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证有效性 从感知到提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证有效性 从感知到提升](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3482546.jpg)
- 田志友,韩彦芳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31314608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23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产品质量认证-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认证有效性 从感知到提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从合格评定到认证认可1
1.1 合格评定,古已有之1
1.1.1 对质量的不断追求催生了合格评定活动的萌芽2
1.1.2 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促进了合格评定技术体系的形成2
1.1.3 质量监管体制的逐步完善推动了合格评定活动走向成熟4
1.1.4 标准、计量与合格评定始终相伴而生5
1.1.5 小农经济下第一方、第二方评定活动始终占据主流6
1.2 认证认可,方兴未艾8
1.2.1 市场经济的兴起激发出认证认可的社会需求8
1.2.2 新常态下认证认可发展的新特征10
1.2.3 认证认可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的地位与作用11
1.2.4 认证认可与标准、计量、检验检测13
1.2.5 “质检五行”的相生相克18
1.3 本章小结19
第2章 认证与认证有效性21
2.1 认证21
2.1.1 词源本意21
2.1.2 标准诠释22
2.1.3 百家争鸣23
2.1.4 领域分类23
2.1.5 内涵总结24
2.2 有效性24
2.2.1 有效性的“内涵”24
2.2.2 有效性的“外延”25
2.3 认证有效性27
2.3.1 对“认证有效性”的直观感受27
2.3.2 对“认证有效性”的多角度理解28
2.3.3 认证有效性与体系有效性的区分33
2.3.4 认证有效性的“感知因素”与“影响因素”34
2.4 认证有效性与认证满意度、认证贡献率35
2.4.1 认证满意度35
2.4.2 认证贡献率35
2.4.3 有效性是满意度测评和贡献率分析的基础37
2.5 本章小结37
第3章 认证有效性感知因素的识别39
3.1 从获证企业的认证动机入手40
3.1.1 认证动机能否充分实现是影响有效性感知的重中之重40
3.1.2 代表性获证组织问卷调查项分析41
3.1.3 基于KANO模型的认证动机分类50
3.2 认证有效性感知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51
3.2.1 从产品质量—过程管理角度看认证的价值52
3.2.2 从内部治理—外部市场角度看认证的价值55
3.2.3 从成本投入—效益产出角度看认证的价值57
3.2.4 从微观作用—宏观效果角度看认证的价值58
3.2.5 从利益相关方角度看认证的价值59
3.3 认证有效性感知因素的再梳理61
3.3.1 一个系统的感知因素识别框架61
3.3.2 有效性感知因素的构成62
3.4 本章小结64
第4章 认证有效性传导机理:从基本功能到有效感知66
4.1 认证的基本功能与适用边界66
4.1.1 基本功能:传递信任,服务发展66
4.1.2 行业属性:质量信用评价与中介担保69
4.1.3 适用边界:认证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70
4.2 认证的作用机理71
4.2.1 体系认证的作用机理71
4.2.2 产品认证的作用机理76
4.3 典型案例剖析78
4.3.1 优化过程管理79
4.3.2 提升组织治理84
4.3.3 增强竞争能力90
4.3.4 促进降本增效95
4.4 本章小结101
第5章 认证有效性感知指数:化主观体验为客观评价103
5.1 指数及其编制方法103
5.1.1 指数及其主要作用103
5.1.2 指数化评价105
5.1.3 指数编制的原理与方法105
5.2 认证有效性感知指数模型111
5.2.1 有效性感知指数编制步骤111
5.2.2 单个获证企业认证有效性评价112
5.2.3 获证企业总体认证有效性评价112
5.3 指标权重的分配113
5.3.1 量化优序法113
5.3.2 权重系数的确定114
5.4 实证分析116
5.4.1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117
5.4.2 有效性感知的总体状况分析119
5.4.3 不同属性企业感知分类分析122
5.4.4 认证有效性改进分析126
5.5 本章小结128
第6章 增值性服务:打造高技术服务型智库平台130
6.1 增值认证服务:内涵与要素构成130
6.1.1 认证机构创新增值服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30
6.1.2 增值认证服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131
6.2 增值审核——强化专业感知135
6.2.1 增值审核服务的共性要求135
6.2.2 增值审核服务的策划实施137
6.2.3 “一企一策”明确审核重点138
6.3 管理顾问——深入量化评价140
6.3.1 体系成熟度量化评价现状141
6.3.2 基于大容量案例库的认证成熟度评价142
6.4 “互联网+”——向智库平台转型143
6.4.1 “互联网+”正在全方位挤压认证活动的价值空间144
6.4.2 打造在线业务知识共享社区147
6.4.3 把握技术创新提升客户黏性150
6.5 本章小结152
第7章 一站式服务:整合检验检测认证价值链153
7.1 检测认证整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153
7.1.1 国际检测认证集团的业务整合与并购扩张之路153
7.1.2 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势在必行、志在必得159
7.1.3 实施“大集团”战略,推进检测认证机构整合164
7.2 电科院模式:先做专做强再做全做高165
7.2.1 由专到强:顺应行业趋势,聚焦技术更新166
7.2.2 由强到全:从客户需求出发打通一站式服务产业链166
7.2.3 由全到高:在不断提升检测能力过程中抬高准入壁垒167
7.3 华测检测模式:内生增长与外延扩张并重169
7.3.1 内生增长致力第三方龙头169
7.3.2 外延扩张打造中国版SGS173
7.4 本章小结175
附录:图解《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176
4 质量管理体系176
4.1 总要求177
4.2 文件要求179
5 管理职责185
5.1 管理承诺185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186
5.3 质量方针187
5.4 策划187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188
5.6 管理评审190
6 资源管理191
6.1 资源提供192
6.2 人力资源192
6.3 基础设施193
6.4 工作环境194
7 产品实现195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196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197
7.3 设计和开发200
7.4 采购203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205
7.6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210
8 测量、分析与改进212
8.1 总则212
8.2 监视和测量213
8.3 不合格品控制215
8.4 数据分析216
8.5 改进217
参考文献220
索引221
后记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