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侨务法律制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侨务法律制度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3885782.jpg)
- 刘国福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046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4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侨务-法律-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侨务法律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目的1
第二节 研究背景2
第三节 研究现状4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7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10
第二章 华人华侨归侨侨眷身份的确认及其法律制度完善15
引言15
第一节 确认华人华侨归侨侨眷身份的法律性质16
第二节 确认华人华侨归侨侨眷身份存在的实体性法律问题18
一、华侨身份认定方法对移民法“国外定居”的背离及其修正18
二、归侨侨眷身份认定存在法律漏洞及其修正20
三、未明确华人的法律含义24
四、未赋予华人取得中国永久居留许可的优先地位25
五、取得中国永久居留许可的外国人(华人)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26
六、未赋予华人取得中国国籍的优先地位27
第三节 确认归侨侨眷身份存在的程序性法律问题27
一、归侨侨眷证全国不一致27
二、审理归侨侨眷身份证申请的时限不明28
三、侨眷证的有效期不清29
四、对确认归侨侨眷身份决定不服的救济不明29
五、所在工作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派出所先行审核30
第四节 确认华侨身份存在的程序性法律问题33
第五节 可能的解决方案37
一、建立公民居留期制度,实现公民的动态管理37
二、建立外国人(华人)居留期制度,实现外国人(华人)的动态管理37
三、修订2009年《国务院侨办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有关规定38
四、统一归侨侨眷证的名称、形式和内容,明确审理归侨侨眷证申请时限,规定归侨侨眷证的有效期39
五、赋予归侨侨眷身份申请人对确认身份申请决定不服时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39
六、取消由所在工作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派出所先行审核/出具归国情况或亲属关系证明的规定:改为确认归侨侨眷身份申请均由侨务部门直接审批40
七、积极确认华侨身份和签发华侨证或者非居民身份证40
八、进一步明确华人身份,赋予华人取得中国永久居留许可和国籍的优先地位42
第六节 结论43
第三章 试论获得公民身份证件权:从华侨短期回国在国内证明公民身份困境切入44
引言44
第一节 获得公民身份证件权45
第二节 华侨短期回国证明自己身份的困境及现行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47
第三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公民身份证制度的法律实践52
一、香港特区:所有居民均有资格申领居民身份证,兼具准护照功能52
二、中国台湾地区:“无户籍国民”在台湾地区居留申领居留证,“有户籍国民”申领“国民身份证”52
三、澳门特区:所有居民均有资格申领居民身份证54
四、美国:没有身份证制度55
五、法国:全民都有权申领身份证55
六、小结56
第四节 解决华侨短期回国证明自己身份困境法律方案之比较57
一、修订临时居民身份证管理办法,允许回国华侨申领临时身份证57
二、修订护照法,扩大护照功能,丰富护照登记项目。59
三、解释护照法,扩大护照功能59
四、在《出境入境管理法(草案)》中加入有关内容60
五、赋予华侨暂住证证明国内身份的功能61
六、允许回国华侨申领居住证,并赋予华侨居住证证明国内身份的功能62
七、将护照与永久居留证/长期居留证一并使用,作为证明华侨身份的证件63
第五节 结论:修订《居民身份证法》为《公民身份证法》64
第四章 试析新型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制度:国籍和居留相结合原则67
引言67
第一节 国籍原则在个人身份认定和权利义务方面呈现的国际性问题68
第二节 国籍原则给我国当前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带来诸多问题70
一、不完善的无户籍公民制度71
二、无户籍公民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72
三、取得中国永久居留许可的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72
四、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权利和利益的法律基础不清73
五、华侨身份认定方法背离了移民法通常理解的“国外定居”74
六、归侨、侨眷身份的认定存在法律漏洞76
第三节 当代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应体现国籍与居留相结合原则78
第四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制度80
