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知识论 1 古典思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知识论 1 古典思潮](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3872641.jpg)
- 关永中著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957112207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知识论 1 古典思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柏拉图(Plato, 427-347 B.C.)对认知问题的作答4
1.1知识不是什么?4
A.知识是否只是感官知觉?4
1.引语4
2.知识与感官知觉4
3.评语5
4.评语背后的提示7
B.知识是否只是真确判断?7
C.知识是否为真确判断加上一份说明?8
1.语言表达9
2.抽丝剥茧9
3.特点陈述9
D.「知觉」加上「真确判断」是否足以构成知识?10
撮要10
1.2知识是什么?12
前言12
1.〈特亚特陀〉篇的伏线12
2.〈诡辩家〉篇的正面提示12
3.〈诡辩家〉篇的论题13
A.知识是对事物之本质的领悟13
1.诡辩家是「猎人」13
2.诡辩家是「商人」13
3.诡辩家是「零售商」13
4.诡辩家是「推销员」13
5.诡辩家是「议论客」14
6.诡辩家不是一个洗涤人身心者14
B.人籍「洞见」而把握事物本质15
C.人按事物之本质为其下定义15
D.观念的性质16
1.观念是「真实的」16
2.观念真实义深究16
撮要18
1.3观念的被回忆19
A.〈费东〉篇谈回忆19
B.〈曼奴〉篇的补充20
评语22
1.柏拉图用例不当22
2.回忆说并非全然无理23
3.较恰当的例子23
4.获取知识的两个管道之可能24
5.回忆说所隐含的更深层意义25
1.4知识之等级26
A.〈理想国〉篇对知识等级之划分26
1.对幻影的认知27
2.对现象的认知27
3.对数理的认知28
4.对典型的认知28
B.〈诡辩家〉篇对知识等级之划分29
1.被知境界29
2.认知等级30
C.想像作用及其所开出之图像31
1.5知识的传达——语言与认知的关系33
A.引起动机:〈克拉底鲁斯〉篇的一句戏言33
B.三套语言理论34
1.肖合说34
2约定说36
3.折衷说37
C.语言在认知真理上所扮演的角色44
1.语言透过不同程度而指涉著「真」与「伪」44
2.知识先于语言48
D.影响及评估50
1.「知识先于语言」之预设引致语言哲学发展之停滞50
2.「语言是工具」之论点引致「工具主义」的出现51
3.「名称、定义、实体三分」造成语言、知识、对象间关系之断裂52
1.6柏拉图谈求知与求真54
A.人对知识的向往54
B.求知应有之态度——虚心受教56
C.对应著「知」而孕育的价值——「真」57
1.型器之真57
2.逻辑之真57
3.究极之真58
1.7道德实践的知识论向度——柏拉图〈费里勃斯〉对话录的提示59
引言59
A.何谓善生?——那判别人生善恶之判准为何?60
1.「唯乐主义」人生是否就是「善生」?61
2.「唯智主义」人生是否就是「善生」?66
3.善生在乎和谐调和智性与快乐67
B.正直理性作道德善恶之判准与根据72
1.理智根源自神72
2.理智乃是那调和善生之根据73
3.「正直理性」蕴含「灵智」与「明智」74
4.柏氏其他对话录的补充78
C. 理智主导道德抉择之历程83
1.经验84
2.理解89
3.判断92
4.抉择97
5.基本心态100
D.理性所提示的价值等级104
第壹等:「智」「乐」翕合104
第一级:合时宜107
第二级:完整107
第贰等:「智」之被凸显108
第三级:灵智与明智110
第四级:科学与技艺111
第参等:「乐」之被凸显114
第五级:心灵上之纯愉悦119
第六级:肉体上适度之快感119
结语120
1.「善生」在乎翕合120
2.「智」作为判准120
3.「快乐」作为附件121
综合论述柏拉图知识论123
A.柏氏知识论的基本轮廓123
B.柏氏知识论中广被后世接纳的论点125
C.柏氏知识论所遗下的难题126
难题一:观念是独立存在于另一世界吗?126
