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影像技术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学影像技术学
  • 王骏,赵海涛,张益兰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4967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38页
  • 文件大小:159MB
  • 文件页数:661页
  • 主题词:影像诊断-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学影像技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一、X线成像1

二、CT成像2

三、磁共振成像8

四、核医学成像14

五、DSA成像17

六、PACS20

第一篇 成像原理第1章 X线成像原理25

第一节 X线机结构25

一、X线机的发展25

二、X线机的结构26

三、X线管30

四、高压发生器37

五、自动曝光控时系统40

第二节 X线成像原理44

一、X线产生及特性44

二、X线影像的形成及影响因素48

三、照片模糊的分析51

第三节 X线摄影条件55

一、感光效应55

二、摄影条件表的制定59

三、高千伏摄影61

四、放大摄影62

第四节 CR结构与成像原理63

一、成像板63

二、CR系统的组成和原理64

三、CR系统的影像信息存储67

四、能量减影68

五、CR系统的优缺点及价值69

第五节 DR结构与成像原理70

一、非晶硅X线成像70

二、电荷耦合器件X线成像71

三、非晶硒X线成像73

四、多丝正比室型X线成像74

第六节 数字融合X线连续体层摄影77

一、传统X线体层摄影及其劣势77

二、数字融合X线连续体层摄影及其优势78

第2章 CT成像原理79

第一节 CT结构与成像原理79

一、CT结构79

二、CT成像原理79

第二节 螺旋CT结构与成像原理80

一、螺旋CT结构与成像原理80

二、螺旋CT的优势81

第三节 多排探测器CT结构与成像原理84

一、多排探测器CT结构与成像原理84

二、多排探测器CT的优势85

第四节 电子束CT结构与成像原理85

一、电子束CT结构与成像原理85

二、电子束CT的扫描方式86

三、与多排探测器CT技术比较87

第五节 双源CT结构与成像原理88

一、双源CT结构88

二、双源CT成像原理89

三、双源CT的优势90

第3章 磁共振成像原理91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的结构91

一、磁体系统92

二、梯度系统100

三、射频系统105

四、信号采集和图像重建系统110

五、主计算机和图像显示系统113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115

一、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115

二、原子核自旋磁矩在静磁场中的进动117

三、磁共振的基本概念117

四、磁共振的宏观描述119

五、弛豫及弛豫时间121

六、自由感应衰减信号及其检测127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空间编码技术及重建方法128

