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文诠释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人文诠释学
  • 林安梧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 ISBN:978957151476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人文诠释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异同1

一、科学指的是经由严格、合理的程序步骤而构成的系统性学问3

二、整个学问和文化传承之间要有连结4

三、人文是以人为本,以文为末,以本贯末5

四、人文学的目的在於让人能安身立命6

五、从人文学的特质去解析,展开人文学的态度、方法,达到最终目的7

六、自然科学理解世界是「主体对象化」的理解,是「我与它」的关系;人文学则是「生息互动感通」的理解,是「我与你」的关系8

七、自然科学与人文学二者态度的误用产生不相应的结果10

八、人文学客观性的证实来自大家心灵上的共同认定;自然科学客观性的证实来自於它的运作的可重复性12

九、人文学与自然科学的目的都在正德、利用、厚生,而人文学的重点在正德,自然科学的重点在利用、厚生14

十、「熟者使生,生者使熟」,让熟悉的东西回到陌生而去了解14

十一、人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分在於人对自由的渴求、人也会堕落16

十二、从无明到超越——仁心的凸显18

十三、价值的挺立——人文学建构的基础20

十四、理念的追求——人文学的核心24

十五、生命的感通互动——方法的进入31

十六、问题与讨论37

第二章 方法、方法论与方法论意识 ——兼及於中西哲学之比较的一些问题39

一、哲学是智慧的开显和真理的追求41

二、「方」是具体解决问题的技术,「法」是普遍而客观的形式法则42

三、方法不是万能,所有的方法都与人内在的心灵相关43

四、「加上『科学』就很科学」,是对学问、方法的一种迷思45

五、自然科学的特点在於「摄质归量」,人文科学的特质是「由量返质,以质为本」46

六、方法论的涵义及层次:「方法」、「方法论」、「方法论意识」46

七、方法是多元而一统,统摄於「道」47

八、道是宇宙万有一切化育、一切存在之源49

九、东方哲学的连续与西方哲学的断裂问题50

十、方法的最高境界:知几其神乎51

十一、「道」统摄方法论,下及於经验世界51

十二、方法、方法论、方法论的最终目的:体悟学问之道54

十三、做学问能熟,自然能知几其神乎56

十四、真正的生命是内在生命位阶的自我理解和体会58

十五、方法论意识是一隐含生命心灵深处的指向60

十六、方法论意识的最高境界,可以「上通於道,下达於明」62

第三章 人是世界的参赞者、诠释者65

一、华人文化传统里的天、地、人67

二、华人文化传统里的理想向度:内圣与外王68

三、西方的哲学主流传统:人是理性的动物69

四、中国的重德传统和西方的理智传统71

五、西方的神秘主义传统和中国的生息感通的传统72

六、西方近代哲学的基础性座标:我思故我在73

七、启蒙时代:西方理智主义传统的转向75

八、西方的现代性起源:外显的理智主义传统76

九、中国的人文主义和西方的人本主义76

十、「觉知」是从「意识之前」到「意识所及」的过程78

十一、「觉知」不只涉及於方法论,而且是存有论的问题79

十二、穿破表象、觉知实象,即此实象即是本体82

十三、「气」聚而成「质」,「质」构而成「形」,论其形而成器85

十四、「仁」是存在的道德真实感,是一根源性的、实存的、感通的关系87

第四章 语言:存有之道落实於人间世的居宅91

一、东西方文化型态异同的区别93

二、通过话语系统,以参赞、诠释世界94

三、从「不可说」到「可说」,而「说出」对象95

四、话语的异化与人的意趣、利益、趋向、贪取密切相关及其销解之可能96

五、「语言」使对象从主体脱离出来成为决定了的定象,因而也渐离了「道宅」98

六、尊道而贵德:回溯到存有之道本源,重视内在的本性99

七、通过后设的语言活动去反省语言活动的异化与限制100

八、道家不只是主观境界的形而上学,而是一存有的治疗学102

九、「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教的治本之道103

十、道通为一「道」与「言」互藏以为宅104

十一、学问要旁通、要统摄,要真积力久则入105

十二、儒家强调「克己复礼为仁」,道家则强调「尊道而贵德」106

十三、儒家强调人文的自觉,道家强调归返自然;道家具有解构与瓦解的力量108

第五章 道(存有):语言调适而上遂的本源111

一、「道与言」:道显为象、言以定形113

