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终关怀与善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终关怀与善后
  • 孟宪武,张鸿铸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45079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08页
  • 文件大小:149MB
  • 文件页数:741页
  • 主题词:营养卫生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终关怀与善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最后旅程——临终篇第一章 临终关怀概念与发展2

第一节 临终关怀的概念2

一、临终需要关怀2

二、临终关怀的基本概念4

三、临终关怀机构的类型5

四、临终关怀团队的作用7

第二节 临终关怀的特点10

一、临终关怀的基本特点10

二、临终关怀淡化治疗,强调照护11

三、临终关怀机构的设施与活动14

四、临终关怀机构的服务16

第三节 世界临终关怀起源与现状18

一、世界临终关怀起源18

二、世界临终关怀的现状22

第四节 中国临终关怀兴起与发展24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临终关怀24

二、中国当代临终关怀的发展29

三、发展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意义30

第二章 临终病人心理与关怀35

第一节 临终病人的临终心理理论35

一、库伯勒·罗斯临终心理发展理论36

二、威斯曼和帕蒂森临终心理理论40

第二节 临终病人的临终心理表现42

一、临终病人对病情的觉察43

二、不同年龄与不同病情临终病人心理特点44

三、临终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和表现48

四、临终平静心理状态及产生机理52

第三节 对临终病人的心理关怀54

一、对临终者心理关怀原则54

二、满足临终病人的需求56

三、对临终者心理关怀的一般方法58

四、对不同心理阶段临终者的关怀60

五、对特殊临终病人的心理关怀64

第四节 濒死体验67

一、濒死体验研究概况68

二、濒死体验的表现71

三、对濒死体验的解释74

第三章 临终症状表现与控制80

第一节 临终疼痛的概念与评估80

一、临终疼痛的概念80

二、临终病人躯体疼痛的分类81

三、癌症病人疼痛程度的诊断和分级83

第二节 疼痛控制的原则与方法85

一、疼痛控制的基本原则85

二、癌痛药物治疗的三阶梯方法89

三、病人自控式止痛95

第三节 临终心理止痛护理97

一、临终心理止痛护理的机制98

二、临终心理止痛护理的原则98

三、临终心理止痛护理的方法100

四、临终心理止痛护理的注意事项100

第四节 临终其它症状处理103

一、临终病人症状的处理原则103

二、临终病人其他症状的处理105

第四章 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109

第一节 临终病人生活护理原则109

一、提供舒适的临终环境110

二、做好临终病人的个人卫生112

三、给予良好的饮食护理113

四、安排好临终病人的日常生活114

第二节 临终病人生活护理方法115

一、头部的护理方法115

二、褥疮的护理方法118

三、饮食的护理方法120

四、呼吸系统的护理124

五、病人卧床的护理126

六、病人洗浴的护理129

七、病人大小便的护理130

第三节 濒死护理与尸体料理135

一、濒死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136

二、濒死病人的护理137

三、尸体料理的方法139

四、尸体料理中的注意事项141

五、假死的观察与预防142

第二篇 人生归宿——死亡篇第五章 死亡之谜的破解与认识148

第一节 死亡的研究概况148

一、人类死亡研究史况149

二、如何研究死亡157

三、人类死亡学的建立160

第二节 死亡定义及标准163

一、死亡与生命等诸多过程的关系164

二、以心跳呼吸停止为标志的死亡定义165

三、心、肺、脑死亡定义166

四、其它综合观点的死亡定义168

第三节 脑死亡标准及其意义171

一、脑死亡标准的内容171

二、脑死亡的检查174

三、脑死亡标准的道德意义175

第四节 死亡原因与过程177

一、死亡原因及诱发因素178

二、人类的死亡过程189

第五节 死亡的方式与机理194

一、人类的死亡方式194

二、人类死亡的机理198

第六章 抉择正确的死亡观念209

第一节 中国死亡哲学思想209

一、儒家死亡哲学思想210

二、道家死亡哲学思想212

三、法家死亡哲学思想214

四、墨家死亡哲学思想216

第二节 西方死亡哲学思想218

一、西方死亡哲学的起始218

二、中世纪宗教死亡哲学224

三、近代西方死亡哲学的发展229

四、当代西方死亡哲学及其特征234

五、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思想240

六、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246

第三节 宗教对死亡的解说253

一、佛教对死亡的解说253

二、道教对死亡的解说257

