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抑郁障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抑郁障碍
  • 方贻儒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5415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21页
  • 文件大小:187MB
  • 文件页数:543页
  • 主题词:抑郁障碍-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抑郁障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抑郁障碍概念及其发展1

一、抑郁障碍的认识与起源2

二、抑郁障碍相关概念的发展3

第二节 抑郁障碍主要诊断类别4

一、国际疾病分类5

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6

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8

第三节 抑郁障碍生物、心理与社会学基础9

一、抑郁障碍发生的生物学因素9

二、抑郁障碍发生的心理学因素10

三、抑郁障碍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11

第四节 抑郁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关系11

一、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11

二、抑郁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13

三、抑郁障碍与双相障碍13

四、抑郁障碍与精神分裂症14

第五节 展望14

第二章 流行病学17

第一节 抑郁障碍患病率17

一、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趋势17

二、抑郁障碍其他特殊类型的患病率19

第二节 抑郁障碍疾病负担20

第三节 抑郁障碍社会危害性21

一、自杀22

二、致精神残疾22

三、高疾病负担23

四、抑郁障碍及其他疾病的病死率23

第四节 抑郁障碍发病危险因素25

一、生物因素25

二、心理因素26

三、社会环境因素28

第三章 病因与发病机制31

第一节 抑郁障碍遗传学研究31

一、家系研究和遗传方式31

二、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32

三、基因连锁和关联研究33

四、环境与基因的交互作用34

第二节 抑郁障碍神经生化研究34

一、生物胺34

二、氨基酸和肽类40

三、第二信使平衡失调机制42

第三节 抑郁障碍神经内分泌研究43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43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45

