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3461035.jpg)
- 张雄鹰主编;许礼发,樊卫平副主编;王洁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7897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93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免疫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1
一、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1
二、微生物的特征1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四、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3
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学5
一、免疫的概念5
二、免疫的功能5
三、免疫学及其发展简史6
第一篇 免疫学10
第一章 抗原10
第一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0
一、抗原本身的因素11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11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12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12
一、抗原特异性12
二、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13
三、抗原结合价15
四、表位-载体效应15
五、交叉反应和共同抗原15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16
一、根据抗原诱生抗体过程中是否需要T细胞的协助分类16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16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17
四、其他分类方法17
第四节 医药学上重要的抗原17
一、异种抗原17
二、异嗜性抗原18
三、同种异型抗原19
四、自身抗原19
五、肿瘤抗原19
第五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20
一、超抗原20
二、免疫佐剂20
三、丝裂原21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22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22
一、骨髓22
二、胸腺23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24
一、淋巴结24
二、脾25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5
四、皮肤相关淋巴组织26
第三章 免疫分子2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27
一、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7
二、免疫球蛋白的类型30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31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32
五、抗体制备33
第二节 补体系统34
一、补体系统概述34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35
三、补体激活的调节37
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38
第三节 细胞因子39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39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生物学功能39
三、细胞因子受体42
四、细胞因子与临床42
第四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44
一、MHC的基因组成及特点44
二、MHC分子的结构与功能46
三、HLA在医学上的意义48
第五节 CD分子和黏附分子49
一、CD分子49
二、黏附分子50
三、CD分子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51
第四章 免疫细胞54
第一节 淋巴细胞54
一、T淋巴细胞54
二、B淋巴细胞58
三、自然杀伤细胞60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62
一、树突细胞62
二、单核/巨噬细胞63
三、B淋巴细胞64
第三节 其他免疫细胞64
一、中性粒细胞65
二、嗜酸性粒细胞65
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65
四、红细胞65
五、血小板65
第五章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67
第一节 免疫应答概述67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67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70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71
一、抗原的处理和提呈71
二、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72
三、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77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77
一、B细胞对TD-Ag的应答77
二、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79
三、B细胞对TI-Ag抗原的应答80
四、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81
第四节 免疫耐受81
一、免疫耐受的类型81
二、免疫耐受的建立和诱导82
三、免疫耐受的打破84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84
第五节 免疫调节84
一、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84
二、免疫调节的分类88
三、免疫调节与临床应用88
第六章 超敏反应90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90
一、参与成分90
二、影响因素92
三、发生机制92
四、临床常见疾病94
五、防治原则95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96
一、发生机制96
二、临床常见疾病97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98
一、发生机制98
二、临床常见疾病100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101
一、发生机制101
二、临床常见疾病102
第五节 各型超敏反应的比较与相互关系103
第七章 免疫学应用105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应用105
一、抗原-抗体反应105
二、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106
三、免疫细胞的分离与检测111
四、细胞因子的检测113
第二节 免疫学预防113
一、免疫预防的类型113
二、疫苗114
第三节 免疫学治疗116
一、分子治疗116
二、细胞治疗117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118
第二篇 微生物学122
第八章 细菌学概论122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22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22
二、细菌的结构123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134
一、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134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135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135
四、细菌的营养类型136
