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 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 化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0300086.jpg)
- 邹正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9058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88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6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 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课程史话2
第一章 追问物质的本原——元素、元素观与元素周期律2
第一节 元素观念的起源与发展2
第二节 元素发现史4
第三节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9
第二章 走出黑暗的丛林——有机结构理论与有机合成14
第一节 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14
第二节 有机合成简史18
第三章 追求微观世界之奥秘与完美——从原子、分子到晶体结构25
第一节 原子、分子和晶体学说的起源与发展25
第二节 原子、分子学说的核心概念28
第三节 晶体结构的核心概念35
第四章 探索化学科学体系的内在规律——化学反应与过程的相关原理39
第一节 化学反应原理的起源与发展39
第二节 热力学44
第三节 电化学50
第四节 化学反应动力学55
第五节 溶液61
第二篇 课程体系67
第一章 化学学科思想67
第二章 化学课程建构73
第三章 化学理论性知识87
第四章 化学事实性知识137
第一节 概述137
第二节 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139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知识176
第五章 化学技能性知识187
第一节 化学实验187
第二节 化学用语201
第三节 化学计算215
第六章 化学策略性知识220
第一节 观察法220
第二节 实验法222
第三节 模型法225
第四节 类比法229
第五节 比较法和分类法231
第六节 归纳法和演绎法234
第七节 假说法236
第七章 化学情意类知识239
第一节 化学史239
第二节 化学与环境243
第三节 化学的美246
第三篇 课程教学253
第一章 化学教学模式253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253
第二节 化学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256
第二章 化学学习策略与策略学习276
第一节 化学学习活动276
第二节 化学学习方式279
第三节 化学学习策略及其实施283
第三章 典型课案292
第一节 化学概念与理论292
第二节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319
第三节 有机化学362
第四篇 专业发展389
第一章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389
第一节 化学教学情境的功能及其创设的原则和策略389
第二节 元认知理论与化学教学394
第三节 化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运用策略399
第四节 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405
第五节 化学学习“宏—微—符”三重表征的构建408
第六节 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教学设计412
第二章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技能与实践418
第一节 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核心和重点418
第二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422
第三节 以生为本:探寻和转化“相异构想”426
第四节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课堂观察432
第五节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试题命制原则初探438
第六节 考试和试题命制的理论基础443
第七节 高考化学题编制的一般要求与规则449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456
第一节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456
第二节 教学反思的含义、内容和策略460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466
第四节 中学化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策略472
第五篇 课程特色481
第一章 必修部分481
第一节 萃取实验的绿色化改进481
第二节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创新设计482
第三节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及创新设计485
第四节 巧制固体氢氧化亚铁487
第五节 水玻璃阻燃实验的改进488
第六节 二氧化硫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改进489
第七节 关于蔗糖脱水演示实验的改进491
第八节 对NO气体收集装置的探究494
第九节 苯的溴代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496
第十节 铝热反应实验的改进498
第二章 选修部分502
第一节 金属吸氧腐蚀实验创新502
第二节 传感技术应用于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研究503
第三节 溴乙烷的消去反应实验创新504
第四节 乙醇与苯酚中羟基氢活动性比较实验的改进506
第三章 课外创新实验部分509
第一节 含碘食盐的家庭定性检验509
第二节 维生素C的时钟实验510
第三节 针筒在实验中的妙用513
第四节 数码拍摄在高中化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515
第六篇 附录520
第一章 诺贝尔奖与化学元素的发现520
第一节 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520
第二节 氟的发现和单质氟的制取521
第三节 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发现523
第四节 重氢同位素的发现525
第二章 诺贝尔奖与物质的结构527
第一节 诺贝尔奖与原子的结构527
第二节 诺贝尔奖与有机分子的立体结构528
第三章 诺贝尔奖与催化作用532
第一节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532
第二节 合成氨工业533
第三节 导电塑料——聚乙炔536
第四节 烯烃复分解反应539
第四章 引领现代化学发展的前沿——近五年诺贝尔化学奖介绍542
第一节 三十年磨一剑 真核生物转录的分子基础——200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述评542
第二节 抒写化学“表面”文章 揭示反应过程实质——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述评544
第三节 生物光的真谛 绿色荧光蛋白——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述评547
第四节 探索核糖体的奥秘 核糖体结构解析——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述评549
第五节 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工具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述评552
第五章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及主要贡献557
第六章 无机化学反应573
第一节 碱金属元素573
第二节 碱土金属元素574
第三节 硼族元素574
第四节 碳族元素575
第五节 氮族元素576
第六节 氧族元素577
第七节 卤族元素578
第八节 过渡元素579
第七章 有机化学反应583
第一节 烷烃583
第二节 烯烃583
第三节 炔烃584
第四节 二烯烃584
第五节 环烷烃584
第六节 芳香烃585
第七节 卤代烃585
第八节 醚586
第九节 酚586
第十节 醛和酮586
第十一节 羧酸及其衍生物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