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料通信与电脑网路 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料通信与电脑网路 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
  • 黄丰隆著 著
  • 出版社: 儒林图书有限公司
  • ISBN:9576521092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717页
  • 文件大小:154MB
  • 文件页数:7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资料通信与电脑网路 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壹部份 数据通信篇1

第一章 基本通信慨论3

1-1 通信系统组成单元4

1-2 通道特性6

1-2-1 电磁波、频率与波长6

1-2-2 讯号与频谱8

1-2-3 频宽与容量11

1-3 讯号的种类13

1-3-1 类比与数位讯号13

1-3-2 周期与非通期讯号15

1-3-3 传利叶分析16

1-4 杂讯的影响20

1-5 资料传送的方式22

1-5-1 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22

1-5-2 串行式与并列式23

1-5-3 同步与非同步25

1-6 本章摘要29

第二章 讯号调变与编码技巧31

2-1 调幅技术(AM)33

2-2 调频技术(FM)40

2-3 调相技术(PM)42

2-4 混合式调变43

2-5 编码方式47

2-6 脉波调变(PCM)51

2-7 类比与数字传输57

2-8 错误侦测技术62

2-8-1 检核位元62

2-8-2 循环式重复检査64

2-9 本章摘要66

第三章 多人共用单一通道—多工务技术的应用69

3-1 分时多工(TDM)70

3-2 分频多工(FDM)76

3-3 分间多工(SDM)78

3-4 多工的应用79

3-5 STDM的效益分析81

3-6 基频与宽带传输85

3-6-1 基频系统85

3-6-2 宽频系统86

3-7 本章摘要89

第四章 通信的实际路径—传输媒体91

4-1 双绞线92

4-2 同轴电缆93

4-3 海底缆线95

4-4 光纤98

4-5 微波与卫星通信100

4-5-1 微波通信100

4-5-2 卫星通信102

4-6 蜂巢式无线电话(行动电话)104

4-7 绞线、同轴与光纤媒体比较108

4-8 本章摘要109

第五章 微电脑通信界面与数据机111

5-1 CPU、汇流排与周边界面112

5-1-1 系统汇流排112

5-1-2 内部的电气特性115

5-1-3 汇流排与界面116

5-2 8251A晶片116

5-2-1 串列/并列传输转换116

5-2-2 8251A的功能与结构117

5-3 EIA标准RS-232C120

5-3-1 讯号源种类与功能120

5-3-2 RS-232C的电气特性124

5-3-3 机械特性127

5-3-4 NULL modem127

5-4 数据线129

5-4-1 主要功能130

5-4-2 内部运作原理132

5-4-3 数据线的分类与型式134

5-4-4 数据线的标准136

5-4-5 选用数据线考量因素138

5-4-6 未来技术趋势140

5-5 本章摘要141

第贰部份 通信网路篇143

第六章 网络交换技术145

6-1 电路交换147

6-2 讯息交换149

6-3 分封交换151

6-3-1 分封网络实例154

6-3-2 错误控制155

6-3-3 绕送控制159

6-3-4 流量控制167

6-3-5 ARPAnet控制实例168

6-4 交换技术比较170

6-5 本章摘要173

第七章 通信网路协定175

7-1 电信与国际标准组织176

7-1-1 电信领域的组织177

7-1-2 国际标准组织179

7-2 OSI通信协定概念181

7-2-1 OSI参考模式182

7-2-2 协议中的实体184

7-2-3 运作模式185

7-2-4 通信协定的功能186

7-3 OSI各层级的主要任务189

7-3-1 实际层191

7-3-2 数据连接层191

7-3-3 网络层194

7-3-4 传输层196

7-3-5 会议层197

7-3-6 展示层197

7-3-7 应用层197

7-4 其他通信协定架构198

7-4-1 国防数据网络(DDN)198

7-4-2 系统网络架构(SNA)201

7-4-3 资料网络架构(DNA)202

7-4-4 MAP/TOP协定203

7-5 本章摘要204

第八章 电信网络系统207

8-1 电话系统208

8-1-1 电话机的结构208

8-1-2 拨号方式210

8-1-3 本地回路与长程网络214

8-2 电话的控制讯号系统216

8-2-1 用戸与端局间的控制讯号217

8-2-2 局与局之间的控制讯号217

8-3 共信道讯号218

8-4 电话交换系统220

8-4-1 交换系统种类220

8-4-2 新的网络架构222

8-4-3 LATA227

8-4-4 交换系统实例—AT&T #5ESS227

8-5 私用交换机(PBX)234

8-5-1 PBX的演进235

8-5-2 基本原理236