一、澳大利亚跨国流动人员福利管理制度81
二、中国台湾地区无户籍国民管理制度85
第五节 结论:建立中国新型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制度89
第五章 华侨国内权益保护立法模式探究91
引言91
第一节 华侨国内权益保护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91
第二节 制定华侨权益保护法的困境97
第三节 保护华侨国内权益立法模式的变化与政府侨务工作的调整100
第四节 结论102
第六章 中国公民境外权益法律救济手段探析103
引言103
第一节 公民境外权益中国国内救济104
第二节 公民境外权益所在国国内救济及其用尽原则106
第三节 完善领事保护机制,促进公民境外权益保护109
第四节 严格外交保护条件,慎重使用外交保护115
第五节 积极寻求国际组织权利救济120
第六节 结论123
第七章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未来发展124
引言124
第一节 归侨侨眷外部环境的变化125
一、归侨侨眷特殊性125
二、法制环境127
三、权利理论129
四、适当照顾的实施效果130
五、民族国家理论132
六、保护侨民权益的国际实践134
七、小结135
第二节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立法基础136
一、“海外关系”说136
二、“做出重大贡献”说140
三、“弱势群体”说142
四、“履行更多义务”说145
五、小结146
第三节 结论147
第八章 我国现行归侨安置制度的思考与完善148
引言148
第一节 归侨安置政策转变推动归侨安置法律完善148
第二节 丰富华侨归侨侨眷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形式152
第三节 归侨安置政策中融合的缺失156
第四节 完善归侨安置法律制度158
一、明确“促进融合”为归侨安置法律制度的指导方针158
二、提供融合课程159
三、澄清现行法律安置归侨方面的歧义性规定159
四、华侨回国定居前必须购买医疗保险160
五、丰富归侨侨眷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形式160
六、明确华侨享有社会保障权161
七、理顺归侨自我融合和政府提供融合公共产品的关系161
第五节 结论161
第九章 试论外国人身份转换制度:从引进外国人才切入163
引言163
第一节 建立外国人身份转换制度是动态管理外国人的必然要求163
第二节 雇员转永久居民降低引进外国人才成本165
第三节 留学生转雇员可以开发外国人才资源169
第四节 永久居民转公民有助于外国人才彻底融入171
第五节 结论:建立中国外国人身份转换制度,助推在中国华人身份转换174
第十章 引进海外人才与中国技术移民法建设177
引言177
第一节 技术移民的基本概念178
一、移民178
二、技术184
三、技术移民185
四、中国的技术移民的概念和特点189
第二节 中国技术移民政策构想192
一、积极引进海外人才192
二、正确掌握海外人才供求状况193
三、扩大引进海外人才对象194
四、海外人才引进以补充国内人才资源为原则,以市场调节为主196
五、增加海外人才在中国长期工作的比例和适当放开海外人才申请中国永久居留199
六、强化用人单位对聘雇海外人才的管理和服务201
七、简化引进海外人才程序202
八、建立高效的引进海外人才管理部门203
九、努力营造吸引海外人才和发挥其才能的环境205
第三节 国际移民法的基本概念208
第四节 中国技术移民法的基本概念210
一、中国技术移民法的概念和特征210
二、中国技术移民法的功能212
三、中国技术移民法的渊源和内容216
四、中国技术移民法的调整对象217
第五节 中国进行技术移民法立法的原因221
一、中国在国际移民方面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221
二、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移民法为参照,中国引进海外人才方面的法律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存在许多司空见惯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23
三、实现以政策规范引进海外人才向以法律调整引进海外人才转变,是依法治国的宪法要求及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引进海外人才政策性文件中部署223
第六节 对技术移民法立法的可能忧虑224
一、引进技术移民会影响我国公民就业224
二、引进技术移民会加重非法移民问题225
三、引进技术移民会加大管理外国人难度225
四、目前多部门管理引进海外人才现状很难推进技术移民法立法226
五、我国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不需要技术移民法226
六、引进技术移民会影响国家安全227
七、技术移民法理论研究薄弱227
八、技术移民法立法经验欠缺228
九、技术移民行政实践经验缺乏229
十、发达国家没有制定技术移民法230
第七节 中国技术移民法立法模式231
一、集中、专篇专章或分散立法——我国技术移民法立法模式的选择232
二、中国技术移民法的立法模式:集中立法模式235
第八节 中国技术移民法的名称240
一、技术移民法的名称使用“引进海外人才”而不使用“技术移民”241
二、技术移民法的名称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246
三、技术移民法的名称使用“条例”246
第十一章 试论国际移民融合制度:以外国人融入中国的法律问题为视角247
引言247
第一节 国际移民融合政策的国际背景247
第二节 国际移民融合制度之内涵251
第三节 国际移民融合制度之中国差距258
第四节 我国关于外国人融入政策法律的主要内容260
