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研究和习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研究和习得
  • 张永昱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2066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汉语-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研究和习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认知语言学概说1

1.1 认知语言学的产生3

1.2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5

1.3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流派9

1.4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13

1.5 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17

1.6 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过程倾向和研究取向19

1.6.1 认知过程的三个倾向19

1.6.2 认知语言学的三种研究取向20

1.6.3 认知语言学的六个理论原则21

1.6.4 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和相互作用23

1.7 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方法研究的目的26

1.7.1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6

1.7.2 认知语言学方法研究的主要目的31

1.8 中国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情况33

1.8.1 初步引进和应用阶段33

1.8.2 快速发展阶段34

1.9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的研究动态35

1.9.1 语言和认知的关系35

1.9.2 意义和识解的关系36

1.9.3 语法和用法的关系37

1.9.4 在研究方法、内容、视角方面的发展38

1.9.5 近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42

1.9.6 近期语言认知研究的局限性45

1.9.7 语言认知研究的趋势47

第二章 意象图式理论与“把”字句的研究和习得51

2.1 学者们对“把”字句的认知研究53

2.2 运用意象图式理论研究“把”字句56

2.2.1 意象图式理论57

2.2.2 意象图式的分类62

2.2.3 意象图式的特点65

2.2.4 意象图式视角下的“把”字句类型68

2.3 认知理论在“把”字句习得和偏误分析中的作用73

2.4 “把”字句的习得顺序和习得过程76

2.5 根据意象图式对“把”字句的分类进行的分模块教学78

2.6 构式语法指导下的“把”字句教学81

第三章 情态动词的认知阐释与习得83

3.1 情态和情态动词的认知阐释85

3.2 常用情态动词94

3.3 情态动词“可以”的认知解释96

3.3.1 “可以”表达的情态意义96

3.3.2 “可以”的否定式97

3.3.3 “可以”与其后主动词的关系98

3.3.4 “可以”的常见范式99

3.3.5 “可以”表达主观量时的常态量和异态量101

3.4 情态动词“要”的认知解释104

3.4.1 “要”的情态意义104

3.4.2 “参照点”理论与情态动词106

3.4.3 “要”与其他情态动词的同现106

3.4.4 “要”与否定的同现107

3.5 “能”和“会”在认知领域的语义和用法对比110

3.5.1 “能”和“会”语义上的传统解释110

3.5.2 情态上的语义域112

3.5.3 “能”和“会”在语义域上的区别113

3.5.4 “能”和“会”的主观性区别116

3.5.5 主观量119

3.6 认知视域下情态动词的教学与习得126

3.6.1 在教学中引入情态动词的认知分类成果进行对比分析127

3.6.2 借助图表和图示实施情态动词的教学128

3.6.3 比较中外情态动词的认知语义和用法,发挥其母语正迁移作用129

3.6.4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习得情况,进行偏误统计130

第四章 汉语个体量词的认知分析与习得131

4.1 前人关于汉语量词的认知研究134

4.2 个体量词是汉语量词的主体139

4.3 个体量词的界定及其形象性特征141

4.3.1 个体量词的界定141

4.3.2 个体量词的形象性特征143

4.4 研究个体量词的认知理论基础145

4.4.1 范畴和范畴化145

4.4.2 原型范畴148

4.4.3 隐喻和转喻149

4.4.4 意象图式151

4.4.5 象似性和识解性152

4.5 个体量词产生的原因154

4.5.1 语言范畴化155

4.5.2 汉语类型特点的规约156

4.5.3 双音韵律的需要157

4.5.4 汉民族的认知视点和独特的思维角度157

4.6 一些个体量词在搭配不同名词时的认知理据160

4.7 认知视域下的量词习得167

4.7.1 通过调查问卷和测试掌握学生学习和运用个体量词存在的问题167

4.7.2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认知研究成果168

第五章 图形—背景理论与中国古典诗词赏析171

5.1 图形—背景理论简述173

5.2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知分析178

5.2.1 图形—背景理论与唐诗的意境178

5.2.2 图形—背景理论与宋词赏析189

5.2.3 图形—背景理论在具体场景和时空关系中的运用195

第六章 流行新词语的认知研究201

6.1 流行新词语的构成来源和形式204

6.1.1 流行新词语构成的来源204

6.1.2 流行新词语的构词方式207

6.2 根据象似性原则分析流行新词语的成因215

6.3 原型与范畴理论视域下的新词语构成分析217

6.3.1 原型与原型范畴理论217

6.3.2 流行新词语产生的范畴化过程219

6.4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流行新词语构成分析225

6.4.1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225

6.4.2 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流行新词语的意义构建226

6.5 隐喻分析229

6.6 理想认知模型对流行新词语构词的影响233

第七章 趋向补语的认知研究237

7.1 趋向补语产生的原因及认知解释239

7.2 趋向动词的范围和趋向补语的意义243

7.3 趋向补语与宾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关系及象似性解释246

7.4 对“起来”语义的认知分析252

7.4.1 原型范畴理论与“起来”的原型义252

7.4.2 “起来”的引申义254

7.4.3 “起来”的隐喻分析255

7.4.4 “起来”结果义、状态义、评价义的主观化和主观性259

7.5 “下去”带宾语语序差异的认知考察261

7.5.1 分离式“V下O去”与合并式“V下去O”261

7.5.2 “V下O去”与“V下去O”在观察视界上的对立262

7.5.3 “V下O去”与“V下去O”在扫描方式上的对立264

7.6 对“上”和“下”的认知考察267

7.6.1 认知图景与“上”“下”引申义的关系267

7.6.2 “动+上/下”不平衡现象的原因探究270

参考文献2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