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 第1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根据国务院档案编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ISBN:3003·331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999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10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 第1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新华社关于美国白皮书的六篇评论1
无可奈何的供状1
目录1
编者说明1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7
别了,司徒雷登12
四评白皮书16
五评白皮书20
六评白皮书23
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29
中美关系大事纪年表42
中美关系大事纪年表考正49
商业机会的平等77
二 美国基本政策的发展77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77
第一章 一世纪来的美国政策 1844—1943年77
一 绪论77
门户开放政策的宣布78
早期为维持门户开放所作的努力79
诺克斯的“中立化”的建议 1909年81
罗脱高平协定 1908年81
二十一条 1915年82
中国的内战82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问题的解决82
蓝辛石井协定 1917年11月2日83
山东问题的解决84
四 不干涉中国内政——华盛顿会议及其后85
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85
凯洛格国务卿的声明 1927年1月27日86
史汀生国务卿的不承认主义87
六 1931年后日本向中国的扩展87
国民政府的承认 1928年87
五 1929年的中苏纠纷87
美国在华条约权利的保护90
赫尔国务卿的声明 1935年12月5日91
七 1937年日本对中国的不宣而战92
保障门户开放的原则93
罗斯福总统的“隔离”演说 1937年10月5日93
保卫中国的完整96
美国支援中国抗战97
八 第二次世界大战98
日美非正式商谈 1941年98
租借方案 1941—1943年99
军事的援助 1941—1943年100
财政的援助 1937—1943年103
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取消105
美国承认中国为一大国108
排华律的废止 1943年108
国民党的纲领110
二 基本的因素110
第二章 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简述 1921—1944年一 绪论110
共产党的纲领111
国民党的改组 1924年11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113
三 国共合作 1924—1927年114
四 内战 1927—1936年115
协商的背景116
五 国共协商 1937—1944年116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届全会 1937年118
中国共产党的宣言 1937年9月22日119
蒋介石委员长的声明 1937年9月23日120
协议的实行 1937—1938年121
国共谈判 1941—1944年122
国共关系的恶化 1938—1941年122
华莱士使华 1944年124
结语126
绪论128
一 赫尔利使华的直接背景128
第三章 赫尔利少将的大使任内 1944—1945年128
中国的统一和对于作战的努力130
高思大使的悲观132
军事的因素133
罗斯福总统致蒋介石委员长的通知 1944年7—8月134
史迪威将军的报告136
赫尔利将军与莫洛托夫的会谈139
赫尔利将军所获得的训令139
五点协议草案 1944年11月10日141
开始的步骤141
二 调解中的努力141
三点方案142
中国共产党的答复143
重庆的会议145
共产党的反应146
国民政府的建议146
与委员长的会商147
国民党意见提要148
委员长的谈话 1945年3月1日149
休会149
共产党的答复 1945年3月9日151
赫尔利大使反对美国援助中国共产党的建议152
三 军事援助的问题152
美国代办的建议153
宋子文莫斯科会谈的议程158
四 中国与苏联158
赫尔利大使与斯大林大元帅的会晤 1945年4月15日159
对于赫尔利大使报告的评论161
赫尔利大使对于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论163
国民党六全大会 1945年5月164
五 进一步的国共谈判164
七人委员会166
赫尔利大使离华169
在重庆的继续和谈170
共产党和国民党部队间的冲突172
政治协商会议延期173
六 赫尔利大使的辞职174
协定本文176
一 雅尔塔协定 1945年2月11日176
第四章 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的中苏条约176
在雅尔塔的讨论177
条约的谈判178
二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5年8月?日178
苏联对协定的意见178
门户开放的保证180
中国对中苏条约的反应182
美国对中苏条约的反应183
苏联对满洲工业的态度184
莫斯科会议的讨论 1945年185
结语186
美国关于大连的抗议186
日本投降后一般的经济情况188
绪论188
第五章 马歇尔将军的使华 1945—1947年188
一 经济的军事的和政治的背景188
中国的财政状况190
魏德迈将军的报告191
不利的因素191
马歇尔将军的任命及总统训令192
马歇尔使命的开始193
总统对华政策的声 1945年12月15日193
使华的中国政治背景述要194
停战协定 1946年1月10日195
二 1946年1月至2月的协定195
政治协商会议197
政协的决议198
整编军队的协议 1946年2月25日199
国民党对政协决议的行动201
中国的一般反响201
满洲战地小组202
三 满洲的危机202
马歇尔将军奉召回国咨询202
中共占领长春206
马歇尔将军对形势的估计207
马歇尔将军暂时退出调解208
建议的折衷办法209
蒋委员长的建议 1946年5月24日211
