治78

第五节 常用中药材的产地80

一、植物类中药材的产地80

二、动物类中药材的产地91

三、矿物类中药材的产地92

第三章 中药化学基础知识93

第一节 概论93

一、中药化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93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94

三、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95

第二节 生物碱97

一、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97

二、理化性质97

三、提取与分离99

四、实例99

第三节 苷类104

一、苷的结构与分类104

二、苷类的理化性质105

三、苷的提取与分离106

四、实例——苦杏仁106

第四节 醌类107

一、结构与分类107

二、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09

三、提取与分离110

第五节 香豆素和木脂素110

一、香豆素110

二、木脂素113

第六节 黄酮类化合物114

一、结构与分类114

二、理化性质115

三、提取与分离116

四、实例117

第七节 强心苷119

一、结构与分类119

二、理化性质121

三、提取与分离123

四、实例:去乙酰毛花洋地黄苷丙(西地兰)123

第八节 皂苷123

一、结构与分类123

二、理化性质126

三、提取与分离126

四、皂苷的显色反应126

五、含皂苷的中药实例127

第九节 萜类和挥发油130

一、萜类130

二、挥发油134

三、萜类化合物的实例135

第十节 其他成分136

一、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136

二、有机酸138

三、氨基酸、蛋白质和酶139

四、多糖139

五、鞣质140

第四章 中药学142

第一节 中药学发展简史142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142

一、四气142

二、五味142

三、升降浮沉144

四、归经145

五、毒性145

第三节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146

一、中药的配伍146

二、中药的用药禁忌147

第四节 中药的剂型与剂量147

一、中药的剂型147

二、中药的剂量147

第五节 中药的配方知识148

一、中药的处方148

二、中药的斗谱149

三、中药并开150

四、处方应付150

第六节 中药的调剂151

一、审方151

二、计价151

三、调配151

四、复核152

五、发药152

第七节 中药的用法152

一、煎煮方法152

二、服药方法153

第八节 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简介153

一、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概念及其命名153

二、服用方法153

三、注意事项154

四、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国内外研究概况154

第九节 常用中药154

一、解表药154

二、清热药156

三、泻下药160

四、祛风湿药161

五、芳香化湿药162

六、利水渗湿药163

七、温里药165

八、理气药166

九、消食药167

十、驱虫药168

十一、止血药168

十二、活血祛瘀药169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71

十四、安神药174

十五、平肝息风药175

十六、开窍药176

十七、补虚药177

十八、收涩药180

十九、涌吐药181

二十、外用药及其他182

第五章 中药炮制学183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183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83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183

