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3821186.jpg)
- 刘宓庆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39208805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477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1
绪论1
0.0 概述1
0.1 翻译学应用理论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原则2
0.2 翻译学应用理论研究的三个层次4
第一章 汉英语法特征比较6
1.0 概述6
1.1 比较与分析6
1.1.1 汉语句法的隐含性8
1.1.2 汉语词语句法功能标定性弱势15
1.1.3 汉英语序差异概述20
1.1.4 初论“形合”与“意合”24
1.1.5 汉英语法歧义比较25
1.2 结语28
第二章 汉英主语的差异及转换问题29
2.0 概述29
2.1 比较与分析33
2.1.1 英语的主谓提挈机制34
2.1.2 汉英主语的特征比较37
2.1.3 汉英主语的类型比较38
2.1.4 汉语主语的形态弱势44
2.1.5 汉英主语的语法功能比较45
2.2 汉英翻译中的主语转换问题47
2.2.1 对应47
2.2.2 转移48
2.2.2.1 词类转换式主语转移49
2.2.2.2 推导式主语转移51
2.2.2.3 反逆式主语转移54
2.2.3 补充57
2.2.3.1 补充主语的手段60
2.2.3.2 补充泛指性代词或名词60
2.2.3.3 补充人称代词61
2.2.3.4 补充逻辑推导产生的主语62
2.2.3.5 结语63
第三章 汉英谓语差异:汉〓英中的主谓定位问题70
3.0 概述70
3.1 比较与分析70
3.1.1 汉语谓语的独立性、自足性较强73
3.1.2 汉语谓语构成成分复杂多样74
3.1.3 汉语谓语形式比较复杂76
3.1.3.1 连动式谓语77
3.1.3.2 兼语式谓语80
3.1.3.3 紧缩式谓语82
3.1.4 汉英补语对比84
3.1.5 汉英谓语比较结语94
3.2 汉英翻译中谓语转换的对策和方法95
3.2.1 对应95
3.2.2 变通96
3.2.3 补充104
3.3 特殊谓语结构的翻译问题105
3.3.1 连动式主谓结构105
3.3.2 兼语式主谓结构108
3.4 主谓定位参照规范109
第四章 汉英句式差异:汉译英中的句子组织问题(一)112
4.0 概述112
4.1 比较与分析114
4.1.1 汉英基本句结构比较115
4.1.2 结构特征(扩展模式)122
4.2 汉英句型转换对策和方法125
4.3 现代汉语若干特殊句式的汉英对应式转换问题134
4.3.1 “把”字句134
4.3.2 “是”字句138
4.3.2.1 概述140
4.3.2.2 “是”字句下位句型及变式146
4.4 汉英句型转换参照规范153
第五章 汉英语段比较:汉译英中的句子组织问题(二)156
5.0 概述156
5.1 比较与分析157
5.1.1 再论“形合”与“意合”158
5.1.2 汉英语段结构差异161
5.1.3 汉英语段扩展模式162
5.1.3.1 主语的承接功能164
5.1.3.2 语段中的语言结构分析165
5.1.3.3 语段中的语义逻辑关系分析169
5.1.4 结语180
5.2 对策和方法181
5.2.1 分切(断句)181
5.2.2 合并(并句)184
5.2.2.1 隐性联接与显性联接185
5.2.2.2 从属关系联结189
5.3 语段转换参照规范198
第六章 语序问题200
6.0 概述200
6.1 比较分析与方法202
6.1.1 英语语序的稳定性205
6.1.2 英语语序的变通性205
6.1.3 汉语语序概述211
6.1.4 汉语语序的时序律(PTS)219
6.1.5 汉英语序的范围律(PSS)223
6.1.6 汉英语序的主客律(PSOS)与表里律(PEIS)225
6.1.7 汉英语序的因果律(PCRS)229
6.1.8 句子的信息中心233
6.2 对策和参照规范238
6.3 结语238
第七章 被动语态240
7.0 概述240
7.1 比较与分析241
7.1.1 基本特征242
7.1.2 结构形式问题245
7.1.3 语态的暗含义248
7.1.4 英语词汇手段的被动暗含义249
7.1.5 显性被动与隐性被动250
7.1.6 结语259
7.2 对策和方法260
7.2.1 语态分析260
7.2.2 语态转换264
7.2.2.1 汉语非主谓句转换为英语被动句264
7.2.2.2 汉语话题-述题句转换为英语被动句266
7.2.2.3 汉语泛指主语句转换为英语被动句269
7.2.2.4 汉语“被”字句270
7.2.2.5 可译成英语被动式的其他汉语句式272
7.3 参照规范和结语274
第八章 汉英时、体差异:汉英时、体转换问题276
8.0 概述276
8.1 比较与分析277
8.1.1 汉语动词时、体形态弱势278
8.1.2 英语动词时、体形态标定与汉语对应式288
8.1.3 泛时性问题293
8.2 对策和方法299