国民政府军队攻占长春211
准备休战的办法213
休战期间的谈判214
满洲停止冲突216
军事整编协议的修改及有关政治问题217
马歇尔将军关于军事整编计划的协定草案220
休战办法的失败223
四 司徒雷登使华的任命225
五人小组的建议226
五 国民政府委员会的组织226
马歇尔与司徒雷登的联合声明 1946年8月10日227
不获协议的主要因素228
蒋委员长的态度228
杜鲁门总统致蒋电 8月31日230
蒋委员长复电 8月28日230
六 杜鲁门蒋介石之间的函电交往 1946年8月230
杜鲁门总统致蒋电 8月10日230
共产党对美国援华的憎恨231
七 趋于全面争斗231
关于五人小组的诸问题232
双方互不作适当让步235
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237
谈判的更趋恶化238
马歇尔将军考虑退出239
张家口停战建议241
共产党的态度243
马歇尔与司徒雷登的联合声明 1946年10月8日243
蒋委员长的声明 1946年10月10日244
张家口的陷落和国民大会的召开245
为委员长准备的声明草稿246
共产党的答复247
蒋委员长的八项建议 1946年10月16日247
冲突的扩大248
第三方面的调解尝试249
蒋委员长的声明 1946年11月8日252
国民政府的停战命令253
国民大会的召开 1946年11月15日254
美国调停的终结255
马歇尔将军对中国局势的看法257
国民大会的工作260
共产党的反应261
马歇尔将军拒绝继续为调解人262
八 马歇尔使命的终结262
马歇尔将军的被召回与最后声明263
1946年12月18日杜鲁门总统的声明264
内战的影响265
九 在马歇尔使华期间的经济发展265
美国退出三人小组和军调部265
结语265
中国外汇与贸易政策的发展267
限制贸易与航运的影响268
有关经济的条约关系269
1946年的外援270
继续谈判的努力277
一 政治形势与军事形势277
第六章 司徒雷登的大使任内 1947—1949年277
苏联的建议 1947年3月10日279
共产党政策的转变279
立法院与监察院的改组 1947年3月1日280
司徒大使对局势发展的概述282
延安的占领283
学生示威运动284
政府地位的继续恶化286
司徒大使的报告288
二 美国鼓励中国政府进行改革的努力288
行政院和国府委员会的改组 1947年4月17日290
满洲的政治情势293
中国趋向改革294
马歇尔国务卿的信件 1947年7月6日296
宣布共产党公开叛乱 1947年7月4日296
司徒大使对华北和满洲局势的观察298
魏德迈将军所获得的训令300
绪论300
三 魏德迈的使华300
魏德迈将军的声明 1947年8月22日和24日301
中国方面对于魏德迈将军任命的反应301
中国方面对魏德迈将军声明的反应303
魏德迈报告的建议305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届全会306
四 中国内部的发展306
司徒大使的报告 1947年9月29日308
和平谈判恢复的可能性309
民主同盟被宣布为非法团体 1947年10月28日309
国民大会的选举312
拟定援华计划时的考虑313
五 美国政策的重新厘定313
上海的骚动313
马歇尔国务卿的新闻记者招待会 1948年3月10日314
选举蒋总统与李宗仁副总统316
六 中国政府的变更316
杜鲁门总统的新闻记者招待会 1948年3月11日316
新行政院长人选的物色317
学生的暴动319
经济改革的方案 1948年8月19日320
马歇尔国务卿的政策指示 1948年8月12日和13日321
七 美国政策的其他途径321
关于政策的检讨 1948年10月323
中国请求增加军事援助329
蒋总统的新年文告331
八 1949年中国局势的发展331
中国请求外国调解332
孙科院长的新年文告332
蒋委员长的引退334
李代总统的态度和政策335
大使馆广州办事处的意见341
天津方面的建议341
九 增加美援的重新考虑341
李代总统所面临的困难343
共产党的要求 1949年4月15日345
一○ 国民政府的撤离南京345
横渡长江346
一一 台湾348
1945年的作战情形353
一 作战情形353
第七章 1945—1949年的军事形势353
1946年的作战情形355
1947年的作战情形356
1948年和1949年的作战情形359
发给巴大维将军关于顾问工作的指示364
二 美国对中国所提有关作战的意见364
巴大维将军的报告366
法案和协定378
三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378
联合参谋顾问处380
海军顾问组381
空军顾问组382
联合勤务顾问组384
陆军顾问组385
对中国援助与对希腊援助的比较391
马歇尔国务卿关于1946年禁运的声明394
总结394
四 对日战争胜利日以后供给中国政府的军用物资及役务394
中国共产党缴获的美国装备397
政府军事供应品的充足398
内在的经济因素400
一 1947年的经济情况400
第八章 美国经济援助方案 1947—1949年400
中国对美援的要求401
进出口银行信用贷款的考虑404
白银贷款的建议407
愈趋严重的中国经济危机409
马歇尔国务卿向国会的建议410
绪论410
二 美国援华法案的拟订410
1947年11月17日行政院院长张群的请求411
中国在1947年11月21日和24日所提出的要求412
司徒大使的评论414
关于美国援华的几个基本考虑415
华盛顿当局与中国代表的商讨416
行政院院长张群1948年1月28日的谈话417
援华方案的提交国会418
三 1948年的援华法案426
方案的发动429
四 经济援华方案的实施429
中国政府所作的承诺430
向中国建议的特别经济措施432
经济援助方案的进展435
1949年4月3日以后经济援助的继续441
李代总统的估计445
四 关于门户开放的照会 1899年9月6日;1900年3月20日449
三 华盛顿条约(蒲安臣条约) 1868年7月28日 第六条449
附件一览表449
第一章 一世纪来的美国政策 1844—1943年449
一 望厦条约(顾盛条约) 1844年7月3日 第二条449
二 天津条约(列威廉条约) 1858年6月18日 第三十条449
五 海约翰国务卿致美国驻若干国家外交代表 1900年7月3日451
六 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 1903年10月8日452
九 罗脱高平协定 1908年11月30日459
八 海约翰国务卿致美国驻若干国家外交代表 1905年1月13日459
七 海约翰国务卿致美国驻若干国家外交代表 1904年2月10日459
一○ 诺克斯国务卿关于满洲铁路中立化的备忘录 1909年11月6日461
一一 蒲莱安国务卿致日本大使(珍田子爵) 1915年3月13日462