第二节 炮制对药物的影响184

一、炮制基本技术184

二、炮制对中药成分的影响185

三、炮制对药性的影响187

第三节 炮制目的与临床疗效188

一、炮制目的188

二、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189

第四节 净选加工189

一、清除杂质189

二、分离和去除非药用部位189

三、其他加工190

第五节 饮片切制190

一、药材的软化190

二、饮片类型及切制方法192

三、饮片的干燥193

四、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193

第六节 清炒194

一、炒黄194

二、炒焦194

三、炒炭194

四、实例194

第七节 加辅料炒197

一、麸炒197

二、米炒197

三、土炒197

四、砂炒198

五、蛤粉炒198

六、滑石粉炒198

七、实例198

第八节 炙法201

一、酒炙201

二、醋炙202

三、盐炙202

四、姜炙202

五、蜜炙202

六、油炙202

七、实例202

第九节 煅法208

一、明煅法208

二、煅淬法208

三、闷煅法208

四、实例209

第十节 蒸煮?210

一、蒸法210

二、煮法210

三、?法210

四、实例211

第十一节 其他制法213

一、复制法213

二、发酵法213

三、发芽法213

四、制霜法214

五、烘焙法214

六、煨法214

七、提净法214

八、水飞法214

九、干馏法214

十、实例214

第六章 中药鉴定学218

第一节 概述218

一、中药鉴定学的任务218

二、中药鉴定学的发展218

第二节 中药鉴定的依据22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20

二、部颁标准220

三、地方标准220

第三节 中药鉴定的取样方法和一般程序220

一、取样方法220

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221

三、常规检查方法222

第四节 中药鉴定的方法223

一、基源鉴定223

二、性状鉴定223

三、显微鉴定223

四、理化鉴定225

五、生物检定226

第五节 根及根茎类药材226

一、根类药材226

二、根茎类药材228

第六节 茎木类药材246

一、性状鉴别247

二、显微鉴别247

第七节 皮类药材249

一、性状鉴别249

二、显微鉴别250

第八节 叶类药材253

一、性状鉴别253

二、显微鉴别253

第九节 花类药材254

一、性状鉴别254

二、显微鉴别255

第十节 果实及种子类药材257

一、果实类药材257

二、种子类药材257

第十一节 全草类药材264

第十二节 藻、菌、地衣类药材268

第十三节 树脂类药材269

一、树脂的分类269

二、树脂类药材的鉴定270

第十四节 其他类药材271

第十五节 动物类药材272

第十六节 矿物类药材277

一、矿物的性质277

二、矿物类药材的鉴定278

第七章 中药药剂学280

第一节 概述280

一、中药药剂学的含义及其性质280

二、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280

三、中药剂型的分类281

第二节 药剂卫生282

一、概述282

二、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282

三、药剂的防腐与防腐剂283

第三节 粉碎与筛析284

一、粉碎284

二、筛析285

三、微粉学的基础知识285

第四节 浸提、分离与浓缩、干燥286

一、浸提286

二、分离和精制287

三、浓缩与干燥288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与液体药剂289

一、表面活性剂289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290

三、液体药剂291

第六节 浸出药剂293

一、概述293

二、中药合剂与口服液293

三、糖浆剂294

四、煎膏剂294

五、酒剂与酊剂295

六、流浸膏剂与浸膏剂295

第七节 散剂296

一、概述296

二、散剂的制备296

第八节 颗粒剂297

一、概述297

二、颗粒剂的制备297

第九节 胶囊剂298

一、概述298

二、胶囊剂的制备298

第十节 丸剂299

一、概述299

二、水丸300

三、蜜丸301

四、浓缩丸302

五、糊丸和蜡丸302

六、滴丸302

七、丸剂的包衣303

第十一节 片剂304

一、概述304

二、片剂的赋形剂306

三、中药片剂的制备309

四、片剂的包衣314

五、片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316

第十二节 外用膏剂317

一、概述317

二、软膏剂317

第十三节 栓剂319

一、概述319

二、栓剂的基质319

三、栓剂的制备319

第十四节 注射剂(附滴眼剂)320

一、概述320

二、热原321

三、注射剂的溶剂321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322

五、中药注射剂的制备323

六、输液剂与血浆代用液327

七、粉针剂与其他注射剂328

八、滴眼剂328

第十五节 气雾剂329

一、概述329

二、气雾剂的组成329

三、气雾剂的制备330

第十六节 药物制剂新技术330

一、β-环糊精包合技术330

二、微型包囊技术331

三、固体分散技术333

第十七节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334

一、概述334

二、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334

三、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334

四、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核方法335

五、中药固体制剂的稳定性336

第十八节 生物药剂学概论337

一、概述337

二、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337

三、影响制剂生物有效性的因素338

四、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339

第八章 中医药学术论文写作342

第一节 概论342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一般特点343

一、结构特点343

二、语言特点343

三、表达方式特点343

第三节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344

一、写作态度344

二、写作基础344

三、质量要求344

第四节 学术论文写作方法345

一、资料的查阅与整理345

二、选题347

三、拟定提纲348

第五节 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349

一、文题349

二、署名349

三、摘要349

四、关键词349

五、正文349

六、致谢350

七、参考文献350

第六节 中医药学术论文常见体裁351

一、理论著述351

二、实验报告352

三、综述353

第七节 学术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54

一、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354

二、语言文字及名词术语的规范355

三、投稿问题355

提高篇359

第一章 中药资源359

第一节 概述359

一、中药资源的特点359

二、中药资源与环境359

三、野生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360

四、发展中药生产361

第二节 中药资源的种类362

一、中药资源种类的构成362

二、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药资源368

三、中药资源与中药材、民间药、民族药372

第三节 中药资源的分布与区划373

一、东北中药区374

二、华北中药区376

三、华东中药区380

四、西南中药区387

五、华南中药区398

六、内蒙古中药区402

七、西北中药区406

八、青藏高原中药区409

九、海洋中药区413

第二章 中药材品质与常见混伪品种鉴别418

第一节 中药材品质概述418

一、决定中药材品质的因素418

二、药材品质的评价方法418

第二节 中药材品质的历史与现状419

一、药材的伪品问题419

二、中药材的劣品问题420

第三节 常见中药材的品质与混伪品鉴别422

一、藻菌类药材422

二、叶类药材425

三、花类药材426

四、果实种子类药材429

五、皮类药材434

六、全草类药材437

七、根及根茎类药材438

八、动物类药材446

九、其他类药材449

第三章 中药药事管理与法规451

第一节 中药药事管理概述451

一、中药学事业与中药药事管理451

二、中药药事管理的宗旨451

三、中药药事管理研究内容与特点451

四、中药药事管理发展概况452

第二节 中药药事组织概述454

一、药品监督管理组织454

二、中药生产经营组织456

三、中药事业性组织和社会团体457

四、国外药事管理体制介绍458

第三节 我国现行主要药事法规释义45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45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释义461

