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有机高分子化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有机高分子化学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734881.jpg)
- 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78
- 标注页数:49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有机高分子化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十章 丁苯橡胶1
第一节 丁苯橡胶的生产工艺2
第二节 聚合系统中各组份的作用和反应原理6
第三节 聚合过程中工艺条件的控制14
第四节 丁苯橡胶的结构与性能14
第十一章 共聚合反应19
第一节 共聚合反应和共聚物的类型19
第二节 共聚物组成方程式21
一 共聚合反应与均聚合反应的区别21
二 二元共聚物组成方程式的推导22
三 共聚物组成与竞聚率和配料比的关系24
四 测定竞聚率的方法28
五 (附录)三元共聚物组成方程式34
第三节 控制共聚物组成的方法35
第四节 单体结构与竞聚率的关系38
一 共轭效应39
二 极性因素41
三 空间位阻43
第五节 (附录)Q——e方程式43
第六节 离子型共聚合46
第七节 接枝共聚合和嵌段共聚合49
一 接枝共聚物的主要合成方法50
二 嵌段共聚物的主要合成方法54
第十二章 有机含氧化合物58
第一节 概述59
一 有机含氧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59
二 有机化学中氧化与还原的含义61
第二节 醇、酚、醌63
一 醇的制备63
二 醇的物理性质66
三 醇的化学性质67
四 亲核取代反应与消去反应历程的进一步分析72
五 个别的醇79
六 酚81
七 醌85
第三节 醚和环醚、冠醚86
一 概述86
二 醚的化学性质87
三 环醚89
四 冠醚90
第四节 醛和酮94
一 概述94
二 醛酮的制备95
三 醛酮的化学性质97
四 个别化合物,戊二酮的互变异构107
五 旋光异构111
六 碳水化合物115
第五节 羧酸与羧酸衍生物120
一 概述120
二 羧酸的制备122
三 羧酸的化学性质123
四 二元酸的特殊化学性质127
五 取代酸的酸性130
六 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结构136
六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138
八 个别化合物145
第六节 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150
一 概述150
二 个别化合物152
一 概述157
第七节 有机过氧化物157
二 烷基与芳烷基过氧化氢的制备与性质160
三 过酸与二酰基过氧化物162
第十三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醛166
第一节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66
第二节 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及聚乙烯醇缩醛170
第十四章 涤纶179
第一节 原料及单体的生产180
一 乙二醇的制备180
二 对苯二甲酸的制备(苯酐法)180
三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制备185
四 对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的制备186
第二节 涤纶树脂的生产(熔融缩聚法)189
一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缩聚反应189
三 影响缩聚反应的因素191
二 生产工艺191
第三节 涤纶树脂的结构特点、性质和用途195
一 涤纶树脂的分子链结构及晶态结构196
二 涤纶树脂的性质和用途197
第四节 生产涤纶原料、中间体的其它技术路线198
一 对二甲苯分步空气氧化法制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98
二 对二甲苯一步空气氧化法制备对苯二甲酸202
三 对二甲苯硝酸氧化法制备对苯二甲酸203
四 甲苯氧化、歧化法制备对苯二甲酸203
五 直接酯化法制备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04
六 环氧乙烷法制备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05
第五节 生产涤纶树脂的其它缩聚方法206
一 连续熔融缩聚法206
第一节 缩聚反应的特点和分类209
一 缩聚反应和单体结构209
二 固相缩聚法……………………………………………………………………………?三 共沸和溶液缩聚法……………………………………………………………………?第十五章 缩聚反应209
二 缩聚反应与加聚反应的区别210
三 缩聚反应的分类。一些重要的缩聚物211
第二节 线型缩聚反应历程217
一 链的开始217
二 链的增长217
三 链增长反应的仃止218
四 链反应过程中的付反应219
第三节 线型缩聚反应动力学222
一 官能团反应活性与链长无关222
二 反应程度与平均聚合度224
三 聚酯反应动力学225
第四节 影响线型缩聚物分子量的主要因素230