一三 蓝辛石井协定 1917年11月2日467
一二 蒲莱安国务卿致驻日六使(葛特莱) 1915年5月11日467
一四 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469
一五 凯洛格国务卿的声明 1927年1月27日472
一六 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的条约 1928年7月25日475
一八 史汀生国务卿致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波拉 1932年2月23日476
一七 史汀生国务卿致驻日大使(福博斯) 1932年1月7日476
二○ 国务院发布的新闻 1937年10月6日480
一九 赫尔国务卿的声明 1935年12月5日480
二一 驻日大使(格鲁)致日本首相兼外相近卫亲王 1938年10月6日481
二二 日本外相(有田)致驻日大使(格鲁) 1938年11月18日485
二三 驻日大使(格鲁)致日本外相(有田) 1938年12月30日487
二四 赫尔国务卿的声明 1940年3月30日491
二五 赫尔国务卿面递日本大使(野村)的文件 1941年11月26日492
二六 中美租借主体协定 1942年6月2日493
二七(1)史汀生陆军部长致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 1942年1月29日495
二八 1942年的五亿美元财政援助以及其他战时财政关系〔28(1)—28(35)〕496
(2)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致史汀生陆军部长 1942年1月30日496
二九(1)罗斯福总统致蒋介石委员长 1942年2月7日535
(2)摩根索财政部长与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博士的联合声明 1942年3月21日536
三○ 代理国务卿威尔斯的声明 1940年7月19日538
三一 赫尔国务卿致中国外交部长(郭泰祺) 1941年5月31日538
三二 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暨换文 1943年1月11日539
三三 罗斯福总统、蒋介石委员长及丘吉尔首相开罗会议宣言 1943年12月1日543
第二章 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简述 1921—1944年三四 双十二对时局的宣言 1936年12月12日545
三五 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 1937年2月10日546
三六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9月22日546
三七 蒋介石委员长对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谈话 1937年9月23日548
三八 蒋介石致国民参政会咨文 1941年3月6日549
三九 蒋介石委员长对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谈话 1943年9月13日554
四○ 国民政府代表在国民参政会上的报告 1944年9月15日555
四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在国民参政会上的报告 1944年9月15日565
四三 华莱士副总统与蒋介石主席谈话纪录摘要 1944年6月572
四二 国民政府宣传部长的谈话 1944年9月20日572
四四 罗斯福总统致蒋介石主席 1944年7月14日583
第三章 赫尔利少将的大使任内 1944—1945年584
四五 驻华大使(高思)致赫尔国务卿 1944年8月31日584
四六 赫尔国务卿致驻华大使(高思) 1944年9月9日586
四七 驻华外交官员的备忘录 1943—1945年587
四八(1)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致驻华大使(赫尔利) 1945年2月18日600
(2)驻华大使(赫尔利)致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 1945年2月20日600
四九 国民政府代表与中共代表会谈的摘要 1945年10月11日601
五○ 驻华大使(赫尔利)致杜鲁门总统 1945年11月26日603
第四章 雅尔塔协定与 1945年的中苏条约607
五一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5年8月14日607
五二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换文 1945年8月14日608
五三 关于外蒙古问题之换文 1945年8月14日610
五四 中苏关于大连之协定611
五五 关于大连协定的议定书611
五六 中苏关于旅顺口之协定 1945年8月14日612
五七 1945年8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的关于旅顺口协定的附件613
五八 关于中苏此次共同对日作战苏联军队进入中国东三省后苏联军总司令与中国行政当局关系的协定 1945年8月14日613
五九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 1945年8月14日614
六○ 红军之从满洲搬走“战利品”〔六○(1)—六○(3)〕616
第五章 马歇尔将军的使华 1945—1947年626
六一 杜鲁门总统致总统驻华特使(马歇尔) 1945年12月15日626
六二 杜鲁门总统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 1945年12月15日628
六三 停战令新闻发布 1946年1月10日630
六四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之政府组织法 1946年1月631
六五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之和平建国纲领 1946年1月632
六六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之军事问题决议 1946年1月636
六七 政治协商会议小组委员会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638
六八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之 1936年宪法草案决议 1946年1月638
