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全球地震活动性(纲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世纪全球地震活动性(纲要)
  • 赵国荣,魏富胜,曹雪峰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3984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63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地震活动性-研究-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世纪全球地震活动性(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地震目录之编制1

1.1震源定位参数的选择1

1.1.1震源坐标的选择1

1.1.2关于震源深度2

1.1.3关于震源定位精确度2

1.1.4震源定位各主要地震机构之间有差别3

1.2震级主要为古登堡-里克特震级标度4

1.2.1震级标度和震级测定各家存在差别4

1.2.2白家疃地震台测定Ms的经验公式为“古-里震级标度”体系5

1.2.3中国震级测定比国外平均偏大0.1~0.3为正常数据6

1.2.4古-里早期地震目录部分原始震级未明确是体波或面波6

1.2.5震级下限取古-里震级标度的6级6

1.2.6本书中非古-里震级标度带来的问题——巨大地震震级偏大0.3~0.8级7

1.2.7直接引用洛特的部分震级7

1.2.8中国国内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参数8

1.2.9根据《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震级只选用面波震级Ms8

1.2.10原始震级标度“先天不足”——缓解面波震级Ms“饱和”的矩震级MW大于8.5有意义8

第二章 古登堡-里克特地震分区及其地震活动性特征数据的计算10

2.1讨论全球地震活动性的步骤10

2.2依照古-里原分区和马宗晋地震系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10

2.3计算地震活动性综合指数11

2.4近似计算地震分布面积11

2.5全球百年期间分区地震活动性特征数据11

2.6古-里地震目录20世纪前半叶的地震次数年代统计差别大15

2.6.1每10年地震次数统计15

2.6.2地震次数前、后50年对比差别大15

2.6.3按Ms(或M)巨大地震年均次数前50年人为偏高——其取舍建议参考Mw16

2.6.4“两倍后50年数字”近似表示“百年活动度”16

第三章 依照马宗晋划分全球地震活动体系的地震活动性数据17

3.1三大地震系及其定量参数17

3.1.1环太平洋地震系——岛弧-海沟地震系-环太平洋地震带17

3.1.2北大陆地震系17

3.1.3大洋中脊地震系18

3.2地震亚系18个以及地震活动度评价18

第四章 全球百年期间地震活动性基本特征及其相关问题21

4.1地震频度和强度随震源深度渐深的总趋势递减21

4.2全球以百公里计数的浅、中、深三段震源深度分布和活动度的比重差别大21

4.3地震带 深震区 地震槽23

4.3.1四个地震带23

4.3.2十个深震区24

4.3.3两处中深源地震巢24

4.3.4一处深震异常点26

4.3.5一次深源巨大地震26

4.4记录震级上限和下限直接与活断层长度有关27

4.4.1震级上限、地震活动度、震级与断层长度27

4.4.2实际观测的地震震级最大和最小29

4.4.3矩震级MW一面波震级Ms一震级饱和29

4.4.4震级换算地震能量以及TNT当量历来无确定值30

4.5地震深源和浅源的余震活动之比较30

4.5.1浅源地震余震活动频繁30

4.5.2深源地震余震活动非常有限31

4.5.3深源地震的中强震群一例31

第五章 板块构造 板缘地震 板内地震 地震序列 前震和前兆震群32

5.1板缘地震32

5.2板内地震32

5.3地震序列问题33

5.4主震余震型序列比较普遍33

5.5余震分布——主震与余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35

5.6“前震”问题37

5.6.1林邦慧等前震和前兆震群——林邦慧“近亲型前震”38

5.6.2智利记录一次特别显著的“前震”38

5.6.3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前震序列(部分)39

5.6.4伊朗东南部一次“远处前震群”39

5.6.5事前不能分辨,事后确认有“前震”(远亲型前震)的较大地震活动——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前有“远亲型前震”40

5.7选编前震研究成果摘要40

5.8震群型序列42

5.9微小震群和中小震群42

5.10中国大陆东半部地区十年组合地震序列——震动全球的十年44

5.11中国大陆东半部以及云、贵、川地区十年组合地震序列重要事件索引45

5.12大地震前后诱发小震群与地震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中国大陆10年地震和相庆小震群活动共同显示了中国东半部地震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全过程46