一、空间编码及梯度磁场128

二、K空间133

三、磁共振成像的图像重建技术139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脉冲序列144

一、脉冲序列概述及其图像对比加权145

二、饱和恢复脉冲序列146

三、翻转恢复脉冲序列147

四、自旋回波脉冲序列149

五、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154

六、梯度回波脉冲序列160

七、平面回波成像技术165

第五节 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169

一、磁共振血管成像169

二、门控技术183

三、脂肪抑制技术187

四、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190

五、磁共振并行采集技术191

第4章 核医学成像原理196

第一节 核医学设备探测原理及分类196

一、闪烁探测196

二、气体电离探测196

三、半导体探测197

四、感光效应197

五、热释光剂量仪197

第二节 医用核素活度计197

一、活度计组成与工作原理197

二、活度计性能198

三、活度计的质量控制198

四、注意事项199

第三节 非显像测量仪器199

一、非显像测量仪器概述199

二、非显像测量仪器性能指标200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200

一、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200

二、显像条件201

三、显像类型202

四、核医学影像与其他影像的比较205

第5章 DSA成像原理及其他介入技术207

第一节 DSA结构207

一、DSA基本结构207

二、DSA图像显示与处理210

第二节 DSA成像原理211

一、DSA的基本原理211

二、DSA的信号及幅度212

三、DSA图像采集213

四、DSA图像处理217

五、DSA减影方式219

六、DSA成像方式221

第三节 DSA的辅助器材223

一、穿刺针223

二、导丝223

三、导管鞘223

四、导管224

五、其他器材224

第四节 高压注射器225

一、高压注射器结构225

二、高压注射器工作原理226

第五节 介入性X线成像226

一、穿刺插管技术226

二、灌注术226

三、栓塞术227

四、成形术与支架术227

五、针穿(抽吸)活检术227

六、灭能术227

七、引流术228

第六节 介入性CT成像228

一、CT引导穿刺活检228

二、CT引导下肿瘤消融术229

第七节 介人性磁共振成像230

一、介入性MRI技术230

二、介入MRI的临床应用232

三、介入性MRI的评价233

第二篇 图像信息第6章 图像显示与记录237

第一节 胶片打印技术237

一、医学激光胶片237

二、激光打印机238

三、激光打印机网络系统242

第二节 光盘刻录技术242

一、光盘刻录技术的分类243

二、光盘刻录机的配置246

第三节 医用显示器247

一、医用显示器的分类247

二、医用显示器的评价248

第7章 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诊断252

第一节 图像后处理技术252

一、图像增强252

二、图像分割与配准融合259

三、减影处理262

四、图像合成263

五、感兴趣区处理264

六、边缘分析265

七、图像降噪与对比度调试265

第二节 数字图像摄片技术266

一、窗口技术267

二、图像测量技术267

三、伪彩色增强技术268

四、图像的放大和缩小268

五、区域裁剪与旋转技术269

六、多幅显示和单幅显示技术269

七、数字图像摄片技术要点269

第三节 重组技术271

一、多平面重组272

二、最大密度投影274

三、表面阴影显示276

四、容积再现277

五、仿真内镜278

六、4D MasterCut279

第四节 计算机辅助诊断279

一、CAD技术的发展280

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技术基础与概念280

三、CAD的基本原理282

四、CAD的临床应用283

五、CAD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85

第8章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287

第一节 国际标准化协议287

一、DICOM标准概述287

二、标准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88

三、DICOM标准的组成288

四、DICOM的应用290

第二节 PACS的分类与结构291

第三节 PACS原理及相关功能292

一、PACS的原理292

二、PACS的功能293

第四节 PACS与HIS/RIS的集成301

一、数据字典的对应301

二、PACS/RIS从HIS获得信息302

三、HIS从PACS/RIS获得信息303

四、系统之间的信息修改303

五、HIS对PACS/RIS影像和报告的浏览303

第五节 医学图像的压缩307

第六节 PACS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07

一、数据备份策略307

二、数据恢复策略308

三、安全的存储管理解决方案308

第七节 网格技术308

一、网格计算的架构309

二、网格计算的特点与C/S不同309

三、网格计算的管理309

第三篇 影像药物第9章 X线对比剂313

第一节 对比剂的条件与分类313

一、对比剂应具备的条件313

二、对比剂的分类313

第二节 对比剂引入体内的方式313

一、对比剂引入体内的方式313

二、CT增强对比剂的注射方法314

第三节 对比剂理化及药理特性315

一、阴性对比剂315

二、阳性对比剂315

三、对比剂药理特性317

第四节 碘对比剂使用规范317

一、使用碘对比剂前的准备工作317

二、推荐“碘对比剂使用患者知情同意书”内容318

三、肾功能正常患者血管内使用碘对比剂原则318

四、具有对比剂肾病高危因素患者血管内使用碘对比剂注意事项319

五、碘对比剂非肾毒性反应319

六、使用碘对比剂禁忌证320

七、碘对比剂血管外的使用321

第五节 钡类对比剂使用规范321

一、适应证321

二、禁忌证321

三、使用钡剂的注意事项322

四、并发症及处理措施322

第六节 CO2对比剂使用规范322

一、适应证322

二、禁忌证322

三、慎用CO2检查的情况322

四、并发症的防治323

第七节 对比剂的评价323

一、水溶性323

二、黏滞性323

三、渗透压323

四、电荷323

五、化学毒性323

第10章 磁共振对比剂325

第一节 磁共振对比剂的发展及分类325

第二节 磁共振对比剂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325

一、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d-DTPA)326

二、泰乐影(锰福地匹三纳,Mn-DPDP)327

三、菲立磁(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AMI-25)327

第三节 磁共振对比剂的增强机制327

一、顺磁性对比剂的增强机制327

二、超顺磁性对比剂和铁磁性对比剂的增强机制328

第四节 钆对比剂使用规范328

一、使用钆对比剂前的准备328

二、推荐“钆对比剂使用患者知情同意书”内容328

三、钆对比剂不良反应及处理329

四、正常肾功能患者使用钆对比剂方法329

五、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钆对比剂注意事项330

第五节 含钆对比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330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330