六九 军事小组会议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 1946年2月25日640
七○ 军事小组会议的备忘录 1946年3月16日644
七一(1)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协议645
(2)三人会议致蒋介石委员长 1946年1月10日646
(3)军事调处执行部执行工作的备忘录647
(4)关于遣送日人的备忘录650
七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政治协商会议所通过的决议 1946年3月16日651
七三 三人会议主席(马歇尔)的备忘录 1946年1月24日655
七四 三人会议致军事调处执行部 1946年3月27日656
七五 三人会议致军事调处执行部之三委员 1946年5月14日656
七六(1)蒋介石委员长关于东北暂时停战之声明 1946年6月6日657
(2)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关于东北暂时停战的声明 1946年6月6日657
七七 三人会议关于重开华北华中交通指令 1946年6月658
七八 三人会议关于解决执行小组、北平军调部及长春军调分部中某些争执之条款 1946年6月24日660
七九 三人会议致执行部三委员 1946年(6月26日?)660
八○ 三人会议主席(马歇尔)所提的初步协定 1946年6月661
八一 三人会议主席(马歇尔)所提关于东北附加条款662
八二 蒋介石委员长的广播演词 1946年7月1日663
八三 毛泽东与朱德将军的联合声明 1946年7月1日664
八四 总统特使(马歇尔)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联合声明 1946年8月10日664
八五 蒋介石主席的声明 1946年8月13日665
八六 杜鲁门总统致蒋介石主席 1946年8月10日670
八七 中国大使(顾维钧)致杜鲁门总统 1946年8月28日671
八八 杜鲁门总统致蒋介石主席 1946年8月31日672
八九 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致总统特使(马歇尔) 1946年9月15日673
九○ 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致总统特使(马歇尔) 1946年9月16日674
九一 总统特使(马歇尔)致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 1946年9月19日675
九二 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致总统特使(马歇尔) 1946年9月21日675
九三 总统特使(马歇尔)及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 1946年9月26日677
九四 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致总统特使(马歇尔)及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1946年9月27日677
九五 为蒋介石委员长草拟的声明稿 1946年9月678
九六 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致总统特使(马歇尔) 1946年9月30日679
九七 总统特使(马歇尔)致蒋介石主席 1946年10月1日679
九八 蒋介石主席致总统特使(马歇尔) 1946年10月2日680
九九 总统特使(马歇尔)致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1946年10月6日681
一○○ 中国共产党的声明 1946年10月8日682
一○一 美总统特使(马歇尔)和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联合声明 1946年10月8日682
一○二 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致总统特使(马歇尔) 1946年10月9日683
一○三 蒋介石主席在南京的演说 1946年10月10日685
一○四 为蒋介石委员长重拟的声明稿 1946年10月14日688
一○五 蒋介石委员长的声明 1946年10月16日690
一○六 第三方面人士的建议 1946年10月690
一○七 为蒋介石委员长起草的声明初稿 1946年11月7日691
一○八 蒋介石委员长声明 1946年11月8日692
一○九 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致总统特使(马歇尔) 1946年11月8日693
一一○ 蒋介石主席在南京的演说 1946年11月15日694
一一一 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的声明 1946年11月16日696
一一二 中共代表(董必武)致总统特使(马歇尔) 1946年12月4日698
一一三 美总统特使(马歇尔)个人的声明 1947年1月7日698
一一四 杜鲁门总统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 1946年12月18日701
一一五 国务院发布的新闻 1947年1月29日706
第六章 司徒雷登的大使任内 1947—1949年708
一一六(1)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表的声明 1947年1月20日708
(2)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声明 1947年1月29日710
(3)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声明 1947年1月29日712
(4)蒋介石委员长的声明 1947年2月16日713
一一七 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广播讲演 1947年1月10日716
一一八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关于战后国际形势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 1947年1月720
一一九 中共中央的声明 1947年2月1日728
一二○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纪念中共二十八周年的论文 1949年6月30日729