二、「道与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14

三、「回溯於道,下返於形」:存有论的回归与知识论的论定115

四、语言的异化、拖曳衍生严重的「倒反」状态,即「亡其宅」的状态117

五、语言如何经由「遮拨」、「遣除」、「治疗」的过程,调适而上遂於道119

六、「回溯於道」不是话语脉络逐项的递进,而是话语的撤除与异化的疗治121

七、「上遂於道」、「心凝形释」:异化的克服123

八、中西方哲学观点的异同:「无言之境」与「话语之源」124

九、中西方哲学「天道论」、「心性论」与「存有论」「知识论」的异同126

十、「生命与价值的一致性」与「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之对比129

第六章 注释的层级:道、意、象、构、言关於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133

一、「说明」是外在因果的表述;「解释」是内在理由的阐发135

二、理论逻辑次序之先后,重点在於「内在的契入理解」;时间历程次序之先后,重点在於「实际行动的进程」137

三、进行解释时,理论逻辑之次序与时间历程之次序,是一体的两面,有一种互动关系,即所谓「解释学的循环」140

四、诠释的层级——第一层:「言」(语句的记忆);第二层:「构」(结构的把握)143

五、诠释的层级——第三层:「象」(想像的发挥);第四层:「意」(心灵的指向)145

六、诠释的层级——第五层:「道」(总体的根源)146

七、学问之道:需先穿透语言、文字的遮蔽,上通於道,再由道而开显150

八、「诠释」是站在某个「视点」展开的理解活动,再给出一套语言文字符号的建构154

九、学问须见「道」:因而通之,皆可以造乎君子之道155

十、由「技」进乎「道」——学问不能停留在「语句、结构」层次,要到达「道」的层次157

十一、因道而开显——王夫之「造乎其道」的诠释学159

十二、结语:跨过「语句」的层次,而直接到达「道」的层次161

第七章 「言」与「默」:从「可说」到「不可说」163

一、前言:「默」——浑然忘我的无形之境165

二、「有、动、言、可说」权利的、利益的话语之域;「无、静、默、不可说」生命的、实存的觉知之境166

三、道:「境识俱泯」即存有的根源,就是意识前的「不可说」之境167

四、象:「境识俱显」即存有的彰显,就是纯粹意识活动的「可说」之境169

五、形:「以识执境」即存有的执定,就是「名以定形」意识所及的「说」之境172

六、物:即「物论勃兴」,说出一切存在事物的境地173

七、从「言」到「默」,从「可说」到「不可说」是意味的体会174

八、穿透表达的藩篱,体会表达之上的实象177

九、名实论争:正名以求实(儒家)、无名以就实(道家)、循名以责实(法家)、辩名以争实(名家)178

十、以人文通识的涵养,屏除科学主义的弊端,回到真存实感的觉知182

十一、境界形态的保存——安时处顺,哀乐不入186

第八章 「建构」、「瓦解」与「开显」:一个东西方哲学对比的观点189

一、存有论与道论的对比:西方由「共相的升进」推於至高无上的存在;中国由「生命的交融」感而遂通192

二、建构的理解:西方传统为「话语系统的客观论定」,中国传统为「气的絪缊造化」194

三、建构必须涉及「上通於道」与「下及於物」两个基础196

四、瓦解活动的展开:将「已论之物」还原至「未论之物」198

五、上通於道必须经过体道的活动,使道的光照化掉知识系统的执著与染污200

六、体道的原则:「开权显实」——瓦解暂时的表达系统,开显了经常的真实的本体203

七、先立乎其大是体道的优先性,而体道活动预取於经验的实在性204

八、体道活动是循环的:上通於道又下及於物,下及於物又上通於道,上通於道而有存有论的光照205

九、「由心到物,由物上及道」与「由心体道」两条体道途径:程朱学与陆王学之异206

十、「先立乎其大」所导生的「瓦解」与「重建」207

十一、由物上及道,对已论之物的认识必先预取於未论之物的状态,而未论之物必须预取於道:程朱体系的核心208

十二、新的「别子为宗」:牟宗三先生理论的核心及其限制210

十三、由体道活动进行的批判、瓦解活动,是原建构的反省,是新建构的基础:道家老子、庄子的反省211

十四、「至诚如神」,「涵养主静」与「格物穷理」:孔子和朱熹的反省214

十五、宗教命令、教条化规定,都是体道之歧途:放弃自由不能真正获取生命的安顿,必须从瓦解中展开批评和治疗216

十六、《道言论》的总结218

附录一 「存在觉知、话语建构及其瓦解」之问题讨论221

附录二 后新儒学的建构之一——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儒学诠释257

附录三 当代中国哲学思维向度之理论反思305

重要字词及人名索引3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