难题二:观念真的是透过「回忆」而被把握的吗?127
注释128
第2章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 C.)在认知理论上的修正与补充148
2.1人藉著洞察中之抽象作用而获得观念——「理解」的程序148
引言:延后探讨「经验」的理由148
A.经验蕴含图像149
B.图像提供线索150
C.线索引出洞察151
1.亚氏对「洞察」义之诠释151
2.理论根源153
3.后人的补充153
D.洞察蕴含抽象155
1.在数量上未被分割的东西156
2.在性质上不被分割之物156
3.在体积上不被分割之物156
E.抽象成就观念158
1.亚氏谈灵魂的功能159
2.主动理智与被动理智160
3.观念被造就的过程160
4.「主动理智」为不朽?162
F.观念表达为语词162
G.综合说明「理解」义165
1.撮要165
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解」上的异同166
2.2感官经验168
A.总论:知识始于经验168
1.人心灵如同一块白板168
2.知识源于经验169
3.经验乃人藉感官而知觉外物169
4.部分感官机能受损、直截影响理智对事物之理解170
5.感官功能分外感官与内感官二层面170
B.外感官171
1.构成外感官经验的各因素171
2.个别感官176
3.各感官彼此相通182
4.人藉感官在知觉外物之同时而知觉到自己185
5.知觉作用是否有错觉的可能?185
C.内感官187
1.统合力187
2.想像力190
2.3导致理解之前奏——问题的导引194
A.四种问题194
B.再归纳为两类问题194
1.反省问题195
2.悟性问题195
C.两类问题所分别引致的效果196
1.悟性问题引致理解196
2.反省问题引致判断196
D.两类问题辗转相连197
2.4理智的两重运作——理解与判断199
A.亚氏谈理智的两重理解200
1.把握整体义之理解201
2.连合与分辨性之理解201
B.命题所牵涉的真与伪203
1.单字与句子之分204
2.真伪之意谓204
C. 判断的引出207
2.5引致行动的理智——实践理智210
A.实践理智210
1.思辩理智与实践理智210
2.实践理智为引致行动的理智211
3.思辩理智与实践理智之目标比对211
B.欲求与想像213
1.欲求213
2.想像214
3.欲求与想像的三种组合214
C.衡量215
1.目标216
2.途径/手段216
3.主权在我216
4.考虑过程216
D.选择217
1.选择与衡量的关连217
2.选择与欲求的关连218
3.选择相似但不等同于含理性的渴望219
E.行动220
1.不自由行动220
2.自由行动220
3.由选择带动之自由行动220
F.抉择的关键刹那——道德洞察221
1.分述「正直理性」、「灵智」、「明智」三者的个别义222
2. Phronesis与道德践行各因素的相互关连223
3. Phronesis有别于「理论之知」与「技艺之知」224
4. Phronesis & Hexis之互动226
综合评述亚里士多德知识论229
A.优点229
B.弱点229
C.比对柏拉图的知识论230
1.经验230
2.理解231
3.判断231
4.抉择231
5.求知欲232
6.认知与语言的关连232
注释234
第3章 圣多玛斯·亚奎纳(St.Thomas Aquinas, 1225-1274)在认知理论上的综合与引申246
动机的引起——亚里士多德所遗下的难题246
1.主动理智是神?246
2.主动理智是人所共有的灵智体?247
3.主动理智是人理智的主动面?247
3.1知识始于经验249
3.1.1人是灵魂与肉体组合而成的个体249
A.灵魂249
1.灵魂是灵性魂250
2.灵魂是人的实形250
B.肉体251
3.1.2灵功能须配合感性功能来达致认知252
A.三层面之功能253
1.生机层之功能253
2.感性层之功能253
3.灵智层之功能253
B.关于内、外感官254
1.外感官254
2.内感官259
3.1.3知识始于感性经验263
A.人心灵如同白板263
B.知识源于经验263
1.灵功能须配合感性功能才可达致认知264
2.灵魂藉著身体来感觉264
3.理智不能脱离图像来思考264
C.从经验到理解266