一二一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5月20日739
一二二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6月4日741
一二三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5月30日742
一二四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7月1日742
一二五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4月5日745
一二六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言摘要 1947年3月24日747
一二七(1)蒋介石主席宣布改组国民政府委员会的声明 1947年4月18日748
(2)国民政府政治纲领全文 1947年4月17日749
(3)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彭学沛)的谈话 1947年4月23日750
(4)行政院院长(张群)就职广播辞 1947年4月23日751
一二八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4月19日753
一二九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7月5日755
一三○ 中央社公报 1947年7月5日756
一三一 蒋介石主席的广播词 1947年7月7日757
一三二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7月21日763
一三三 魏德迈中将在国民政府委员会与各部部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1947年8月22日764
一三四 魏德迈中将结束赴华使命的声明 1947年8月24日769
一三五 魏德迈中将致杜鲁门总统的报告 1947年9月19日770
一三六 驻上海总领事(台维斯)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9月2日825
一三七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8月30日827
一三八 中国政府致魏德迈中将备忘录 1947年9月6日829
一三九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8月11日833
一四○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8月19日835
一四一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8月26日836
一四二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9月17日838
一四三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9月20日839
一四四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9月20日841
一四五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10月29日842
一四六 中央社发表的国民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的声明 1947年10月28日845
一四七 1947年11月6日中国民主同盟的宣言845
一四八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7年11月5日846
一四九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月9日850
一五○(1)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2月5日851
(2)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2月6日853
一五一(1)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3月17日854
(2)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3月31日855
一五二(1)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2日856
(2)蒋委员长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上之演词 1948年4月4日857
(3)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5日858
(4)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6日859
(5)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19日860
(6)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23日860
(7)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23日861
(8)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25日862
(9)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26日863
(10)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27日864
(11)驻上海总领事(卡波特)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27日865
(12)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4月29日867
(13)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5月3日867
(14)新华社社论:旧中国在灭亡,新中国在前进 1948年5月24—30日869
一五三(1)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5月?日877
