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时代的丰碑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与历史条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建武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2998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时代的丰碑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与历史条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1
一 源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设想和原则2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之后的未来社会的设想,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和方向,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为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具体的答案或者现成的模式3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奠定了探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方法论原则8
二 源头之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思路13
(一)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14
(二)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新观念15
(三)列宁的实践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29
三 源头之三: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和尝试32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和基本纲领33
(二)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初步尝试和有益经验36
四 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40
(一)统一的原则立场:即一切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立场42
(二)统一的基本观点: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力量的观点44
(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45
(四)统一的前进方向:即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48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国际条件51
一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52
(一)国际形势由剧烈冲突向相对和平局面的转变,给每个国家和民族集中精力进行建设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条件52
(二)发展已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抓住机遇,寻求发展,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57
(三)对当代世界主题的不断探索和正确回答,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时代依据60
二 邓小平理论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产生的62
(一)现代科技革命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63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69
三 邓小平理论是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71
(一)苏共党内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71
(二)斯大林的探索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82
(三)苏联模式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及是非功过87
(四)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尝试及曲折历程94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国内背景与历史准备104
一 “八大”前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主要成果106
(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以及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并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10
(二)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114
(三)提出了对国家的经济体制及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任务和设想117
(四)提出或实行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设想和政策122
(五)提出了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和任务129
二 “大跃进”前后的曲折探索与理论思考135
(一)“大跃进”前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重大失误135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已觉察到的“左”倾错误的纠正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思考156
三 “调整时期”的调查研究与认识成果167
(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167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必须从国情出发,按照国民经济内在的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171
(三)在中国,至少需要用一百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76
(四)要注意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179
(五)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没有民主集中制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182
四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与深刻教训190
(一)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2
(二)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而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194
(三)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提倡“造反有理”、“无法无天”的政治运动,而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96
(四)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通过“突出政治”的“抓革命”和批判“唯生产力论”的“促生产”来进行,而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和国力出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198
(五)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把知识分子视为异己力量,而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03
第四章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与个人因素207
一 邓小平具有在个人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坎坷命运与特殊经历207
(一)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落”与“起”208
(二)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落”与“起”214
(三)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落”与“起”223
二 邓小平具有在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中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与特殊地位230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231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236
三 邓小平具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开拓新境界的非凡智慧与特殊勇气248
(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重大理论贡献249
(二)捍卫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非凡智慧和特殊勇气258
四 邓小平具有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锤炼出来的鲜明的革命风格与特殊品质264
(一)尊重实践,思想敏锐,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264
(二)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267
(三)沉着坚韧,行动果断,总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271
(四)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总是从大局着眼来观察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273
(五)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276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文化渊源与传统底蕴280
一 传统文化视域中的邓小平281
(一)邓小平的读书生涯与传统文化的熏染281
(二)邓小平对传统文化的精到见解与娴熟运用283
二 邓小平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传承关系286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之间的传承关系286
(二)传统的革故鼎新、通变救弊主张与新时期党的全面改革政策之间的传承关系292
(三)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与对外开放政策之间的传承关系298
(四)传统的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之间的传承关系303
(五)传统的富国利民主张与当代富民强国政策之间的传承关系307
(六)传统的“正德厚生”、“贵义尚利”主张与“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传承关系310
(七)传统的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传承关系312
(八)传统的中华“大一统”观念与实现祖国统一理论之间的传承关系316
(九)传统的中庸之道与党内反倾向斗争中实行防“左”反右理论之间的传承关系320
三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特点324
(一)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传世性精华325
(二)纠正:变革传统文化的迂腐性观念328
(三)批判:肃清传统文化的封建性糟粕331
(四)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超越335
结束语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338
一 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形成及其科学涵义339
(一)邓小平理论概念的酝酿和确立339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343
二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363
(一)邓小平理论系统而科学地揭示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366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概括比较完整、层次清楚分明的逻辑结构系统368
(三)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总的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375
(四)邓小平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的思想体系378
三 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381
(一)完整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传统382
(二)必须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表述形式及风格特点388
(三)必须全面把握和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392
(四)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在新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99
参考资料407
作者相关研究著述要目411
后记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