五、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136
六、细菌的繁殖方式136
七、细菌的人工培养137
八、细菌的新陈代谢139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141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141
一、细菌的致病性141
二、机体的抗菌免疫142
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43
第五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144
一、细菌形态学检查法144
二、细菌感染的检查145
第六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47
一、细菌感染的免疫预防147
二、细菌感染的治疗147
第九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149
第一节 球菌149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149
二、链球菌属151
三、奈瑟菌属153
第二节 肠道杆菌155
一、埃希菌属155
二、志贺菌属157
三、沙门菌属158
第三节 螺形菌161
一、霍乱弧菌161
二、副溶血性弧菌162
三、幽门螺杆菌162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163
一、厌氧芽胞梭菌163
二、无芽胞厌氧菌166
第五节 分枝杆菌属166
一、结核分枝杆菌166
二、麻风分枝杆菌168
第六节 放线菌169
一、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169
二、放线菌的生长与繁殖170
三、致病性放线菌171
第七节 动物源性细菌172
一、布鲁菌属172
二、炭疽芽胞杆菌173
三、鼠疫耶尔森菌174
第八节 其他致病菌175
一、克雷伯菌属175
二、变形杆菌属175
三、军团菌属176
四、铜绿假单胞菌176
五、百日咳鲍特菌176
六、流感嗜血杆菌177
第九节 支原体177
一、支原体的一般生物学特性177
二、常见的致病性支原体178
第十节 衣原体178
一、生物学特性178
二、常见的致病性衣原体179
第十一节 立克次体180
一、立克次体属180
二、东方体属181
第十二节 螺旋体182
一、钩端螺旋体182
二、梅毒螺旋体183
三、伯氏疏螺旋体184
四、回归热螺旋体185
第十章 真菌学187
第一节 真菌学概述187
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187
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190
三、真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90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191
一、浅部感染真菌191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192
三、深部感染真菌192
第三节 与药物有关的真菌196
一、酵母菌196
二、霉菌196
三、蕈菌197
第十一章 病毒学199
第一节 病毒学概论199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199
二、病毒的增殖202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204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204
五、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05
六、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08
第二节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211
一、呼吸道病毒211
二、肠道病毒215
三、急性胃肠炎病毒216
四、肝炎病毒216
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22
六、其他病毒225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控制229
第一节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230
一、热力灭菌法230
二、辐射及超声波灭菌法231
三、滤过除菌法231
四、干燥及低温抑菌法231
第二节 控制微生物的化学方法231
一、消毒剂种类、作用机制及用途231
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233
第三节 生物安全233
一、生物安全相关术语234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及其适用的实验室234
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37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237
一、微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237
二、质粒和转座因子238
三、噬菌体240
第二节 基因突变241
一、基因突变的规律241
二、基因突变的类型与机制241
三、DNA损伤的修复242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242
一、转化242
二、接合243
三、转导244
四、溶原性转换245
五、原生质体融合245
六、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246
第四节 菌种选育和保藏246
一、菌种选育246
二、菌种保藏248
第三篇 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254
第十四章 微生物制药254
第一节 概述254
一、微生物制药的概念254
二、微生物制药相关的概念255
三、微生物药物资源的特点255
四、微生物药物的命名255
第二节 抗生素256
一、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256
二、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257
三、抗生素的制备258
四、抗生素的生物合成260
五、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261
六、抗药性261
七、抗生素含量测定263
第三节 维生素265
一、维生素C265
二、维生素B2266
三、维生素B12266
四、辅酶Q266
第四节 氨基酸267
一、赖氨酸267
二、谷氨酸267
三、苏氨酸267
第五节 甾体化合物268
一、微生物转化工艺268
二、微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268
第六节 酶及酶抑制剂270
一、酶制剂270
二、酶抑制剂272
第七节 菌体制剂272
一、药用酵母272
二、活菌制剂273
第八节 其他微生物制剂273
一、核酸类药物273
二、生物碱273
三、微生物多糖273
四、螺旋藻273
第十五章 药物的抗菌试验275
第一节 体外抗菌试验275
一、常用体外抑菌试验276
二、杀菌试验277
三、联合抗菌试验278
四、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279
第二节 体内抗菌试验280
一、体内感染模型280
二、药物的体内药效评价281
第十六章 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282
第一节 微生物与药物变质282
一、药品中微生物的来源282
二、药物变质283
第二节 药品生产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284
一、加强药品生产管理284
二、进行微生物学检验284
三、使用合适的防腐剂284
第三节 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284
一、培养基及其适用性检查284
二、试验菌株285
三、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285
四、无菌检查方法验证285
五、供试品的无菌检查286
第四节 非灭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287
一、供试液的制备288
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试验288
三、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288
四、控制菌检查289
主要参考文献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