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 201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 2012](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3896158.jpg)
- 杨志,赵彦云,王岩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19050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35页
- 文件大小:289MB
- 文件页数:554页
- 主题词: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2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 201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部分 低碳经济统计体系和竞争力分析17
第一章 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分析17
第一节 2005—2010年全国省域低碳竞争力分析17
一、低碳竞争力排名17
二、低碳竞争力区域划分20
第二节 2005—2010年中国高中低碳地区竞争力排名比较21
一、低碳地区竞争力分析21
二、中碳地区竞争力分析25
三、高碳地区竞争力分析29
第三节 2005—2010年低碳试点省份和城市竞争力分析33
一、低碳效率指标分析33
二、低碳引导指标分析34
三、低碳社会指标分析36
四、低碳统计体系急需完善37
参考文献37
第二章 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评价39
第一节 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39
一、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说明39
二、2005—2011年全球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39
第二节 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评价41
一、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41
二、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排名稳中有跌42
三、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中各子竞争力变化平稳43
第三节 2011年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评价44
一、中国低碳效率亟待提升44
二、中国能耗效率出现回落48
三、中国低碳社会构建有待完善55
四、中国低碳引导领域显劣势60
第四节 国内外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比较66
一、不同的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比较67
二、不同的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排名结果比较67
第五节 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综合竞争力比较69
一、WEF、IMD全球竞争力与低碳经济竞争力排名比较69
二、造成全球竞争力与低碳经济竞争力排名差异的因素73
三、各国及地区低碳竞争指数与WEF竞争指数排名的综合分析74
四、各国及地区低碳竞争指数与IMD国际竞争力排名综合分析75
参考文献76
第二部分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79
第三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79
第一节 国际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现状79
一、世界主要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情况79
二、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制度与特点82
第二节 相关国际公约的国内履行机制85
一、气候变化及低碳经济的相关国际公约85
二、中国在国际公约中应履行的义务86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87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存在的问题90
第三节 中国低碳经济法制现状与前景分析91
一、中国低碳经济法制现状91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前景97
参考文献99
第四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100
第一节 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新动向100
一、探索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新动向100
二、对政府行为约束政策的新动向102
第二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构想103
一、政策策略103
二、政策手段104
三、政策领域105
四、政策执行和监督体系105
参考文献106
第三部分 二氧化碳排放:特征、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第五章 中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特征109
第一节 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方法研究综述109
一、国内外碳排放量估算方法研究进展109
二、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方法介绍114
第二节 工业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及特征115
一、工业各行业终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115
二、工业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特征118
第三节 各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及特征122
一、各产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123
二、各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123
第四节 产业部门总体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及特征126
一、产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估算126
二、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126
第五节 居民生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及特征127
一、居民生活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估算128
二、居民生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128
参考文献131
第六章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33
第一节 文献综述和因素分解方法介绍133
一、因素分解方法基本理论介绍133
二、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综述134
三、模型构建与分解技术——基于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136
第二节 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38
一、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138
二、经济规模因素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139
三、部门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很小140
四、能源消耗强度因素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140
五、能源消费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甚微140
六、小结141
第三节 产业部门六个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41
一、农、林、牧、渔、水利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42
二、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45
三、建筑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49
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52
五、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56
六、其他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59
第四节 中国工业部门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62
一、工业部门的行业分类及数据说明163
二、工业部门分行业经济规模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164
三、工业部门分行业的行业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165
四、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166
五、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费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168
六、小结169
第五节 中国居民生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70
