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投融资改革 何去何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投融资改革 何去何从](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3804959.jpg)
- 吴亚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2202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投资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融资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投融资改革 何去何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1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历程3
一、起步阶段(1978~1987年)3
二、探索阶段(1988~1992年)4
三、转轨阶段(1993~2003年)5
四、深化阶段(2004年至今)6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以来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评价7
一、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7
二、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8
三、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11
四、加强和改进投资项目的融资管理12
五、推进投资建设领域的诚信建设和法治建设13
第三节 进一步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15
一、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分工15
二、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16
三、加快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听证制度20
四、努力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23
五、大力推行政府投资项目担保制度26
六、着力推进政府投资方式多样化29
七、继续加强投资建设领域的法治建设31
第二章 以金融改革创新助推实体经济发展33
第一节 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35
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3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37
第二节 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39
一、大力吸引境外股权投资管理公司40
二、积极利用境外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投资42
第三节 大力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44
一、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45
二、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和做法46
三、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47
第四节 探索组建“科技银行”49
一、组建科技银行的意义49
二、科技银行的发展定位50
三、科技银行的业务范围52
第五节 着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体系5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的主要瓶颈制约53
二、构建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体系53
第三章 改革完善投资宏观调控机制55
第一节 近年来我国投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简要回顾57
一、逐步强化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57
二、土地供应政策逐步成为宏观调控政策工具60
三、逐步打出了投资调控政策“组合拳”63
第二节 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64
一、投资调控政策应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等宏观目标64
二、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65
三、严格区分投资管理与投资调控65
四、注重发挥各类投资调控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66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的建议67
一、进一步发挥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67
二、加强对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信息引导68
三、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中的中央和地方分工关系69
四、适当减少结构性的投资调控政策72
五、进一步减少行政性的调控措施73
六、审慎使用土地供应政策74
第四章 提高投资结构调整政策有效性79
第一节 近年来我国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政策回顾81
一、2003~2007年主要政策导向81
二、2008年以来主要政策导向83
三、近年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政策措施86
第二节 投资结构调整政策有效性评价90
一、投资结构调整政策有效性评价的框架思路90
二、投资结构调整政策总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9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93
第三节 提高投资结构调整政策有效性的建议95
一、投资结构调整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95
二、投资结构调整要从规范各类投资主体行为着手97
三、投资结构调整政策要统筹考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97
四、坚决制止行政力量推动的重复建设98
第五章 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资监管101
第一节 政府投资监督概况103
一、重大项目稽察103
二、投资项目审计104
三、财政投资评审106
第二节 当前投资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108
一、多头监管和重复监管共存108
二、监管机构缺乏约束机制109
三、监管机构自身能力不足109
四、社会监督严重缺失110
五、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监管不力110
六、监督检查结果难以得到有效运用110
七、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严重滞后111
第三节 完善投资监管机制的总体思路112
一、建立集中统一的投资监管部门112
二、加强投资监管人才队伍建设112
三、将项目内外部监管有机结合起来113
四、切实加强政府投资监管领域的法治化建设114
第四节 加强投资监管的建议114
一、强化人大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114
二、完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举报制度115
三、强化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116
四、努力强化项目的外部性监管116
五、完善对代建制项目的监管机制117