三、《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释义462

四、《中药品种保护条例》释义464

五、《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释义465

六、《中药饮片包装管理办法》释义467

七、“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法规释义468

八、国家规定的食药两用的中药品种介绍471

第四节 中药使用管理471

一、医院药事管理概述471

二、医院药剂科的作用、任务及组织机构472

三、医院中药分级管理473

四、中药处方管理474

五、中药库房业务管理475

六、中药加工炮制业务管理477

七、中药制剂业务管理477

八、中药的经济管理479

九、中药临床药学业务管理480

十、中药情报管理481

第五节 中药质量监督管理487

一、中药质量监督管理概述487

二、药品标准489

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490

四、药品品种的整顿与淘汰492

五、国家基本药物492

六、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493

第六节 中药生产经营管理498

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释义498

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释义501

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释义503

四、《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释义505

第七节 中药新药管理507

一、中药新药的概念和分类507

二、《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释义508

三、《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释义509

四、中药新药的临床前与临床研究要求512

五、中药新药的申报与审批512

六、中药新药保护与技术转让513

第八节 药品有效期、标签、说明书与注册商标513

一、药品有效期513

二、药品标签514

三、药品说明书514

四、药品注册商标515

第四章 临床中药学516

第一节 临床常用中药516

一、解表药516

二、清热药521

三、泻下药527

四、祛风湿药529

五、化湿药531

六、利水渗湿药532

七、温里药534

八、理气药535

九、消食药536

十、驱虫药537

十一、止血药537

十二、活血化瘀药539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542

十四、安神药544

十五、平肝息风药545

十六、开窍药547

十七、补虚药548

十八、收涩药555

十九、外用药556

第二节 临床常用配伍简释557

第五章 中药药理学564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564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与学科地位564

二、学习中药药理学的任务564

三、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564

第二节 中药药性的药理研究概况564

一、四性的药理564

二、五味的药理565

三、升降浮沉的药理565

四、归经的药理565

五、用药禁忌565

第三节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565

一、药物因素565

二、机体因素566

三、环境因素566

第四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566

一、作用的多效性566

二、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566

三、量效关系的复杂性567

四、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567

五、作用的相对缓和567

六、与中药功效的一致性567

第五节 中药复方的药理567

一、中药复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567

二、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568

第六节 中药新药药理学、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568

一、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568

二、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570

第七节 解表药572

第八节 清热药575

第九节 泻下药578

第十节 祛风湿药580

第十一节 芳香化湿药581

第十二节 利水渗湿药582

第十三节 温里药583

第十四节 理气药585

第十五节 消食药586

第十六节 活血化瘀药588

第十七节 止血药590

第十八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592

第十九节 安神药593

第二十节 平肝息风药594

第二十一节 开窍药595

第二十二节 补虚药596

第二十三节 收涩药601

第六章 中药制剂制备工艺研究603

第一节 中药制备工艺研究的重要性603

第二节 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603

一、根据防治疾病需要选择剂型603

二、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604

三、根据应用及贮运等要求选择剂型604

四、根据生产实际条件选择剂型604

第三节 制备工艺的研究605

一、制备工艺优选的原则及工艺与药物疗效的关系605

二、制备工艺研究的程序与内容605

第四节 实例——复方桂萸颗粒剂607

一、处方607

二、制备工艺研究608

三、制备方法610

第五节 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610

一、正交设计前准备工作610

二、正交试验结果611

三、数据处理611

第七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613

第一节 片剂进展613

一、概述613

二、分类介绍613

第二节 抗癌药的微球新剂型(磁性导向给药新剂型)616

一、概述616

二、微球制备方法、质量要求与用法617

三、体内分布研究及疗效安全评价617

四、国内肝化疗栓塞模式618

五、药物微球——新型栓塞剂的应用前景619

第三节 口腔给药新剂型619

一、概述619

二、口腔粘膜的生理特点和吸收过程620

三、辅料选择621

四、口腔给药新剂型与实例621

五、药物的口腔吸收试验622

第四节 经皮吸收制剂与进展622

一、概述622

二、定义与类型622

三、基础研究方面的概况624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程序624

五、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625

六、国内外经皮给药制剂进展情况625

第五节 缓释、控释制剂628

一、概述628

二、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与方法628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631

第六节 超临界萃取法632

一、概述632

二、方法与原理632

三、操作过程632

四、提取特点633

第八章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鉴定634

第一节 概述634

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概念634

二、分离有效成分的意义635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经典提取分离方法636

一、预试验637

二、各类成分的检查639

三、各种提取方法643

四、各种分离纯化方法646

五、几种杂质的处理650

六、结晶、重结晶和有效成分纯度的判断651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层析分离的原理与技术655

一、概述655

二、吸附层析的原理及应用656

三、分配层析的原理及应用670

四、离子交换层析677

五、凝胶层析683

第四节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鉴定685

一、元素定性分析686

二、元素、基团的定量微量分析和计算实验式、分子式686

三、根据实验所得数据查阅资料确定化合物为“已知”或“未知”687

四、近代物理方法的应用6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