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46

四、褪黑激素假说48

第四节 抑郁障碍神经免疫研究49

一、免疫细胞的改变49

二、细胞因子50

第五节 抑郁障碍神经可塑性和神经营养研究52

一、神经可塑性与抑郁障碍52

二、神经营养失衡与抑郁障碍53

第六节 抑郁障碍能量代谢假说59

一、线粒体功能异常假说59

二、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假说64

第七节 抑郁障碍神经电生理研究65

一、脑电图66

二、多导睡眠脑电图66

三、脑诱发电位67

四、抑郁症脑电超慢涨落图68

五、失匹性负波69

六、抑郁障碍脑电生理研究展望69

第八节 抑郁障碍神经影像学研究70

一、结构脑影像研究70

二、功能脑影像研究72

第九节 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因素研究81

第四章 临床特征86

第一节 抑郁障碍临床症状及其维度分析86

一、典型症状86

二、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90

三、躯体疾病所致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98

四、精神活性物质等所致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102

五、抑郁障碍的临床现象学探究103

第二节 抑郁障碍临床分类与分型114

一、临床分类114

二、分类要点和常见临床类型117

第三节 抑郁障碍病程与预后影响因素119

第五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124

第一节 抑郁障碍诊断原则与思路124

一、诊断原则124

二、诊断思路125

第二节 抑郁障碍诊断要点129

第三节 主要疾病分类系统关于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及其差异130

一、ICD-10/CCMD-3/DSM-Ⅳ关于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130

二、ICD-10/CCMD-3/DSM-Ⅳ关于抑郁障碍的分类差异137

第四节 抑郁障碍鉴别诊断139

一、继发性抑郁障碍139

二、精神分裂症139

三、神经衰弱140

四、心因性抑郁140

五、癫痫性病理性心境恶劣140

六、脑器质性疾病140

七、其他相关问题141

第六章 治疗原则与策略153

第一节 抑郁障碍治疗原则153

一、急性期治疗153

二、恢复期(巩固期)治疗155

三、维持期治疗155

第二节 抑郁障碍药物治疗156

一、药物治疗发展史156

二、常用抗抑郁药物分类158

第三节 抑郁障碍心理治疗176

一、概述176

二、心理治疗的历史177

三、心理治疗的种类178

四、心理治疗的方法185

五、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联用186

六、维持期心理治疗187

第四节 抑郁障碍物理治疗188

一、电抽搐治疗188

二、改良电抽搐治疗191

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192

第五节 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95

一、抗抑郁药的常见不良反应196

二、抗抑郁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198

第六节 难治性抑郁症治疗201

一、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TRD)概念201

二、难治性抑郁症治疗策略202

三、不同情况下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203

第七章 康复和预防210

第一节 抑郁障碍康复的概念和任务210

一、抑郁障碍康复的概念210

二、抑郁障碍康复的任务210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医院康复213

一、医院康复的主要任务213

二、医院康复主要的康复手段213

第三节 抑郁障碍的社区康复215

一、社区康复的主要任务215

二、国内外常见的社区康复形式215

第四节 抑郁障碍的个案管理218

一、个案管理的概念218

二、个案管理师的职责219

第五节 抑郁障碍的预防221

一、抑郁障碍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222

二、抑郁障碍三级预防的具体措施225

第八章 护理与病房管理228

第一节 概述228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护理观察与记录230

一、护理观察的内容230

二、观察的方法231

三、护理记录的内容231

四、护理记录的要求233

第三节 抑郁障碍病房管理与分级护理233

一、病房管理233

二、病房分级护理234

第四节 抑郁障碍特殊症状护理236

第五节 抑郁障碍意外事件的护理238

一、自缢患者的护理238

二、触电患者的护理239

三、服毒患者的护理240

四、吞服异物患者的护理242

第九章 患者和家属教育244

第一节 概述244

一、抑郁障碍的社会认识244

二、提高抑郁障碍的识别率、就诊率245

三、患者和家属教育的任务与方法246

第二节 抑郁障碍相关概念教育247

一、重性抑郁障碍247

二、轻性抑郁障碍247

三、恶劣心境248

四、亚综合征性抑郁248

第三节 抑郁障碍诊治要点教育248

一、诊断要点248

二、治疗要点251

第四节 抑郁障碍复发风险因素教育253

一、服药依从性253

二、治疗效果254

三、抑郁障碍遗传史254

四、病前性格254

五、应激性生活事件254

六、社会支持255

七、季节因素255

第五节 抑郁障碍家庭护理教育255

一、家庭护理255

二、康复技巧259

第十章 抑郁障碍量表评估262

第一节 心理与量表评估的概念262

一、心理评估262

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263

三、抑郁障碍量表评估264

第二节 抑郁障碍自评量表264

一、贝克抑郁自评问卷264

二、抑郁自评量表268

三、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271

四、Carroll抑郁量表273

五、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275

六、老年抑郁量表277

七、医院焦虑抑郁量表279

第三节 抑郁障碍他评量表282

一、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82

二、蒙哥马利-阿瑟伯格抑郁量表287

三、抑郁状态问卷290

第四节 抑郁障碍评估量表临床与科研应用292

一、抑郁障碍评估量表的临床应用292

二、抑郁障碍评估量表的科研应用293

第十一章 抑郁障碍与自杀311

第一节 概述311

一、自杀的定义和分类311

二、自杀的流行病学312

第二节 自杀的特点314

一、自杀者的一般特征314

二、自杀的生物学因素315

三、自杀的心理学因素317

四、自杀的社会文化因素318

第三节 自杀的预测319

一、自杀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319

二、自杀风险评估322

第四节 自杀的处置与预防325

一、自杀的处置325

二、自杀的预防328

第五节 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特点329

一、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前的反常表现330

二、抑郁障碍患者自杀的方式和结局330

三、抑郁障碍患者疾病好转过程中的高自杀率331

四、抑郁障碍患者的扩大性自杀331

第十二章 共病及相关问题336

第一节 抑郁与焦虑共病336

一、流行病学337

二、病因学研究338

三、临床特征339

四、治疗340

第二节 抑郁障碍与物质依赖共病343

一、流行病学343

二、病因学研究344

三、临床特征347

四、治疗349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伴抑郁障碍351

一、流行病学351

二、病因学353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354

四、治疗355

五、预后356

第四节 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357

一、可能病因与相关因素357

二、癌症伴发抑郁障碍359

三、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障碍360

四、帕金森病伴发抑郁障碍362

五、脑卒中伴发抑郁障碍363

第十三章 非典型抑郁与双相抑郁370

第一节 非典型抑郁370

一、概念及演变370

二、主要临床特征372

三、常见非典型抑郁综合征372

四、非典型抑郁的甄别375

第二节 双相抑郁376

一、人口学特征377

二、临床特征378

第十四章 双相抑郁的药物治疗384

第一节 双相障碍抑郁急性发作的治疗386

一、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386

二、抗癫痫类药物394

三、传统抗抑郁类药物400

四、促醒药物406

五、多巴胺2/3受体激动剂407

六、不饱和脂肪酸409

七、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410

第二节 双相障碍的维持治疗412

一、双相障碍维持治疗研究的方法学413

二、双相障碍发作指征为无症状的药物研究416

三、双相障碍发作指征为抑郁发作的药物研究419

四、双相障碍Ⅱ型维持治疗的药物研究431

第三节 双相障碍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432

第十五章 相关研究介绍442

第一节 抑郁障碍相关基础研究442

一、脑网络研究442

二、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446

第二节 抑郁障碍相关临床试验450

一、抑郁障碍的序贯治疗研究450

二、青少年抑郁障碍治疗研究452

三、青少年顽固抑郁障碍治疗研究454

四、难治性抑郁症的优化治疗策略研究454

第十六章 防治指南与临床路径463

第一节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463

一、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463

二、其他防治指南468

第二节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472

第十七章 文化与抑郁障碍481

第一节 概述481

第二节 抑郁障碍概念的文化历史起源和发展482

一、抑郁障碍概念在西方社会的起源和发展482

二、抑郁障碍相关概念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486

第三节 抑郁障碍体验和表达的中西方文化差异489

一、抑郁障碍患病率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489

二、抑郁障碍“躯体化”的社会文化解读491

三、“躯体化”文化及其与抑郁障碍治疗的启示494

中英文对照索引498

英中文对照索引5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