三、基督教对死亡的解说260

四、伊斯兰教对死亡的解说262

五、其他宗教对死亡的解说264

第四节 对灵魂的研究269

一、古代人类对灵魂的观念270

二、中国哲学家对灵魂的观念272

三、西方哲学家对灵魂的观念275

四、现代科学对灵魂的研究279

第五节 树立科学的死亡观284

一、树立归宿信念,坦然对待死亡285

二、充实人生价值,无愧死亡到来285

三、消除迷信思想,无畏直面死亡286

四、保持心身健康,安乐进入死亡286

第七章 安乐死及其实施的期待287

第一节 安乐死的概念与对象288

一、安乐死的概念与分类288

二、实施安乐死的对象及条件293

第二节 安乐死的由来及现状295

一、安乐死的由来295

二、安乐死的现状296

第三节 安乐死的道德争议299

一、对安乐死争议的现状299

二、对安乐死不同的道德观点300

三、安乐死道德理论上的肯定303

第四节 安乐死的实施与立法306

一、安乐死的实施306

二、安乐死的立法307

三、若干安乐死文件的格式309

第五节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和谐的统一313

一、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差异313

二、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选择314

三、两者和谐统一的道德意义315

第八章 以全新的观念对待死亡317

第一节 社会性死亡318

一、社会性死亡概述318

二、社会性死亡和老年人319

第二节 自杀及其预防321

一、人类自杀研究概述322

二、影响人类自杀的因素325

三、自杀的心理表现332

四、自杀的预防与干预337

第三节 死亡教育340

一、当代死亡教育的发展概况340

二、死亡教育的概念、原则与意义343

三、死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346

第四节 死亡道德352

一、死亡道德的形成与特点353

二、封建社会的死亡道德356

三、现代社会死亡道德361

四、现代死亡道德权利与义务366

第九章 长生“不死”的假设371

第一节 人类对长生“不死”的追求372

一、人类超越死亡的方式372

二、科学对长生不老的研究382

第二节 实现人类长生“不死”的科学假说388

一、克隆技术389

二、脑移植393

三、长生“不死”的未来人种396

第三篇 居丧照护——善后篇第十章 居丧期间家属的照护404

第一节 家属居丧悲伤心理405

一、居丧悲伤心理发展过程406

二、居丧者悲伤的表现410

三、居丧悲伤的发生原因414

第二节 居丧悲伤的心理辅导416

一、居丧悲伤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意义417

二、居丧悲伤辅导的目标419

三、居丧悲伤心理辅导的实施420

第十一章 遗嘱遗产及其继承423

第一节 遗嘱的形式与写作要求424

一、遗嘱的特性424

二、遗嘱的作用427

三、遗嘱的形式427

四、遗嘱的写作432

第二节 遗嘱的有效与无效438

一、有效遗嘱438

二、无效遗嘱444

三、改变遗嘱448

第三节 遗产范围与继承权451

一、遗产的范围451

二、继承权456

第四节 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460

一、法定继承460

二、遗嘱继承471

第五节 遗产的处理与税制477

一、遗产的分割478

二、遗产的管理481

三、实行遗产税制489

第十二章 遗体与器官的捐献499

第一节 遗体与器官捐献的历史发展进程499

一、遗体捐献的曲折路500

二、器官捐献的滞后状502

第二节 遗体和器官捐献的地位和意义505

一、遗体与器官捐献在生命中的地位505

二、遗体与器官捐献在医疗中的作用505

三、遗体与器官捐献的意义513

第三节 遗体与器官捐献上的问题与原因518

一、遗体与器官捐献上的问题518

二、遗体与器官捐献滞后的原因526

第四节 遗体与器官捐献滞后问题的解决途径528

一、从思想观念上更新529

二、从政策法规上推进532

三、从组织工作上加强537

四、从捐献程序上订办法538

五、从新供体研究上找出路541

第十三章 丧事文书及其写作545

第一节 讣告与讣文546

一、讣告的分类及写法546

二、讣告书写的注意事项551

第二节 唁电与唁函552

一、吊唁电报552

二、吊唁信函556

三、慰问信558

第三节 祭文及悼词559

一、古代祭悼文体559

二、近代现代祭悼文体567

第四节 挽联与悼诗词581

一、挽联581

二、悼诗词599

第五节 墓碑文与陵墓联617

一、中国古代墓碑文618

二、中国现代纪念碑629

三、外国的墓碑碑形碑文632

四、陵墓联634

第十四章 殡葬习俗与移风易俗640

第一节 中国的殡葬与丧礼仪式641

一、中国古代的殡葬仪式641

二、中国古代丧礼程序与丧服制式649

三、中国当代丧礼653

第二节 外国的殡葬与祭典活动658

一、外国的殡葬形式658

二、外国对死者的祭典活动673

第三节 殡葬改革的方向与症结675

一、殡葬改革的方向676

二、殡葬改革的症结689

第四节 移风易俗的任务与实施693

一、殡葬改革的任务693

二、殡葬改革的实施697

写在出版之际703

总后记7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