二、病理特点及形成机制330

三、诊断、治疗与预后330

四、钆对比剂与NSF的关系331

第六节 铁类胃肠道对比剂使用规范331

一、胃肠道MR铁类对比剂剂型及用法331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331

三、使用铁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331

四、不良反应331

第11章 放射性药物332

第一节 放射性药物制备332

一、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332

二、被标记物化学合成333

三、标记技术333

第二节 诊断与治疗的放射性药物334

第三节 放射性药物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36

一、基本概念336

二、质量检测内容336

三、放射性核素纯度的测定336

四、放射化学纯度的测定336

第四节 规范使用和不良反应及其防治337

一、正确使用总原则337

二、小儿应用原则337

三、育龄妇女应用原则337

四、不良反应及其防治337

第四篇 检查技术第12章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概述341

第一节 X线检查技术概述341

一、基本概念与术语341

二、X线机使用及注意事项344

三、头颅摄影概述346

四、胸部摄影概述346

五、腹部摄影概述346

六、骨关节摄影概述347

第二节 CT检查技术概述348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348

二、扫描方式352

第三节 DSA检查技术概述359

一、DSA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59

二、术前准备360

三、并发症及其处理360

四、其他361

第13章 颅脑363

第一节 颅脑X线检查技术363

一、头颅后前位363

二、头颅侧位364

三、茎突前后位364

四、头颅前后方向半轴位365

第二节 颅脑CT检查技术366

第三节 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367

一、颅脑MRI技术367

二、鞍区、桥小脑角磁共振检查技术370

三、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371

四、MR脑脊液定量成像技术372

第四节 颅脑核医学检查技术373

一、脑血流灌注显像373

二、18F-FDG PET脑显像375

第五节 颅脑DSA检查技术376

一、手术操作376

二、造影参数选择377

三、造影体位377

第14章 头颈378

第一节 头颈X线检查技术378

一、鼻骨侧位378

二、鼻旁窦后前23°位(柯氏位)379

三、鼻旁窦后前37°位(瓦氏位)379

四、下颌骨后前位380

五、下颌骨侧位381

六、颞颌关节侧位381

七、口腔曲面全景体层摄影381

八、眼球异物定位384

第二节 头颈CT检查技术386

一、体位和扫描范围386

二、层厚和层距387

三、窗宽和窗位387

第三节 头颈磁共振检查技术388

一、眼眶、眼球、视神经388

二、颞骨388

三、鼻旁窦与鼻腔、咽部、颅底、涎腺、口腔颌面部388

四、颞下颌关节389

五、喉部、颈部、甲状腺及甲状旁腺389

六、神经血管压迫症389

第四节 头颈核医学检查技术390

一、甲状腺显像390

二、甲状旁腺显像391

第五节 头颈DSA检查技术392

一、手术操作392

二、造影参数选择393

三、造影体位393

第15章 胸部394

第一节 胸部X线检查技术394

一、胸部后前位394

二、胸部侧位394

三、胸部右前斜位(第一斜位)395

四、胸部左前斜位(第二斜位)395

五、胸部前凸位(前弓位)396

六、胸骨后前位397

七、膈上肋骨前后位398

八、膈下肋骨前后位398

九、肋骨切线位398

十、胸锁关节后前位399

第二节 胸部CT检查技术400

一、体位和扫描范围400

二、层厚和层距400

三、窗宽和窗位401

第三节 胸部磁共振检查技术401

一、线圈401

二、扫描401

第四节 胸部核医学检查技术402

一、肺灌注显像402

二、肺通气显像403

三、心肌灌注显像404

四、平衡门控心血池显像407

五、18F-FDG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409

第五节 胸部DSA检查技术410

一、手术操作410

二、造影参数选择411

三、造影体位412

第16章 腹部414

第一节 腹部X线检查技术414

一、腹部前后位414

二、腹部后前位(胆区)414

三、腹部站立前后位415

四、口服胆囊造影416

五、静脉胆系造影416

六、手术中胆道造影及术后T形管造影417

七、静脉尿路造影418

八、逆行尿路造影419

九、膀胱造影420

十、尿道造影421

十一、子宫输卵管造影422

第二节 腹部CT检查技术424

一、腹部424

二、盆腔425