六、强化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监管118
七、高度重视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结果的运用119
第六章 明确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方向121
第一节 企业代建制更适合企业投资项目的需要123
一、发达国家政府投资项目不实行企业代建制123
二、项目管理公司更适合企业投资项目的需要124
三、常设建设管理机构更适合政府投资项目的需要125
四、企业代建模式难以用于中小政府投资项目125
五、代建企业不适合代理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126
第二节 事业性代建机构能全面承担项目业主的职责128
一、事业性代建单位的职责定位就是项目业主128
二、代建企业只是代行项目业主的部分职责129
三、代建企业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129
四、企业代建制没有真正解决外行业主的问题130
五、企业代建制不能有效解决建设单位分散的问题131
第三节 企业代建制蕴藏潜在的风险132
一、企业代建制可能使政府部门面临民事纠纷132
二、企业代建制存在对项目“寻租”的潜在风险133
三、代建企业存在片面降低建设成本的管理倾向135
四、企业代建制难以有效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136
五、事业单位代建模式有利于政府集中监管136
第四节 事业单位代建模式能产生规模化管理效益137
一、政府投资项目集中统一管理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137
二、企业代建模式所需的代建管理费将大大增加139
第五节 事业单位代建模式的责任约束不足141
一、事业性代建单位的投资责任约束相对不足141
二、企业代建制易于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143
第六节 代建制的发展方向是集中统建制144
第七章 推进非经营性项目管理模式改革147
第一节 非经营性项目管理模式概况149
一、建设管理模式分类149
二、代建模式的实施概况151
第二节 非经营性项目组织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53
一、建设单位比较分散153
二、建设单位自身行为不规范154
三、有关政府部门缺乏沟通协调155
四、传统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的弊端155
第三节 完善非经营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156
一、统筹考虑项目全过程的组织实施方式156
二、大力集中统建模式157
三、尽快取消“建设指挥部”模式160
四、尽量减少使用单位自建模式161
五、培育发展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161
第四节 完善企业代建模式的建议162
一、正确区分企业代建制与项目管理和总承包制的关系163
二、合理界定代建市场的准入条件166
三、妥善处理企业代建制的相关法律问题166
四、明确企业代建制只适用于项目建设实施阶段167
五、合理确定企业代建管理费的标准169
六、允许代建企业承担建设监理工作170
第八章 加强政府工程投资控制和管理171
第一节 政府工程投资控制的特点173
一、项目投资的差异性173
二、项目投资的动态性174
三、项目投资的层次性174
四、项目的投资主体与使用者分离174
五、项目以发挥公益性效益为第一位目标174
六、项目投资控制绩效难以通过运营来检验175
第二节 对政府工程投资控制难的理论解释175
一、项目产权软约束175
二、政府投资主体缺位176
第三节 政府工程投资控制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177
一、投资控制目标本身设置不科学合理177
二、设计责任约束机制不健全177
三、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差178
四、建设单位自身也寻租179
五、建设市场诚信缺失180
六、建设资金出现“跑、冒、滴、漏”问题180
七、项目投资控制中忽视运营成本投入181
第四节 强化政府工程投资控制和管理181
一、深入贯彻“以效益为中心”的投资控制理念181
二、严格执行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制度183
三、进一步加强人大的投资决策职能185
四、进一步强化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186
五、大力推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模式189
六、大力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制191
七、着力强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192
八、加快实行政府投资资金直接支付制度195
第九章 规范发展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一)197
第一节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产生的必然性199
一、萌芽发展期(1988~1997年)199
二、稳步发展期(1998~2008上半年)201
三、急剧扩张期(2008下半年~2009年)203
四、转型发展期(2010年至今)205
第二节 对融资平台公司作用的评价206
一、搭建了地方政府与金融市场的桥梁206
二、有效抑制了地方政府其他变相负债融资渠道207
三、有力推动了准公益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207
四、有力推进了政府投资领域的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208
五、夯实了地方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基础208
第三节 未来融资平台公司发展的必要性210
一、政府职能决定了地方政府仍然存在巨大投融资需求210
二、拓宽政府融资渠道仍然是投融资体制改革重要任务211
三、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仍需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运作211
四、融资平台公司仍然是准公益性项目的最佳投资主体212
五、地方债券融资仍然不能完全代替融资平台公司作用214
第十章 规范发展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二)217
第一节 客观认识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风险219
一、不宜任意扩大融资平台公司的范畴219
二、准确认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与政府债务的关系221
三、不宜过分夸大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223
第二节 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展相关政策评述226
一、现行政策措施概述226
二、现行政策措施评述229
第三节 融资平台公司发展模式顶层设计232
一、规范发展融资平台公司的基本原则233
二、融资平台公司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233
第四节 近期推进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发展的建议243
一、大力减轻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的依赖243
二、着力建立和完善融资平台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244
三、坚持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借、用、管、还一体化245
四、银行要加强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管理246
五、通过立法建立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247
主要参考文献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