(2)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5月19日878
(3)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5月22日878
(4)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5月24日880
(5)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6月23日881
一五四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6月5日882
一五五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8月20日884
一五六(1)驻上海领事(毕丘尔)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6月24日885
(2)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7月6日885
(3)驻天津总领事(史迈斯)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7月14日887
(4)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7月17日888
一五七(1)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8月23日890
(2)马歇尔国务卿致中国外交部长(王世杰) 1948年8月28日891
(3)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0月15日892
一五八 驻上海总领事(卡波特)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1月2日893
一五九 “中央日报”社论:“赶快收拾人心” 1948年11月4日893
一六○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1月1日895
一六一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8月10日898
一六二(1)马歇尔国务卿致副国务卿罗维特 1948年11月6日900
(2)马歇尔国务卿致副国务卿罗维特 1948年11月8日901
一六三 蒋介石总统致杜鲁门总统 1948年11月9日901
一六四 杜鲁门总统致蒋介石总统 1948年11月12日902
一六五(1)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1月5日903
(2)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1月6日906
(3)驻上海总领事(卡波特)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1月29日907
(4)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2月16日907
(5)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2月19日909
(6)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2月21日910
(7)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2月29日912
(8)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12月30日913
一六六 1948年南京美国大使馆致国务院关于一般大事纪要报告914
一六七 蒋介石总统新年文告 1949年933
一六八 中国外交部长(吴铁城)致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备忘录 1949年1月8日935
一六九 关于台湾局势的备忘录 1947年4月18日936
第七章 1945—1949年的军事形势953
一七○ 杜鲁门总统就援华事项对宋子文博士的口头声明 1945年9月14日953
一七一 对日战争胜利以后美国供给中国政府的军用物资和服务 1945年9月2日954
一七二 对日战争胜利以后美国对华军事援助的分类 1945年9月2日992
一七三 1947—1948年移让和售予中国的弹药与物资998
一七四 汀柏曼准将向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提出的声明 1949年6月21日999
第八章 美国经济援助方案 1947—1949年1005
一七五(1)杜鲁门总统致国会咨文提请核准援华方案 1948年2月18日1005
(2)马歇尔国务卿关于援华方案的声明 1948年2月20日1007
一七六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于援华法案提出国会后所发表的声明 1948年2月20日1009
一七七 国务院、财政部、联邦准备局关于运用白银以促成中国货币稳定的联合声明 1948年2月1011
一七八(1)马歇尔国务卿致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1948年1月12日1013
(2)马歇尔国务卿致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1948年5月7日1014
一七九 1948年援华法案 1948年4月3日1015
一八○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 1948年5月10日1016
一八一 中美关于经济援助之协定 1948年7月3日1018
一八二 司徒雷登大使面递蒋介石总统关于基本改革的非正式备忘录 1948年5月22日1024
一八三 中美关于设立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之换文 1948年8月5日1026
一八四 1948年援华法案中之对华经济援助 1949年2月1029
一八五 1937年以来美国政府对华经济财政与军事援助的简述 1949年3月21日发表1065
一八六 艾奇逊国务卿致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康纳利 1949年3月15日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