8-5-3 PBX的功能237

8-5-4 数字传输239

8-5-5 PBX网络240

8-6 本章摘要241

第叁部份 区域网路篇243

第九章 区域网络概论245

9-1 通信与网络的发展246

9-2 区域网络的元件251

9-3 区域网络的特性254

9-3-1 高传输率254

9-3-2 高度可靠性与完整性254

9-3-3 易于安装与维护255

9-3-4 界面标准化255

9-4 LAN与OSI参考模式256

9-4-1 IEEE 802标准257

9-4-2 IEEE 802的实际层258

9-4-3 IEEE 802的数据连接层258

9-5 网络的拓朴方式260

9-5-1 汇流排260

9-5-2 环形260

9-5-3 星形261

9-5-4 拓朴与通信媒体262

9-6 分散式系统264

9-6-1 Enslow模式264

9-6-2 区域网络与分散式系统267

9-6-3 远端程序呼叫协定268

9-6-4 分散式作业系统268

9-6-5 分布式资料库269

9-7 本章摘要269

第十章 网络的进出控制方法271

10-1 进出控制分类272

10-1-1 集中式控制273

10-1-2 分布式控制275

10-1-3 随机式控制278

10-1-4 网络拓朴与进出控制284

10-2 IEEE 802.3:CSMA/CD285

10-2-1 纯ALOHA285

10-2-2 槽式ALOHA289

10-2-3 CSMA290

10-2-4 CSMA/CD293

10-2-5 资料框结构295

10-2-6 实际层标准296

10-3 IEEE 802.4:记号汇流排299

10-3-1 记号汇流排的功能299

10-3-2 记号管理300

10-3-3 环路维护301

10-3-4 错误管理303

10-3-5 优先等级304

10-3-6 资料框结构305

10-3-7 实际层标准307

10-4 IEEE 802.5:记号环308

10-4-1 记号环的进出媒体控制308

10-4-2 错误管理312

10-4-3 优先等级314

10-4-4 资料框结构314

10-4-5 实际层选择315

10-5 802标准的比较316

10-5-1 802.3 vs.802.4316

10-5-2 802.3 vs.802.5318

10-6 区域网路效益分析318

10-7 本章摘要321

第十一章 区域网路技术的应用323

11-1 IEEE 802.3324

11-1-1 Ethernet规格324

11-1-2 Etnernet控制卡328

11-1-3 Cheapernet(Thinnet)332

11-1-4 StarLAN334

11-1-5 Ethernet新趋势—10BaseT338

11-2 MAP/TOP339

11-2-1 MAP与TOP比较339

11-2-2 MAP token bus控制卡341

11-3 Token ring网路342

11-4 ARCnet346

11-4-1 ARCnet拓朴方式346

11-4-2 媒体的进出控制(MAC)348

11-4-3 信道媒体348

11-5 IBM PC网路349

11-5-1 基频PC网路349

11-5-2 宽频PC网路350

11-6 本章摘要352

第十二章 网际网路(Internetwork)355

12-1 网际网路的连接方式356

12-1-1 LAN-LAN358

12-2-1 LAN-WAN358

12-1-3 WAN-WAN359

12-1-4 LAN-WAN-LAN360

12-2 网际网路的基本问题361

12-2-1 分封交换VS.线路交换364

12-2-2 定名、寻址与绕送364

12-2-3 资料的分段与重组365

12-2-4 流量与拥挤控制366

12-2-5 安全性366

12-2-6 解决问题、诊断与维护367

12-3 中继器367

12-4 桥接器369

12-4-1 桥接器与OSI模式370

12-4-2 透明式桥接器371

12-4-3 来源绕送桥接器375

12-5 绕送器380

12-6 闸道器382

12-7 网际网路范例383

12-7-1 IEEE 802区域网路383

12-7-2 DECnet与SNA384

12-8 流量与拥挤控制问题386

12-9 本章摘要389

第肆部份 卫星与光纤通信篇391

第十三章 通信卫星网路393

13-1 概论394

13-1-1 发展历史394

13-1-2 卫星系统工程395

13-2 卫星通信频道与轨道397

13-2-1 频道分配397

13-2-2 轨道高度400

13-2-3 IntelSat卫星系列402

13-3 卫星通信协定403

13-3-1 分频多重进出405

13-3-2 分时多重进出407

13-3-3 分码多重进出412

13-3-4 ALOHA法412

13-4 卫星发射413

13-5 微波的延迟与干扰417

13-6 通信卫星应用417

13-6-1 海上与陆上移动式服务418

13-6-2 广播服务419

13-6-3 卫星电视420

13-6-4 数据广播421

13-6-5 视讯广播422

13-6-6 气象侦测424

13-7 本章摘要424

第十四章 光纤传输原理425

14-1 光纤概论426

14-1-1 发展历史426

14-1-2 光纤特性427

14-1-3 光的波长与频率428

14-2 光传输429

14-2-1 物理特性429

