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治的迷思 宋教仁案与中国法治困局的历史诠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治的迷思 宋教仁案与中国法治困局的历史诠释
  • 刘晓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1460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法制史-研究-中国-民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治的迷思 宋教仁案与中国法治困局的历史诠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2

(一)反思历史的意义3

(二)民初法治问题研究现状分析5

(三)“宋教仁案”的研究意义6

二、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分析7

(一)革命史研究范式的历史合理性与局限8

(二)法治研究与历史研究范式的关系12

(三)现代化范式中宪政视角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宋教仁案”研究为例14

三、中立的论述立场、“理与势”分析脉络及文章总体概述17

第二章 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基本脉络21

一、“理”与“势”:近代中国变革的哲学基础23

二、“理”、“势”与变革之“道”25

三、“理”、“势”与变革手段的选择: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争27

四、革命与专制:理念的分歧29

(一)革命的现代性话语:孙中山理解的革命30

(二)是无政府而非对专制的反动:袁世凯眼中的辛亥革命32

五、善治与善制:民初各派对共和评论的歧异34

六、小结37

第三章 思想和政治上的分裂:民初中国的法政格局39

一、民初法政格局的制度与观念分析40

(一)“承认”而非“共识”:《临时约法》的产生及权力配置41

(二)中式思维与西式共和体制的冲突45

(三)法律权威观念与治之“道”49

二、权力配置与约法的权威性:袁世凯的集权改革58

(一)权力配置与国家富强: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争58

(二)法理与事实(国之“势”):“军民分治”改革的难题60

(三)中央专制与议会专制:省官制中权力制衡的难题62

(四)行政命令与法律:任命民政长与适用《咨议局章程》事件65

(五)富强济世思维对《临时约法》权威性的损伤68

三、军权与法律权威性:武力世界中的法治70

四、法治理想与革命思维的冲突:几个案件的解读76

(一)法治文明与政府的权威:姚荣泽案77

(二)积极之革命手段与司法独立:宋汉章案79

(三)法律与武力:张振武、方维案80

五、小结86

第四章“宋教仁案”、政治危机与法治困局89

一、恶政府与良法:宋教仁在国会召开前的政治宣传90

二、“宋教仁案”的定性与解决方法上分歧的产生95

(一)“真革命”与“真共和”:暗杀后之舆论风潮97

(二)法律、武力与政治改良:在理与势之间的争论111

三、证据的宣布与法律解决的困境126

(一)证据宣布与辩解126

(二)手段的有效性与道义、法律上的正当性:对理与势的再争论132

(三)政治与法律上的两难:从特别法庭到变相之普通法庭135

(四)国会弹劾抑或革命讨伐:政治解决方法的争论143

四、局势的激化与各派的调和148

(一)借款案的发生与各地独立风潮148

(二)议会内国民党与进步党调和的失败152

(三)法律的效力与国民的政治自由:在人道与大局之间的争论155

(四)法律的效力与政府权威:袁世凯“地方不服从中央”定性的做出166

五、妥协的失败与“二次革命”的发生175

(一)在理与势之间的踌躇:法律解决的困境及黄兴的困惑175

(二)汪精卫政治妥协的失败与章太炎向革命的转变179

(三)从在理与势之间的踌躇到顺势成理:黄兴对武力解决的再思考181

(四)武力反抗权与法律效力的对立:“二次革命”中的难题184

六、小结199

第五章 历史的惯性:治道重构与法治实践的困厄201

一、袁世凯“道德为体,法律为用”法政观的形成202

(一)“道德为体,法律为用”的“以法治国”思想:治道的改变204

(二)绝对权力总统与法家思想的印记:基于国之“势”的权力设计209

(三)“道德为体,法律为用”与儒家政治传统:法与政治的位阶问题212

二、法律工具论与军阀政治:法治实践的困厄214

第六章 结论:对民初中国法治问题的阐释和评价219

一、治之“理”与国之“势”相互掣肘:民初法治生成的复杂境遇219

二、实用主义立场如何使法律失去权威性222

三、“法律派”为何被迫选择了革命224

四、对“法律派”评价的再认识226

五、历史反思与法治话语的轮回228

六、历史惯性、法治困局与中国的未来232

后记235

参考文献2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