一、文献综述171
二、生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172
三、人口规模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173
四、城乡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174
五、人均消费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175
六、能源消耗强度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177
七、能源消费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177
八、结论179
参考文献180
第七章 我国重化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184
第一节 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184
一、技术路径184
二、政策措施189
第二节 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192
一、技术路径192
二、政策措施194
第三节 煤炭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196
一、技术路径196
二、政策措施201
第四节 电力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203
一、技术路径203
二、政策措施208
第五节 石化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210
一、技术路径210
二、政策措施213
第六节 建筑行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215
一、技术路径215
二、政策措施220
第七节 建材行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223
一、技术路径223
二、政策措施225
参考文献227
第四部分 低碳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发展233
第八章 低碳技术发展新动向233
第一节 智能电网技术发展新动向233
一、智能电网的功能和特征233
二、中国智能电网的最新发展动态234
第二节 物联网技术发展新动向237
一、中国物联网发展状况237
二、物联网与智慧城市238
三、物联网与绿色智能建筑239
四、物联网与节能减排240
五、小结240
参考文献241
第九章 新能源产业发展243
第一节 太阳能产业发展新动向243
一、国际市场回顾:太阳光伏产业重要的增长期243
二、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分析244
第二节 风电产业发展新动向246
一、全球风电产业发展年度回顾及展望246
二、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年度回顾247
三、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47
四、风电技术的最新动向248
第三节 核电产业发展新动向249
一、全球核电产业发展年度回顾249
二、中国核电产业发展年度回顾251
三、核电技术发展新动向251
第四节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253
一、全球生物质能发展回顾253
二、中国生物质能发展状况254
三、生物柴油的发展255
四、燃料甲醇的发展257
五、燃料乙醇的发展258
六、生物质发电的发展260
第五节 新能源使用率影响因素分析262
一、导论263
二、新能源产业成长的影响因素264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268
四、计量结果的深入分析271
参考文献274
第十章 新能源汽车277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新动向277
一、国外新动向277
二、中国新动向279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及新商业模式283
一、作为蓄电器与智能住宅的联动283
二、与智能手机的联动285
三、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的融合285
四、新能源汽车电池交换286
第三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构造变化分析287
一、产品构架理论287
二、汽车产业将如何变化288
第四节 结论291
参考文献292
第五部分 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295
第十一章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之策295
第一节 碳关税提出的背景、内涵及研究进展295
一、提出背景295
二、碳关税的内涵296
三、研究进展297
第二节 碳关税效应与政治经济学分析300
一、碳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300
二、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304
第三节 碳关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306
一、我国出口含碳产品分类与CGE一般均衡分析306
二、我国CGE模型框架308
三、碳关税政策的模拟应用311
第四节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总体影响313
一、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碳排放强度313
二、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314
第五节 我国的应对之策317
一、政府层面317
二、行业层面320
三、企业层面321
参考文献323
第十二章 碳标签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之策326
第一节 碳标签的提出背景、内涵与研究进展326
一、提出背景326
二、碳标签的内涵326
三、研究进展327
第二节 碳标签的发展现状331
一、碳标签在欧洲的发展332
二、碳标签在日、韩的发展334
三、碳标签在美国的发展336
四、碳标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337
第三节 碳标签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338
一、碳标签壁垒的作用机制338
二、碳标签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341
第四节 碳标签对我国的总体影响预测342
一、宏观影响342
二、中观影响345
三、微观影响346
第五节 我国的应对之策347
一、国家层面348
二、行业层面351
三、企业层面353
参考文献355
第十三章 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转移问题357
第一节 碳排放转移的提出背景、内涵与研究进展357
一、国际贸易中碳排放转移问题的提出357
二、碳排放转移的内涵360
三、研究进展360
第二节 碳排放转移对我国贸易的总体影响及主要模型简介367
一、碳排放转移对我国贸易的总体影响367
二、主要模型简介369
第三节 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转移的实证分析371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371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375
第四节 结论与对策建议382
一、结论382
二、对策建议385
参考文献386
第六部分 构建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市场393
第十四章 中国碳交易现状与市场萌芽393
第一节 清洁发展机制的启蒙393
一、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制度规范393
二、中国主导清洁发展机制的供应方394
三、清洁发展机制对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影响396
第二节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萌芽399
一、中国开始尝试自愿碳交易市场399
二、自愿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401
三、自愿碳交易市场是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过渡阶段404
参考文献405
第十五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设计406
第一节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路线图406
一、中国政府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决心406
二、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基本路径407
三、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步骤409
第二节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基本制度设计411
一、构建上限与交易体系的设计原则411
二、中国上限与交易体系的要素设计412
三、中国上限与交易体系的调控机制423
参考文献428
附录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相关数据431
附录一 第六章数据表431
一、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需要的各类系数431
二、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需要的能源消费数据434
附录二 第七章数据表481
一、LMDI因素分解所需国内生产总值、工业行业增加值、人均消费、人口规模481
二、LMDI因素分解所需能源消费结构484
三、LMDI因素分解所需能源消耗强度511
四、LMDI因素分解所需部门(行业)结构513
五、工业分行业LMDI因素分解结果516
附录三 第十三章数据表522
一、各部门终端能源消费量522
二、各种燃料热值527
三、20部类投入产出表527
四、中美、中日、中欧分行业进出口贸易额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