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
  • 侯丕勋,刘再聪主编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ISBN:722603636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西北区域性地名的产生、涵义及其涵盖的地理范围1

第一节 先秦地名1

一、《禹贡》中的雍州2

二、朔方6

第二节 汉唐地名7

一、河湟7

二、河西9

三、西域11

四、陇右14

第三节 少数民族语地名16

一、居延17

二、帕米尔19

三、安多21

第二章 西北区域环境及其变迁25

第一节 甘肃黄土高原25

一、陇东黄土高原环境变迁25

二、陇西黄土高原环境变迁28

第二节 朔方地区31

一、毛乌素沙地与草原的沙漠化32

二、屠申泽地区的沙漠化34

三、银川草原地区的开发与繁盛36

第三节 河西走廊地区绿洲39

一、主要生态环境概况39

二、生态环境的变迁46

第四节 河湟草原51

一、河湟地区的天然环境52

二、农耕对河湟地区天然环境的影响53

三、近现代河湟地区的环境变迁56

第五节 西域天山南路绿洲57

一、生态环境概况57

二、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58

三、绿洲生态区环境变迁59

第三章 西北土司制、伯克制和札萨克制及其实行地区62

第一节 甘肃、青海境内土司制62

一、甘肃境内土司63

二、青海境内土司66

三、甘肃、青海土司制度的特点与历史作用69

第二节 新疆境内伯克制70

一、“伯克”涵义与伯克制度的实行地区71

二、伯克制度及伯克的职掌72

三、伯克制度的历史作用75

第三节 新疆境内札萨克制77

一、札萨克及其制度77

二、札萨克的职掌与作用78

第四章 西北城镇的变迁81

第一节 西北城镇的起源81

一、古代西北城镇的萌芽81

二、西北城镇的起源及其类型83

第二节 西北古代的城镇86

一、新疆的城镇86

二、宁夏的城镇89

三、甘肃的城镇92

四、青海的城镇96

第三节 近代西北城镇及其作用98

一、近代西北的主要城镇98

二、近代西北城镇的作用104

第五章 西北陆路交通道路的发展108

第一节 中西交通的起源和中西交通道路的中国古名钩沉108

一、中西交通的起源109

二、中西交通道路的中国古名钩沉111

第二节 “秦直道”的修筑与走向114

一、秦直道的修筑时间114

二、秦直道的起点、走向和终点115

三、秦直道的历史作用119

第三节 绿洲丝路及其起点与终点120

一、“绿洲丝路”的起点120

二、“绿洲丝路”的终点121

三、“绿洲丝路”的作用121

第四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及其交通盛况125

一、长安至敦煌间丝路干道与驿站126

二、敦煌至帕米尔高原与巴尔喀什湖以东丝路干道及支道131

三、隋唐丝路交通盛况135

第五节 元代甘肃行省诸驿道137

一、甘肃行省所辖三路长行站道138

二、甘肃行省纳怜站道142

三、两兀鲁思站道143

第六节 近代西北的陆路交通146

一、近代西北地区的道路147

二、陆路交通运输150

三、近代陆路交通运输的特点及意义157

第六章 西北水路交通与运输162

第一节 黄河干流上的津渡162

一、青海境内的津渡162

二、甘肃境内的津渡164

三、宁夏境内的津渡170

第二节 西北地区其他河流上的主要桥梁及渡口172

一、黄河支流上的渡口172

二、长江支流上的渡口174

三、河西地区的桥梁176

四、新疆境内的渡口及桥梁176

五、宁夏境内的渡口及桥梁177

第三节 西北地区的水运工具、水运物品及航道178

一、西北地区的水运工具178

二、汽船的初步使用181

三、西北地区的水运物品181

四、西北地区的内河航道184

第七章 西北边疆长城及其附设工程186

第一节 战国秦和秦朝长城的修筑与走向186

一、战国秦昭王北长城187

二、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190

第二节 西汉长城的修筑与走向195

一、西汉前期“缮治河上塞”196

二、“令居塞”方位与令居以西塞196

三、酒泉、玉门间塞198

四、敦煌、盐泽间塞199

五、“居延塞”200

第三节 明朝长城的修筑与走向202

一、宁夏镇境内长城202

二、固原镇境内长城204

三、甘肃镇境内长城204

第四节 西北边疆长城的附设工程216

一、烽燧216

二、障218

三、天田219

四、柃柱、悬索与水门224

五、虎落225

第五节 西北边疆长城的特点226

一、“壕沟”城226

二、“河中”城228

三、夹道城228

四、“累石为城,树榆为塞”229

五、夯筑城与堑削山崖城229

第八章 西北边镇的兴衰231

第一节 北魏薄骨律镇231

一、薄骨律镇名称的各种说法231

二、薄骨律镇的位置及设置时间232

三、薄骨律镇的政治职能及社会结构233

四、薄骨律镇的边防经济233

五、薄骨律镇的改制及其影响234

第二节 唐代受降城235

一、关于唐灵州受降城的分析236

二、唐代三受降城与唐代北部边防237

三、唐三受降城之历史影响240

第三节 唐安西四镇242

一、四镇的置弃243

二、碎叶城的问题249

三、四镇守军的驻扎及四镇管辖的府州251

四、四镇设置的意义253

第四节 明代甘肃镇、宁夏镇、延绥镇和固原镇254

一、甘肃、宁夏、延绥、固原四镇设置的原因255

二、甘肃、宁夏、延绥、固原四镇的设置及其所辖卫所258

三、三边总制及其职掌261

第九章 西北关塞及其变迁266

第一节 萧关266

一、先秦的萧关266

二、汉代的萧关267

三、唐代的萧关269

四、宋代的萧关269

第二节 陇关270

一、陇关的演变270

二、陇关的位置272

三、陇关的历史作用273

第三节 玉门关275

一、玉门关的初设时间与地理方位275

二、太初二年后玉门关关址277

三、研究玉门关关址的历史意义278

第四节 阳关279

一、“阳关”最早出典279

二、阳关释名280

三、阳关设置时间及其沿革281

四、阳关地理位置282

第五节 悬索关285

一、悬索与悬索关的得名285

二、悬索关的位置286

第六节 大斗拔谷与大斗军290

一、大斗拔谷的出典与地理位置290

二、大斗拔谷的地理形势及其历史作用293

第七节 嘉峪关295

一、嘉峪关名称的渊源295

二、嘉峪关的来历297

三、嘉峪关的地理形胜298

四、嘉峪关的修建与规模298

第十章 西北诸种文化的地理分布与地域特点302

第一节 石器时代遗存的地理分布及其自然背景302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分布及特点303

二、甘宁青新石器农业文化地理分布及其自然背景304

三、以细石器工艺为特征的采集狩猎文化遗存的地理分布308

第二节 岩画的地域分布、主要内容与地域特点310

一、历史文献记载中的西北边疆岩画311

二、西北边疆现存岩画的地域分布与主要内容312

三、西北边疆岩画的特点320

第三节 畤与秦人的畤祭文化323

一、畤与畤祭的起源323

二、西畤、上畤与下畤位置的推测325

三、畤的形制与秦人畤祭礼仪327

第四节 西北边疆石窟寺的地理分布329

一、新疆境内石窟寺330

二、甘肃境内石窟寺334

三、宁夏境内石窟寺338

第五节 西北简牍出土之地与简牍的地域特点339

一、西北简牍出土之地及其地理环境状况339

二、西北边疆简文中的地理环境资料342

主要参考文献346

后记3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