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分速成宝典 教育学 最新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分速成宝典 教育学 最新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3493743.jpg)
- 王利科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6282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教育学-教师-聘用-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分速成宝典 教育学 最新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育学1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1
一、教育的概述1
二、教育的起源4
三、教育的发展过程5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7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8
二、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2
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与发展趋势12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6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16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6
二、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17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8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8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8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19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9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20
三、学校文化21
四、学生文化22
第四节 教育与科技23
一、科技对教育的作用23
二、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24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5
一、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25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5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29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29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内涵29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29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30
一、遗传及其作用30
二、环境及其作用32
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34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35
第三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35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5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6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36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37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37
第四章教育目的4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42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42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43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和功能44
四、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5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46
一、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46
二、在确立教育价值取向时应注意的问题48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48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48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49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50
第四节 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培养目标53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53
二、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53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57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57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57
二、影响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57
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57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58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59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59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60
三、我国学制的沿革62
第三节 义务教育65
一、义务教育概述65
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66
三、《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66
四、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66
第四节 终身教育67
一、终身教育概述67
二、终身教育的特点67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70
第一节 学生70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70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70
三、学生的权利和义务70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72
第二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73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73
二、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74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77
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78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79
第三节 师生关系83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及作用83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83
三、师生关系的构成84
四、师生关系的模式84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85
第七章 课程基本理论90
第一节 课程概述90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90
二、课程类型90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94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94
第二节 课程目标96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96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96
三、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97
第三节 课程资源98
一、课程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开发98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99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102
第四节 课程设计104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104
二、课程设计模式104
三、我国课程设计的回顾与展望105
第五节 课程实施106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106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106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107
四、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108
第六节 课程评价108
一、课程评价概述108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08
三、课程评价的过程110
第八章 教学基本理论115
第一节 教学概述115
一、教学的概念115
二、教学的意义115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116
四、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117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17
第二节 教学过程122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122
二、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122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124
四、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25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127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29
一、教学原则129
二、教学方法133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137
一、个别教学制137
二、班级授课制138
三、分组教学制139
四、国外几种典型教学组织形式139
第五节 教学评价141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141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141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142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144
第六节 教学模式145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145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145
第七节 教学策略150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150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50
第八节 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151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151
二、说课154
三、教学智慧160
第九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161
一、教育论文的写作161
二、教育叙事的写作163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164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165
五、教学反思的写作167
六、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169
七、教学工作总结的写作171
第九章德育178
第一节 德育概述178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178
二、德育功能179
三、德育目标179
四、德育内容180
第二节 德育过程182
一、德育过程概述182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83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方法、途径与模式185
一、德育原则185
二、德育方法187
三、德育途径188
四、德育模式189
第四节 师德与师德规范190
一、师德的内涵190
二、师德规范191
第五节 师德教育194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194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195
第十章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202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202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202
二、班主任的意义和作用202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203
四、班主任的教育幸福204
第二节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204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204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206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208
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209
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09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210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210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210
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211
三、班主任工作的艺术212
第四节 班级管理212
一、班级与班级管理212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14
三、班级管理模式215
四、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6
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217
第十一章 课外活动221
第一节 课外活动概述221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221
二、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222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223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223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223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指导223
一、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223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223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225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225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225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70年代)226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227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228
一、学前教育228
二、初等教育228
三、中等教育228
四、高等教育229
第三节 当今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229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229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230
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230
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231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231
一、全民教育231
二、教育民主化232
三、教育信息化232
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32
五、教育的个性化232
第十三章素质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234
第一节 素质教育思想234
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34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与特征235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237
四、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238
五、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239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239
一、新课程概述239
二、课程目标改革241
三、课程结构改革242
四、课程内容改革242
五、课程实施改革243
六、课程评价改革244
七、课程管理改革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