1.人以问问题来连结经验与理解266
2.问题引导考察图像的方向267
3.图像提供线索而引申洞察268
撮要268
3.2理智的第一重运作——理解270
3.2.1理智的抽象作用270
A.主动理智270
1.洞察即理智在图像上获得光照271
2.抽象作用的积极义在于彰显事物之普遍性271
3.抽象作用的消极义在乎扬弃事物之个别具体成分271
4.主动理智提点被动理智272
B.被动理智272
3.2.2抽象作用的三个程度275
A.第一度抽象——属物理科学的抽象276
B.第二度抽象——属数学的抽象277
C.第三度抽象——属形上学的抽象279
3.2.3有关被理解之对象物280
A.心象是否为被理解的对象?280
B.被知对象是否直截地被理解?281
1.人不得不以间接的方式来认知个别物体281
2.人甚至须经历认知外物的转折来认知自己282
C.对象之被理解——从笼统到清晰283
3.2.4知识的增长284
A.洞察的增长284
B.学问的延伸285
C.更高的统合285
D.学问的承传285
3.2.5返回影像286
A.「返回影像」的各重意义286
1.理解前286
2.理解中286
3.理解后287
4.讲授时287
5.为求更充分之理解287
B.一些较具体的例子与阐释289
1.「点」与「线」的例子289
2.「数目」与「图形」的例子290
3.灵性对象的例子291
3.2.6.心语与语言291
A.「心语」得名之由来292
B.多玛斯对语与语言的看法293
1.语词的四重意义293
2.内在语与外在语的二重关系294
3.内在语与外在语间之配合295
4.对象物与心语间之配合296
C.一个与「心语」相关连的神学论题——降生297
1.多玛斯谈圣言与降生298
2.神之「圣言」与人之「语词」的类比299
3.柏拉图之「Logos」与多玛斯之「Verbum」的比对302
撮要306
3.3理智的第二重运作——判断309
3.3.1有关理智的两重运作309
A.亚里士多德的说法309
B.多玛斯的阐发310
1.理智的第一重运作——直截理解311
2.理智的第二重运作——反省理解312
3.3.2赞同与判断314
A.赞同314
B.判断315
1.肯定与否定316
2.真与伪316
3.我们只有在「判断层面」上才使真/伪问题白热化316
C.赞同与判断之配合317
3.3.3理智两重运作所凸显的各类对比317
A.两类心语318
B.两重符应318
C.两重媒介性318
D.两重质料因与目的因319
1.直截理解的319
2.反省理解的319
3.3.4关于真理320
A.回顾上文320
B.真理乃人与外物对谈的成果320
3.3.5一个能有的难题——真理的判准问题322
A.一个能有的两难局面322
B.多玛玛斯谈「判准」322
C.使判别真伪成为可能之先决条件323
1.有真理这回事324
2.真理寓意著事物含「可理解性」,以向人开显324
3.真理也寓意著人有认知事物之功能,以符应对象325
4.真理牵涉事物「可理解性」与人「认知功能」的互相配合325
D.衡量真伪的原则325
1.经验客观性326
2.规范客观性327
3.绝对客观性327
4.真理是一个动态地开显的历程327
撮要328
3.4理智的第三重运作——思考330
A.理智、理性、理解、思考等名称之澄清331
1.从运作上分辨331
2.从目标上分辨331
3.从思考类型上分辨332
B.「思考」所蕴含的「智的动力」333
1.「思考」即「求知欲」的凸显333
2.「思考」之于「理解」334
3.5理智的第四重运作——践行之知336
A.多玛马斯谈思辩理智与实践理智336
1.被动vs.主动336
2.求真vs.求善337
3.内在vs.外在338
4.对象上的真与善338
B.理智与意志339
1.意志340
2.理智与意志的关连340
C.道德实践之知343
1.理智在道德实践上所扮演的角色343
2.意志在道德实践上所扮演的角色354
3.理智与意志在道德实践中的互动364
结语380
综合评述多玛斯认知理论383
A.承先383
1.综合前人383
2.推陈出新383
3.广採亚氏384
4.接合圣凡384
5.拓展认知理论体系385
B.启后387
1.望重士林387
2.预期超验388
3.语论待拓390
C.理论撮要390
注释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