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与方法
  • 陈眉舞,朱查松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07289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86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02页
  • 主题词:城市-土地规划-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3

1.1.1 研究的背景3

1.1.2 研究的意义4

1.2 国内外城市非建设用地相关研究与实践5

1.2.1 国外城市相关研究与规划进展5

1.2.2 国内城市非建设用地研究与规划进展11

1.2.3 综合评述16

1.3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概念界定17

1.3.1 既有研究中的界定17

1.3.2 本研究的界定18

1.4 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辨析20

1.4.1 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20

1.4.2 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城市不可建设用地21

1.4.3 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城市生态用地21

1.5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类型与本书侧重点22

1.5.1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三种类型22

1.5.2 本书侧重研究的规划类型23

1.6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23

1.6.1 研究视角23

1.6.2 研究思路24

1.6.3 研究方法24

2 我国城市非建设用地发展困境与成因分析25

2.1 城市非建设用地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27

2.1.1 数量减少——城市非建设用地转化问题27

2.1.2 功能异化——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用途问题27

2.1.3 管理失控——城市非建设用地管理依据问题27

2.2 发展困境的制度层面原因分析28

2.2.1 城市发展转型引发的冲击28

2.2.2 现行土地制度营造的利益驱动31

2.3 发展困境的规划层面原因分析33

2.3.1 传统规划编制技术的不适应33

2.3.2 规划管理上的真空35

3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既有内容与方法总结39

3.1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目标取向41

3.1.1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念41

3.1.2 与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理念比较41

3.2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核心理论支撑42

3.2.1 景观生态学42

3.2.2 恢复生态学42

3.2.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43

3.3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43

3.3.1 图—底关系的确立43

3.3.2 用途管制44

3.3.3 容量控制45

3.3.4 各种增长边界的划定45

3.3.5 指标控制体系的建立46

3.4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46

3.4.1 生态敏感性分析46

3.4.2 缓冲区分析47

3.4.3 景观格局分析48

3.5 核心问题讨论与规划范式转型49

3.5.1 综合保护与利用的价值取向49

3.5.2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范式转向50

4 城市非建设用地复合生态网络体系理论构架53

4.1 对复合生态理论及生态网络理论的探讨55

4.1.1 系统生态学的创建55

4.1.2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55

4.1.3 生态网络的概念与研究进展58

4.1.4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复合生态网络体系60

4.1.5 构成不同层次网络的廊道生成方法63

4.2 对道路生态学与廊道效应研究的探讨65

4.2.1 道路生态学研究进展65

4.2.2 道路(廊道)的生态效应66

4.2.3 “生态安全格网控制点”模式的提出67

4.2.4 动物保护通道的建设途径模式69

4.3 对“斑—廊—基”模式及其修正型的探讨70

4.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70

4.3.2 “斑—廊—基”模式的修正观点71

4.3.3 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景观生态模式应用构思71

4.4 基于复合生态网络体系的新型规划框架的提出72

4.4.1 复合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框架73

4.4.2 理论框架实证检验的必要性73

5 研究区概况与分析平台的建立75

5.1 研究区概况77

5.1.1 总体概况77

5.1.2 自然条件78

5.1.3 人文社会要素分析80

5.2 研究平台的建立81

5.2.1 GIS技术概述81

5.2.2 数据来源81

5.2.3 GIS数字平台的建立81

5.2.4 地形地貌分析83

5.2.5 基于非监督分类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83

5.3 研究区现状的基本问题诊断85

5.3.1 主要环境问题分析85

5.3.2 主要产业问题分析86

5.3.3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87

6 基于生态水平过程的复合网规划89

6.1 网络分析尺度的基本设定91

6.1.1 尺度的概念91

6.1.2 本研究采取的分析尺度91

6.2 生态源与生态廊道构造92

6.2.1 专题林分分布图绘制92

6.2.2 自然生态源点构建92

6.2.3 各类土地类型耗费值确定93

6.2.4 基于地形修正后的耗费值区间计算94

6.2.5 自然廊道绘制与生成95

6.3 复合网络的分解与构造95

6.3.1 自然生态网络构造95

6.3.2 经济交通网络构造95

6.3.3 居民游憩网络构造96

6.4 复合网络安全控制体系的网格GIS实现途径98

6.4.1 基于ArcGIS平台的网格生成原理98

6.4.2 不同层次属性廊道的网格化赋值过程99

6.4.3 复合网络“网格安全控制体系”103

7 基于生态叠加过程的保护面规划105

7.1 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107

7.1.1 千层饼原理与GIS叠置分析107

7.1.2 环境损益分析思想107

7.1.3 生态敏感性原理107

7.1.4 保护面评价的技术路线107

7.2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过程109

7.2.1 敏感性因子确立及评分规则109

7.2.2 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结果116

7.2.3 通过自然生态网络进一步修正的生态保护分区结果116

7.3 保护分区的管制措施117

7.3.1 一级保护区(生态核心区)117

7.3.2 二级保护区(生态缓冲区)118

7.3.3 协调保护区(适度发展区)118

8 基于生态垂直过程的核心体规划119

8.1 “人类—森林”侵入与演替的高程梯度规律研究121

8.1.1 分析方法121

8.1.2 计算结果121

8.1.3 人类侵入森林系统的同心圆模式图122

8.1.4 基于50m高程以下地区的用地分布规律123

8.1.5 人类活动干扰指数计算123

8.2 森林分布的平均高程规律研究124

8.2.1 分析原理124

8.2.2 基于整个研究区的高程吻合点统计分析125

8.2.3 基于牛首、云台分片区的高程吻合点统计分析126

8.3 基于区域视角的森林廊道宽度研究128

8.3.1 区域视角中的城市森林廊道断裂128

8.3.2 对森林廊道宽度的研究综述128

8.4 森林培育规划方案130

8.4.1 森林培育的基本结论130

8.4.2 森林培育方案的具体实现过程131

8.4.3 森林现状与规划的地形特征对比133

8.4.4 景观体现状与规划的三维模拟对比133

9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综合规划调控135

9.1 生态安全调控137

9.1.1 基于网层要素的生态安全调控137

9.1.2 基于面层要素的生态安全调控138

9.1.3 生态安全调控的专项规划138

9.1.4 区域层面的生态网络初步构建140

9.2 生态产业调控141

9.2.1 产业功能筛选与总体战略141

9.2.2 产业准入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142

9.2.3 旅游业发展总体定位143

9.3 生态空间调控144

9.3.1 遵循复合网络体系控制下的空间布局结构144

9.3.2 基于“类控规”分区单元的编制创新145

10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实施与管理147

10.1 创新城市层面的利益协调机制149

10.1.1 建立有效生态补偿机制149

10.1.2 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制度149

10.1.3 引入开发权转移思路150

10.2 建立统一的非建设用地管理体系151

10.2.1 调整部门管理权限151

10.2.2 逐步纳入法定体系152

10.2.3 “堵”“疏”结合、刚柔并济152

10.3 完善规划监督与参与机制154

10.3.1 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动态监控154

10.3.2 面向公共政策的全民参与机制154

11 研究结论与讨论155

11.1 主要结论157

11.2 主要创新点159

11.3 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160

参考文献161

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173

图—表来源说明175

后记1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