5.13孕震区和发震区46

5.14中国第一次确认前兆震群47

5.15价值连城的“邢台经验”47

5.16中国前兆震群的研究进展48

5.17前兆小震群和后效小震群与主震相伴而生50

5.18后效小震群活动的归属问题——在“兵荒马乱”中难找“主人”50

5.19从中国大陆十年地震活动中学到了什么——“群测群防 专群结合”依然是今后监测预报研究的科学方针或方法之一51

5.20“两次地震灾难”的主因52

5.21地震预报从认为“并不难”跃变为“不可能”53

5.22阻碍成功地震预报的三大难点53

5.23中国的地震预报研究缘起于1958年“大跃进”——“地震预报调查历史地震6人考察队”的尝试54

5.24中国西北地区父子地震学家郭增建和郭安宁54

5.25唐山地震后地震工作重点的转移54

5.26中国地区有“地质历史时期”遗留的火山型小震群活动——注意可能误认作构造型小震群55

5.27双震型序列55

5.28中、强震群活动55

5.29强烈震群活动56

5.30孤立主震56

5.31地震序列中的震源相对位置56

5.32 贝尼奥夫曲线图的绘制和可能的预报意义57

5.33地震观测实验场57

5.34地震学在日本58

第六章 地震活动性的统计性规律62

6.1地震活动性具有大尺度的时空变动特征62

6.2震中点位的分布与活断层走向相对应62

6.3大型“地震线”对应巨型构造带63

6.4较小地震活动出现条带状分布对应后续大地震活动63

6.5地震活动从“空区”开始至“填满”为止的现象较普遍存在63

6.6大地震突发性和免疫性65

6.7大地震或巨大地震活动的重复性——重复性归因于地质学的活断层及其分段重复发生特点65

6.8活断层和活断层分段用于地震危险性预测66

6.9巨大地震贴近或同一震源重复发生67

6.10地震活动的复发周期——可以确定复发大体时日的准周期的重复性69

6.11大地震活动复发周期问题69

6.12世界“地震工场”——有限时空的较高频度活动区——可多次集中观测的短时间重复的地震活动71

6.13重复时间间隔较短的地震活动71

6.14全球地震活动大尺度地震带之间的相关性71

6.15 地震活动的“迁移”和“转移”72

第七章 全球地震活动性部分图解75

7.1全球板块构造形势图的模式与火山、地震活动问题75

7.2全球巨大地震和大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的直观图示76

7.3全球下沉板块“板舌”倾斜角度有较大差别77

7.4奇异的板舌双地震层78

7.5地震时序坐标图——地球岩石圈的运动也有“劳逸结合”的问题79

7.6中国及邻近地区巨大地震时空分布基本是无序的81

第八章 古-里分区地震活动性定量标志和地震灾情摘要82

8.1阿留申岛弧、阿拉斯加及邻近海域地震活动性83

8.2美国西北部亚历山大群岛、夏洛特皇后群岛和加拿大西半部84

8.3美国东、西两个部分大约41州的广大地区85

8.4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墨西哥西北部沿海地区和加利福尼亚湾87

8.5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西半部地震活动性88

8.6中美洲大陆地区、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国土的一部分以及加勒比海地区89

8.7加勒比海、大、小安德烈斯群岛以及委内瑞拉国土的大部分地区90

8.8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震活动性形势90

8.9智利、阿根廷国土的南部和邻近海域92

8.10南美洲南端至南极半岛和南桑威奇群岛等海域93

8.11新西兰地区94

8.12汤加-克马德克-太平洋西南部主要海沟-岛弧地区95

8.13斐济-萨摩亚群岛地区96

8.14新赫布里底-圣克鲁斯沟、弧地带——太平洋西南部主要沟—弧地区之一,全球大地震高发区之一97

8.15 所罗门群岛、印度尼西亚东部、澳大利亚北缘等地区97

8.16澳大利亚板块的北缘——新几内亚及其以北地区98

8.17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群岛地区99

8.18菲律宾板块海域100

8.19日本列岛及其邻近地区——兼顾8.20节和8.46节101

8.20日本列岛南部地区——兼顾8.19节、8.21节、8.46节104

8.21中国及其南中国海至菲律宾群岛地区——兼顾8.21节、8.23节、8.27节104

8.22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和马鲁古群岛及其附近海域105

8.23印度尼西亚岛弧一海沟地带和水域107

8.24中南半岛、印-缅接壤及其附近地区和海域108

8.25印度东北部及其附近地区——兼顾8.7节的一部分110

8.26中国及邻近地区111

8.27蒙古以及贝加尔地区115

8.28中东以及近东地区115

8.29东地中海—希腊—小亚细亚半岛地区117

8.30欧亚—北非—喜马拉雅地震带118

8.31伊比利亚半岛地区119

8.32大西洋水域一大洋中脊地震带119

8.33印度洋水域121

8.34北美东半部包括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等三个国家的大部分土地123

8.35南美大陆东部以及巴西高原地区——世界地震活动度最低地区之一123

8.36西欧西北部“无震区”、东地中海—意大利“多震区”、北非“少震区”123

8.37非洲大陆地区124

8.38澳大利亚洲及其周边近海——世界地震活动度最低地区之一125

8.39太平洋中部和北部海域地震带——世界面积最大的低活动区125

8.40北冰洋海域126

8.41俄罗斯远东边缘地区126

8.42东西伯利亚以及北美洲北部等地区127

8.43太平洋东南部海域127

8.44太平洋东部海岭——加拉帕戈斯海丘和科隆群岛以南海域地震活动有限127

8.45澳大利亚以南等地区海域127

8.46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深源地震区——东部相邻千岛群岛和日本列岛大地震高发区128

8.47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以及印度西部128

8.48罗马尼亚“弗朗恰中深源地震巢”129

参考文献130

附:1900~2008年全球M≥6地震目录1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