第三节 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426

一、肝MR检查技术426

二、胰腺磁共振检查技术427

三、肾磁共振扫描技术428

四、肾上腺磁共振扫描技术429

五、前列腺磁共振扫描技术429

六、睾丸扫描技术430

七、女性盆腔磁共振扫描技术431

八、肾动脉MRA432

第四节 腹部核医学检查技术433

一、消化道出血显像433

二、异位胃黏膜显像434

三、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435

四、肝胶体显像436

五、肾上腺髓质显像437

六、肾小球滤过率测定439

七、肾有效血浆流量441

第五节 腹部DSA检查技术442

一、肝442

二、胃肠道443

三、胰、胆、脾443

四、肾及肾上腺血管443

五、下腔静脉444

六、盆腔444

第17章 骨与关节445

第一节 骨与关节X线检查技术445

一、颈椎前后位445

二、第1、2颈椎前后位(张口位)445

三、颈椎侧位446

四、颈椎斜位447

五、胸椎前后位448

六、胸椎侧位448

七、胸椎上段侧位448

八、腰椎前后位449

九、腰椎侧位450

十、腰椎斜位450

十一、骶髂关节前后位451

十二、骶尾椎前后位452

十三、骶尾椎侧位453

十四、骨盆前后位453

十五、骶髂关节斜位453

十六、手后前位453

十七、手掌下斜位(前斜位)455

十八、手掌上斜位(后斜位)455

十九、腕关节后前位456

二十、腕关节侧位456

二十一、腕部外展位(尺偏位)456

二十二、尺桡骨前后位457

二十三、尺桡骨侧位458

二十四、肘关节前后位459

二十五、肘关节侧位459

二十六、肱骨前后位460

二十七、肱骨侧位460

二十八、肱骨上段侧位(穿胸位)460

二十九、肩关节前后位461

三十、肩胛骨前后位(上臂外展位)462

三十一、锁骨后前位462

三十二、足正位463

三十三、足侧位464

三十四、足内斜位464

三十五、跟骨侧位465

三十六、跟骨轴位465

三十七、踝关节前后位466

三十八、踝关节侧位466

三十九、胫腓骨前后位467

四十、胫腓骨侧位467

四十一、膝关节前后位467

四十二、膝关节侧位468

四十三、髌骨轴位469

四十四、股骨前后位470

四十五、股骨侧位470

四十六、股骨颈及髋关节前后位470

四十七、股骨颈及髋关节侧位(仰卧水平侧位)471

四十八、股骨颈及髋关节侧位(蛙式位)472

第二节 骨与关节CT检查技术473

一、脊柱473

二、四肢474

第三节 骨与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475

一、脊椎与椎髓475

二、四肢骨骼、肌肉磁共振检查技术476

三、四肢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476

四、四肢血管MRA技术479

第四节 骨与关节核医学检查技术480

一、骨骼系统显像480

二、PET肿瘤显像482

三、201T1、99mTc-MIBI亲肿瘤显像485

第五节 骨与关节DSA检查技术487

一、手术操作487

二、造影参数选择487

三、造影体位487

第18章 乳腺488

第一节 乳腺X线检查技术488

一、原理488

二、设备488

三、常规摄影488

第二节 乳腺磁共振检查技术490

一、乳腺常规扫描技术490

二、乳腺扫描的注意事项491

第19章 分子与功能成像492

第一节 分子影像学492

一、分子影像学的产生492

二、分子影像学的社会需求492

三、分子影像学的概念493

四、分子影像学的作用493

五、分子影像学研究的途径493

六、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494

七、分子影像学在制药中的前景494

八、分子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的关系494

九、分子影像学需要多学科攻关494

十、分子影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495

十一、分子影像学展望495

第二节 PET及PET/CT495

一、PET496

二、PET/CT502

三、多功能ECT503

第三节 SPECT及SPECT/CT506

一、SPECT506

二、SPECT/CT511

三、动物型SPECT及PET511

第四节 MR波谱512

一、MRS基本原理512

二、在体定域MRS的研究对象513

三、在体定域频谱技术515

第五节 MR脑功能成像518

一、脑功能成像概念518

二、脑功能成像原理518

第六节 MR灌注与扩散成像519

一、灌注成像519

二、扩散成像520

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521

第七节 MR水成像523

一、MR水成像原理523

二、磁共振水成像技术524

三、磁共振水成像的临床应用525

第五篇 质量控制第20章 X线成像质量控制529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评价方法与标准529