一 反应程度231
二 平衡常数与平均聚合度的关系231
三 官能团的当量比对分子量的影响233
四 单官能团化合物对聚合度的影响236
五 线型缩聚物的分子量分布236
第五节 共缩聚反应239
第六节 缩聚反应的实施方法240
一 熔融缩聚240
二 界面缩聚241
三 溶液缩聚244
四 固相缩聚245
第七节 体型缩聚反应245
一 体型缩聚反应的凝胶化现象和凝胶点248
二 官能度与凝胶点的关系249
第八节 闭环缩聚反应250
一 缩聚——加热闭环反应250
二 开环——缩聚闭环反应252
第一节 酚醛树脂255
一 酚醛树脂的生成原理及其结构255
第十六章 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255
二 酚醛树脂的工业生产方法260
三 酚醛树脂及塑料的一般性能和用途261
第二节 环氧树脂262
一 环氧树脂的生成原理及其结构262
二 环氧树脂的工业生产方法265
三 影响环氧树脂合成的因素265
四 环氧树脂的固化及固化剂266
五 环氧树脂的性能及用途268
第十七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270
第一节 概述270
第二节 胺和酰胺271
一 胺的分类和命名271
二 胺的制备273
三 的化学性质278
四 酰胺的化学性质291
第三节 重氮与偶氮化合物293
一 芳香族重氮化合物的制备293
二 重氮盐的化学性质294
三 脂肪族偶氮化合物298
第四节 腈、异腈和它们的衍生物298
一 概述298
二 腈的制备299
三 腈的结构与化学性质302
四 异腈305
五 异氰酸酯307
第五节 氨基酸与蛋白质308
一 α——氨基酸308
二 蛋白质312
三 ω——氨基酸313
第十八章 聚酰胺319
第一节 尼龙——66320
第二节 尼龙——1010321
第三节 尼龙的其它品种322
一 尼龙——7322
二 尼龙——11323
三 尼龙——12323
第十九章 开环聚合和其它聚合反应325
第一节 开环聚合的特点327
第二节 影响开环聚合的主要因素327
第三节 环醚的开环聚合330
一 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阴离子开环聚合330
二 环醚的阳离子开环聚合332
一 阴离子开环聚合342
第四节 环己内酰胺的开环聚合342
二 水解聚合345
第五节 环状硅氧烷的开环聚合347
一 D4的开环聚合347
二 硅橡胶的硫化(熟化)350
第六节 逐步聚合反应——聚氨酯351
一 热塑性聚氨酯354
二 聚氨酯弹性体(橡胶)354
三 聚氨酯泡沫塑料357
第七节 环化聚合反应及其它聚合反应357
一 氧化聚合反应357
二 环化聚合358
第二十章 有机和高分子含硫化合物361
第一节 概述361
一 硫和氧的比较361
二 含硫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363
一 概述365
第二节 硫醇和硫酚365
二 制备366
三 化学性质367
第三节 硫醚、二硫化物和多硫化物370
一 概述370
二 硫醚的化学性质371
三 硫——硫键的化学性质373
第四节 亚砜和砜375
一 亚砜375
二 砜377
第五节 磺酸及其衍生物380
第六节 聚芳砜382
一 概述382
二 合成方法382
三 聚苯砜醚的合成384
一 问题的由来385
第七节 硬软酸碱原理(HSAB原理)385
二 硬软酸碱的分类387
三 HSAB原理的应用388
第八节 偶极非质子溶剂389
一 两类极性溶剂389
二 偶极非质子溶剂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392
第九节 相转移催化剂——冠醚395
一 概述395
二 冠醚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395
第二十一章 杂环化合物及聚合物400
第一节 概述400
第二节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芳香性403
一 六元杂环403
二 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呋喃、吡咯、噻吩405
三 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咪唑、恶唑、噻唑411
一 概述413
第三节 杂环聚合物413
二 聚酰亚胺414
三 聚唑——聚苯骈咪唑、噻唑,聚恶二唑418
四 聚苯基喹恶啉419
五 梯形聚合物——吡隆420
第二十二章 高分子的化学反应423
第一节 高分子官能团反应424
一 高分子官能团反应的特点424
二 高分子官能团反应的应用426
第二节 高分子的交联反应和橡胶的硫化445
一 线型高分子交联反应的几种类型446
二 橡胶的硫化449
第三节 高分子的降解反应453
一 热降解反应453
二 氧化降解反应459
三 防止高分子老化的方法463
四 辐射降解反应465
五 化学试剂降解反应468
六 超声波和机械降解468
第二十三章 分子重排470
第一节 缺电子碳骼重排470
一 重排基团转移到相邻的碳上471
二 重排基团转移到相邻的氮上477
三 重排基团转移到氧原子上480
第二节 富电子碳骼重排480
一 重排基团由N(或S)原子转移到相邻的碳原子上——Stevens重排481
二 重排基团由氧原子转移到相邻的碳原子上——Wittig重排482
第三节 双键的重排482
第四节 芳环上的重排485
一 取代胺类重排485
二 酚类衍生物重排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