8.2.1 英语时、体选择定时性原则分析299
8.2.2 原语形式分析302
8.2.3 时、体变通305
8.3 参照规范与结语307
第九章 汉英“虚拟”表示法差异309
9.0 概述309
9.1 比较与分析310
9.1.1 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311
9.1.2 虚拟手段313
9.1.2.1 英语的虚拟手段与汉语的词汇对应式313
9.1.2.2 汉语的“虚拟”手段与英语的动词形态(形式)对应式318
9.1.2.2.1 汉语表示“虚拟”的显性手段319
9.1.2.2.2 汉语表示“虚拟”的隐性手段322
9.1.3 “虚拟”意义问题324
9.2 汉英“虚拟”式转换参照规范和结语328
9.2.1 英语虚拟式表述手段的封闭性328
9.2.2 汉语“虚拟”式表述手段的开放性329
9.2.3 汉语“虚拟”式表述的制约手段331
第十章 汉英表现法比较333
10.0 概述333
10.1 比较与分析337
10.1.1 汉英形态体系差异338
10.1.1.1 汉英形态的类型及形态体系结构差异339
10.1.1.2 语法-语义功能差异342
10.1.2 前述(PS)和结述(CS)的分布模式346
10.1.3 三论“形合”与“意合”351
10.1.4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359
10.1.5 直接陈述与间接陈述369
10.1.5.1 汉英概念命名差异369
10.1.5.2 汉英使用代词的差异371
10.1.5.3 明与暗、显与隐373
10.1.6 汉语中的重叠表现法378
10.2 对策和方法384
10.2.1 再论形态表意与词汇表意384
10.2.2 再论前述成分与结述成分387
10.2.3 动词优势与名词(介词)优势388
10.3 结语393
第十一章 汉英词的比较与翻译(一)394
11.0 概述394
11.1 比较与分析394
11.1.1 汉英词义一般比较397
11.1.2 汉英词义与语素的关系400
11.1.3 新义新词与新义旧词405
11.1.4 实与虚406
11.1.5 结构词与虚词410
11.2 结语415
第十二章 汉英词的比较与翻译(二)417
12.0 概述417
12.1 汉英词语的语义关系417
12.2 词义辨析421
12.2.1 词语结构分析421
12.2.2 词语语序分析426
12.2.3 词语语境分析428
12.3 汉词英译法430
12.3.1 对应法430
12.3.2 阐释法431
12.3.3 引伸法431
12.3.4 转换法432
12.3.5 淡化法(虚化法)434
12.3.6 融合法435
12.3.7 替代法436
12.3.8 音译法436
12.3.9 注释法437
12.4 词语翻译的参照规范437
12.4.1 译词的原则性437
12.4.2 译词的灵活性441
12.4.2.1 词义的语境化441
12.4.2.2 搭配的约定式442
12.4.3 汉语新词语的翻译问题444
第十三章 汉英思维方式比较446
13.0 概述446
13.1 比较与分析448
13.1.1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449
13.1.2 悟性与理性455
13.1.3 主体意识与非人称主语462
13.1.3.1 人称主语与非人称主语462
13.1.3.2 被动与主动465
13.1.3.3 隐性主体意识467
13.1.4 对立与并联471
13.1.5 具体与抽象475
13.2 结语476
(二)7
Schema Ⅰ 汉英语法差异对比(第一章)7
Schema Ⅱ 汉英语义结构差异对比(第一章)17
Schema Ⅲ 汉英主语比较(第二章)33
Schema Ⅳ 汉英谓语比较(第三章)71
Schema Ⅴ 汉英补语差异对比(第三章)93
Schema Ⅵ 汉英句子基本特征对比(第四章)114
Schema Ⅶ 现代汉语基本句句型表(第四章)117
Schema Ⅷ “是”字与英语系词的比较(第四章)139
Schema Ⅸ 汉英语段比较(一):基本特征(第五章)157
Schema Ⅹ 汉英语段比较(二):扩展型式(第五章)163
Schema Ⅺ 汉英语序比较(第六章)203
Schema Ⅻ 汉英被动语态比较(第七章)241
Schema ⅩⅢ 英语被动式标定与汉语表示法比较(第七章)250
Schema ⅩⅣ 汉英时、体对比(一)(第八章)277
Schema ⅩⅤ “着”、“了”、“过”语法功能及英语对应表示法(第八章)284
Schema ⅩⅥ 汉语动词体的英语对应表示法(第八章)292
Schema ⅩⅦ 汉英时、体对比(二)(第八章)302
Schema ⅩⅧ 汉英“虚拟”表示法差异对比(第九章)310
Schema ⅩⅨ 汉英表现法比较(第十章)337
Schema ⅩⅩ 汉英形态表现体系的结构型式比较(第十章)344
Schema ⅩⅪ 汉英文字系统特征对比(第十一章)394
Schema ⅩⅫ 汉英词义差异对比(第十一章)396
Schema ⅩⅩⅢ 汉英思维方式比较(第十三章)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