一、优质片的条件529

二、影像质量评价方法530

第二节 数字成像系统性能检测与质量控制532

一、影响CR图像质量的因素532

二、CR系统性能检测533

三、DR系统图像质量及影响因素534

第三节 激光打印机图像的质量控制535

一、技术参数535

二、图像质量的控制与管理535

第21章 CT成像质量控制537

第一节 CT图像特点537

第二节 CT图像质量控制538

第22章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543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保障体系543

一、磁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543

二、磁屏蔽545

三、射频屏蔽546

四、水冷系统547

五、其他保证系统548

六、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场地设计549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参数及其影响552

一、磁共振成像的特征指标及成像参数553

二、磁共振成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554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伪影564

一、生理性伪影564

二、相关性伪影569

三、设备伪影573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576

一、磁共振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基础知识576

二、磁共振QA、QC参数测试580

第23章 SPECT、PET性能指标及质量控制588

第一节 放射源和模型588

一、点源588

二、线源589

三、四象限铅栅模型589

四、SLIT铅栅模型589

五、系统灵敏度测试面源589

六、断层模型589

第二节 PET性能指标及质量控制590

一、总体性能测试590

二、PET其他特有指标590

第三节 SPECT性能指标及质量控制591

一、γ相机性能指标及质控方法591

二、SPECT断层性能指标及质控方法595

第24章 DSA成像质量控制597

第一节 影响DSA图像质量的因素597

一、成像方式的影响597

二、操作技术的影响597

三、造影方法和对比剂598

四、患者本身因素598

第二节 DSA的伪影598

一、运动性伪影598

二、饱和状伪影599

三、设备性伪影599

四、Mask图像伪差599

第三节 DSA图像质量保证599

第六篇 安全防护第25章 X线成像安全防护603

第一节 放射生物效应及基本概念603

一、确定性效应603

二、随机性效应604

三、胚胎和胎儿效应605

四、皮肤效应605

第二节 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基本原则606

一、放射防护的目的606

二、防护体系607

三、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607

四、外照射防护609

第三节 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611

一、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制定的历程611

二、我国现行放射卫生防护标准612

三、相关的放射防护法规、标准和规定615

四、放射卫生人员的健康管理616

五、国际辐射防护基本安全标准617

第26章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安全性619

第一节 主磁场的安全性619

一、MR对静磁场的安全标准619

二、静磁场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620

三、在静磁场中的注意事项621

四、磁场紧急制动开关的使用621

第二节 射频脉冲的安全性622

一、特殊吸收率的概念622

二、MR对射频磁场的安全要求标准622

三、射频场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623

四、对射频场的注意事项623

第三节 梯度场的安全性624

一、MR对梯度场的安全要求标准624

二、梯度场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624

三、梯度噪声的影响625

四、梯度场的注意事项625

第四节 制冷剂的安全性626

一、液氦的安全626

二、氦气的安全626

第27章 核医学成像安全防护627

第一节 核医学工作场所627

一、选址627

二、三个功能分区627

第二节 核医学工作中的防护628

一、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628

二、核医学工作中的放射防护要求630

三、核医学中被检者的防护原则及措施630

四、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631

五、剂量监测632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632

一、固体废物的处理632

二、液体废物的处理633

三、气体废物的处理633

第四节 放射防护仪器633

一、个人剂量仪633

二、表面沾污检测仪634

三、环境辐射监测仪634

第28章 介入诊疗安全防护635

第一节 介入诊疗防护设备635

第二节 介入诊疗防护方法635

一、患者的防护636

二、距离与防护636

三、正确使用X线机636

四、屏蔽防护6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