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事判决既判力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事判决既判力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3846408.jpg)
- 丁宝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740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民事诉讼-判决-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事判决既判力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事判决效力之构成体系——绪论:既判力概念之本体范畴定位1
第一节 罗马法中之民事判决效力制度1
一、“一案不二讼”原则3
二、“既决案件”原则4
第二节 英美法系之民事判决效力制度概述7
一、既判事项原则(res judicata)——“请求排除”(claim preclusion)9
二、间接禁反言原则(co1lateral estoppel)——“争点排除”(issue preclusion)19
第三节 大陆法系之民事判决效力体系的基本构成24
一、判决确定前产生的效力:拘束力(程序法属性的效力)26
二、判决的确定:形式确定力(程序法属性的效力)32
三、判决确定后产生的效力34
四、判决的非规范性效力44
第四节 既判力研究之本体范畴的定位与切入点的选择45
一、两大法系之民事判决效力理论和制度体系的比较45
二、既判力研究之本体范畴的定位46
三、既判力研究之切入点的选择47
第二章 民法之请求权概念的源流——引论:既判力理论研究之切入点52
第一节 罗马法时期的actio(诉或诉权)体系52
一、法定诉讼(legis actiones)时期55
二、程式诉讼(formulae;formula)时期56
三、非常程序(extraordinaria judicia;cognitio extra ordinem)时期58
第二节 法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诉权60
一、罗马法对法国法的影响60
二、法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诉权61
第三节 民法之请求权概念的确立及其在德国民法典中的地位63
一、萨维尼(Savigny)对罗马法上的“actio”(诉)的分析63
二、民法之请求权概念的确立——温德沙伊德(Windscheid)的请求权理论65
三、请求权概念在德国民法典中的地位70
第四节 小结:私法体系理念的嬗变——从罗马法到现代73
一、从“因救济而赋予权利”到“为权利而赋予救济”73
二、“为权利而赋予救济”的私法体系理念的新要求73
三、现代私法体系中两种不同的选择74
四、对于既判力理论研究的影响75
第三章 既判力之基础理论——本论:既判力理论体系之展开78
第一节 既判力之本质论78
一、实体法说79
二、诉讼法说82
三、新实体法说:权利实在说与具体规范说84
四、新诉讼法说87
五、既判力本质理论与请求权理论的逻辑关联88
六、小结90
第二节 既判力之根据论92
一、制度效力说92
二、程序保障说93
三、二元根据说94
四、既判力根据理论与请求权理论的逻辑关联95
五、小结96
第三节 既判力之作用形态96
一、积极效果说98
二、消极效果说99
三、小结100
第四节 既判力之作用范围102
第四章 既判力之作用的客观范围——本论:既判力理论体系之展开104
第一节 民事判决书的体例结构104
一、程序性记载事项105
二、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案件事实主张105
三、判决理由105
四、判决主文106
第二节 既判力之客观范围的传统界定106
一、将既判力之客观范围限定于判决主文的原因107
二、被排除在既判力客观范围之外的判决理由中的判断事项108
三、被赋予既判力的判决理由中的判断事项——抵销权抗辩116
第三节 既判力之客观范围向判决理由的扩张122
一、德国理论界的既判力之客观范围扩张模式123
二、日本理论界的既判力之客观范围扩张模式127
三、小结139
第四节 既判力之客观范围与诉讼标的理论143
一、诉讼标的之旧实体法学说与既判力之客观范围145
二、诉讼标的之诉讼法学说与既判力之客观范围148
三、诉讼标的之新实体法学说与既判力之客观范围160
四、日本诉讼法学界之研究的新趋势166
第五节 既判力之客观范围与民法之请求权理论168
一、请求权之概念界定168
二、请求权之种类划分179
三、请求权之竞合186
四、既判力之客观范围与请求权竞合问题的逻辑关联207
第六节 结论210
一、既判力之客观范围理论的基本立场选择——传统界定模式210
二、诉讼标的理论之立场选择——新实体法学说212
三、请求权竞合理论之立场选择——请求权规范竞合说214
四、应激性程序规则之设计方案217
第五章 既判力之作用的时间范围——本论:既判力理论体系之展开222
第一节 民事判决标准时223
一、民事判决标准时之内涵223
二、民事判决标准时之确定224
第二节 既判力之时间范围的界定233
一、既判力之时间范围的传统界定模式233
二、既判力之时间范围理论的新发展235
三、既判力之时间范围与请求权理论的逻辑关联237
四、对我国理论构建和制度设计的借鉴意义238
第六章 既判力之作用的主观范围——本论:既判力理论体系之展开240
第一节 既判力之主观范围的基本界定241
第二节 既判力之主观范围的扩张243
一、向诉讼担当时之利益归属主体的扩张243
二、向既判力标准时后之利益继受主体的扩张245
三、向请求标的物之实际占有主体的扩张249
第三节 既判力之主观范围与请求权理论的逻辑关联251
第四节 对我国理论构建和制度设计的借鉴意义253
一、向诉讼担当时之利益归属主体的扩张254
二、向既判力标准时后之利益继受主体的扩张256
三、向请求标的物之实际占有主体的扩张258
第七章 既判力制度之入典规划——衍论:既判力理论研究之归宿260
第一节 既判力制度在中国的困境、成因及其出路262
一、既判力制度在中国的困境及其成因262
二、解脱困境之出路269
第二节 既判力制度之入典规划271
一、以“判决确定”取代“判决生效”272
二、明确规定判决确定前即产生的“拘束力”275
三、明确区分确定判决之既判力、形成力和执行力279
四、明确界定既判力之客观范围285
五、明确界定既判力之时间范围——既判力标准时297
六、明确界定既判力之主观范围300
第三节 以既判力制度为背景的确定判决瑕疵救济程序之完善301
一、大陆法系之代表性立法例中的确定判决瑕疵救济程序302
二、我国之确定判决瑕疵救济程序的立法现状318
三、我国之确定判决瑕疵救济程序的缺陷与完善322
后记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