第五节 我国关于外国人融入政策法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67
第六节 结论:我国国际移民融入制度的未来发展272
第十二章 完善评估海外人才才能的方法和标准279
引言279
第一节 我国评估海外人才才能的方法和标准存在的缺陷280
第二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评估外国人才才能的方法284
一、评估需要工作邀请“技术”以劳动力市场测试为主要方法,条件评估为次要方法285
二、评估不需要工作邀请“技术”以积分评估为主要方法,条件评估为次要方法288
三、移民职业清单:劳动力市场测试和积分评估的辅助289
四、国际同行认可的高层次人才:豁免劳动力市场测试和积分评估290
第三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评估外国人才才能的标准292
一、以获得本国雇主工作邀请为评估“技术”前置或优先条件292
二、以职业和工作经验为评估“技术”核心294
三、以学历、年龄和语言作为评估“技术”基础295
四、以担保/提名、收入、配偶能力和资产为评估“技术”参考296
第四节 结论:中国评估海外人才才能方法和标准构想297
一、确立补充国内人才资源原则297
二、建立劳动力市场测试制度和职业清单制度,适用于需要工作邀请的工作签证和技术移民298
三、建立积分评估制度,适用于不需要工作邀请的工作签证和技术移民299
四、国际化评估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家队伍300
五、推动所有用人单位在吸引外国人才方面的平等竞争301
六、具体化评估外国人才才能的标准301
七、重视外国人的中国工作经验,放开工作类签证转永久居留302
八、突出专业与学历,涵养特定专业和学历的外国人才302
九、强调与华联系,鼓励优秀海外华人回国303
十、法律化外国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303
第十三章 中国反贩运人口法律的理性回顾和发展思考:以国际法为视角304
引言304
第一节 亟须厘清的中国贩运人口情况和深入研究的相关法律问题305
第二节 中国贩运人口的主要诱因,特别是法律漏洞诱因308
第三节 中国反贩运人口法制建设的回顾:国际反贩运人口法律文件国内法化的角度312
一、1979年《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国际公约》与我国反贩运人口犯罪总体法律框架的建立312
二、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与反贩运儿童法律的建设314
三、2000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及其《关于预防、禁止和惩治贩运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的补充议定书》与反贩运人口法律和国际接轨317
第四节 中国法律中反贩运人口方面的不足319
一、中国的反贩运人口与反拐卖妇女儿童联系在一起,反拐卖妇女儿童的法律制度、规范分散于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之中,缺少专门的、系统的反拐法律319
二、中国反贩运人口犯罪的规定限于妇女儿童,不包括成年男子,不利于保护被贩运成年男子的权益320
三、中国的拐卖妇女儿童罪是以出卖为目的,是国际法律文件定义的贩运人口以剥削为目的的一部分322
四、对儿童的反贩运保护力度不够323
五、对“自愿”被贩运者的保护力度不够323
六、保护贩运人口被害人的法律有待加强324
七、缺少甄别贩运人口受害者的标准和流程326
八、跨境贩运人口的法律问题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27
第五节 反贩运人口的法律对策328
一、制定反贩运人口法方面的专门法律329
二、修订1997年《刑法》中关于反贩运人口的内容331
三、严格执行与反贩运人口有关的法律332
四、综合治理贩运人口问题333
第六节 结论334
附录一 华侨、归侨、侨眷和华人探微335
引言335
第一节 华侨、归侨、侨眷、华人辨析336
第二节 华侨、归侨、侨眷和华人的构成及分布339
一、华侨华人的构成及分布339
二、归侨侨眷的人数及其分布352
第三节 国际化与华侨356
一、海外华侨华人的跨国主义356
二、海外华人经济的全球化358
三、海外华人社团的全球化361
第四节 华侨出国、回国和再出国的原因367
一、华侨出国史及出国原因367
二、中国新移民出国原因371
三、华侨华人再移民的原因372
四、华侨华人回国的主要原因373
第五节 华侨的国内法律地位及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移民政策的影响374
一、华侨的国内法律地位374
二、华侨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移民政策的影响381
第六节 华侨在所在国的法律地位及其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移民政策的影响399
一、华侨在所在国的法律地位399
二、华侨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移民政策的影响405
第七节 结论413
附录二 引用法律416
一、全国性法律416
二、全国性行政法规418
三、部门规章418
四、全国性政策性文件418
五、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性文件420
六、单位涉侨内部规定422
七、香港地区法律423
八、中国台湾地区法律423
九、国际文件423
十、其他国家法律424
参考书目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