14-2-2 Snell定理429

14-2-3 临界角433

14-3 光波传播模态438

14-3-1 模态类别439

14-3-2 折射率分布图439

14-4 光织规划440

14-4-1 单模态阶级式441

14-4-2 多模态阶级式441

14-4-3 多模态变化式442

14-4-4 各种光织比较442

14-5 光织分类443

14-6 传输损失444

14-6-1 内部因素445

14-6-2 外部因素446

14-7 光源448

14-7-1 雷射448

14-7-2 发光二极体448

14-8 光织绩接449

14-8-1 切割器450

14-8-2 光织连接器450

14-9 本章摘要452

第十五章 光织通信系统455

15-1 光织通信系统概论456

15-1-1 数位系统458

15-1-2 类比系统460

15-2 多工技术461

15-3 光织区域网络462

15-3-1 系统组成单元462

15-3-2 设计考虑因素464

15-3-3 光织LAN介绍465

15-4 光织通信系统应用472

15-4-1 主干网路472

15-4-2 工业用电视472

15-4-3 有线电视475

15-4-4 区域网络475

15-4-5 大众通信476

15-4-6 我国未来光织通信发展476

15-5 本章摘要477

第伍部份 焦点通信趋势篇479

第十六章 大都会区域网路——IEEE 802.6481

16-1 MAN的特色482

16-2 系统设计考量因素483

16-2-1 媒体使用率483

16-2-2 高速率与低延迟484

16-2-3 服务范围484

16-2-4 传输品质484

16-3 分布式伫列变向汇流排(DQDB)485

16-4 媒体进出控制(MAC)492

16-5 效益分析496

16-6 MAN-MAN连接497

16-7 可靠性500

16-8 封包传送的公平性501

16-9 本章摘要502

第十七章 光织分散式数据界面网路——FDDI505

17-1 FDDI概论506

17-2 媒体进出控制(MAC)507

17-3 节点与网路卡513

17-3-1 晶片组结构与功能513

17-3-2 网路节点分类515

17-4 资料框结构516

17-5 资料编码与解码517

17-6 FDDI与802.5比较519

17-6-1 可靠性520

17-6-2 容量分配520

17-7 FDDI技术应用521

17-8 FDDI未来发展524

17-8-1 声音交换电路524

17-8-2 操作模式524

17-9 本章摘要525

第十八章 结合电脑、通信与图形三大技术——X视窗系统527

18-1 发展历史529

18-2 Client/server模式530

18-3 视窗管理532

18-4 软件架构533

18-5 X协定(X Protocol)536

18-6 视窗541

18-7 颜色544

18-8 滑鼠与游标545

18-9 X工具组547

18-10 X终端机548

18-11 本章摘要552

第十九章 未来智慧型电信网路—ISDN555

19-1 ISDN基本概念556

19-2 ISDN通道560

19-2-1 通道型态562

19-2-2 界面结构565

19-3 界面功能与参考点567

19-3-1 界面的功能组568

19-3-2 参考点572

19-4 ISDN标准—CCITT I推荐系列574

19-5 ISDN协定575

19-5-1 协议架构576

19-5-2 ISDN连接578

19-5-3 D通道协议581

19-5-4 实际层588

19-6 宽频ISDN(B-ISDN)590

19-6-1 B-ISDN发展591

19-6-2 信道型态592

19-6-3 建置计画596

19-7 同步光织网路(SONET)598

19-7-1 SONET特点599

19-7-2 SONET发展阶段599

19-7-3 SONET速率603

19-7-4 SONET与B-ISDN604

19-8 ISDN服务与应用605

19-8-1 服务种类606

19-8-2 数字电话608

19-8-3 视讯电话610

19-8-4 多媒体电傅资讯终端机611

19-8-5 个人通信—读卡电话机611

19-8-6 数据服务612

19-9 本章摘要613

第二十章 资讯信息发展的下一波—视觉革命617

20-1 技术趋势618

20-2 影像通信619

20-2-1 传真机620

20-2-2 图像处理系统621

20-2-3 交谈式电脑绘图624

20-2-4 视讯与电传会议625

20-3 视讯通信625

20-3-1 分布式服务625

20-3-2 撷取服务626

20-3-3 对话服务626

20-4 多媒体电脑系统626

20-5 视觉通信区域网路629

20-5-1 实例1—医学中心629

20-5-2 实例2—FileNet网路631

20-6 本章摘要631

附录1 语汇(Glossary)633

附录2 X视窗与中文649

附录3 X视窗策进会653

附录4 UNIX世界与X窗口655

附录5 工作站661

附录6 运作中与计划内的通信卫星系统667

附录7 LAN协同处理器—82586671

附录8 CCITT研究小组与I系列推荐675

附录9 国内传真机规格677

附录10 专有名词中英文对照679

本书各章习题7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