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 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法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 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法权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324667.jpg)
- 刘云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4560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农民利益-保护-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 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法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西部地区无地无业农民法律权利保障体系研究——以土地增值利益为中心1
导论1
一、基本命题2
(一)理论研究2
(二)实证研究3
(三)立法研究3
(四)对策研究3
二、制度创新3
(一)农村土地国有化3
(二)农村土地市场化4
(三)农民权利体系化4
(四)政府职能全方位转型5
(五)以土地增值利益为基础,推进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各项配套工程5
三、研究视角6
(一)理论研究6
(二)实证研究6
(三)对策研究6
(四)立法研究6
四、方法论6
(一)比较研究方法6
(二)实证研究方法7
(三)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7
第一章 无地无业农民:三农问题的沉重背影——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8
一、从实体所有权向抽象所有权的历史过渡9
(一)作为法律事件的地权变革9
(二)地权变革的历史必然性13
(三)地权变革的负面效应15
二、关于公平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热情18
(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选择的必然性:人地矛盾与地权配置18
(二)价值误区与制度障蔽:农地零细化经营的弊端与缺失21
三、贫困的“主人”:三农问题之另类表述29
(一)三种剪刀差:乡村贫困的制度诱因31
(二)城乡收入差距、区域贫困与代际贫困33
(三)角色悖论:三无“主人”的产生38
第二章 沉降与飞扬——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格局考察39
一、命题证伪:土地征收的三大基本假设透析39
二、土地增值利益形成路径44
(一)资源稀缺与土地增值45
(二)土地资源垄断与土地增值46
(三)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49
三、土地增值利益分配与再分配格局55
(一)二元分配格局中的中央与地方56
(二)二元分配格局中的开发商—地方政府合谋与利益共享59
(三)“主人”的失语——农民与集体的土地增值利益分配62
第三章 身份歧向与价值背离——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成因考察69
一、变异的“产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检讨69
(一)产权特性及其功能70
(二)歧向语境:关于集体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功能检讨90
(三)双重悖论: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产权模型93
(四)制度解蔽与命题证伪96
二、奉献的“主人”——农民角色认知与制度设计99
(一)理性与感性:农民阶层的行为特性定位100
(二)身份注塑与制度刚性110
三、强势的权力——政府角色错位与法律的畏缩119
(一)行政权力主导,集体土地所有权被悬置,农民对土地增值利益享有呈最低化趋势121
(二)实施手段的强制性与反人性化122
(三)法律的畏缩与倾斜124
第四章 对峙与抗争:农民与集体的双重反射130
一、基本命题130
(一)“参照群体”理论模式下农民阶层的身份、地位、利益及心理130
(二)“价值权利”理论模式下农民阶层的行动意愿、行动方式137
二、基本路径141
(一)行为动力141
(二)行动能力145
(三)行动方式156
三、社会后果169
(一)影响民生福祉的进一步改善169
(二)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170
(三)影响政权有效运行172
(四)影响中国社会转型的最终实现174
第五章 国有化与市场化:农村地权改革的必由之路177
一、实证调研177
(一)农民阶层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认知178
(二)农民阶层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期待184
二、理论证成与模式选择190
(一)产权变革的必要性——以农村土地国有化为视角191
(二)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必要性——以农民土地使用权抵押为视角201
(三)农民土地权利体系构建208
三、乡村土地产权变革配套工程228
(一)确立市场化补偿体系228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31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体系235
(四)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237
(五)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以统筹城乡为中心239
参考文献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