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
  • 贺永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9636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686页
  • 文件大小:479MB
  • 文件页数:1711页
  • 主题词:煤化工-技术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1

第一章 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1

第一节 世界能源状况及发展趋势1

一、世界化石能源储量及消费量1

二、世界能源发展趋势1

第二节 中国能源结构及需求预测2

一、煤炭在中国能源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

二、中国化石能源剩余可采储量及储采比2

三、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及需求量预测3

第三节 煤炭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4

一、煤炭利用的现状4

二、煤炭利用存在的问题5

第二章 现代煤化工及洁净煤技术6

第一节 洁净煤技术包括的领域6

一、可持续发展与环境6

二、洁净煤技术的重要性6

三、洁净煤技术包括的领域7

第二节 煤炭焦化技术7

第三节 煤气化技术9

一、煤气化的应用及重要性9

二、煤气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10

三、中国煤气化技术开发应用状况12

第四节 煤炭液化技术14

一、煤炭直接液化技术14

二、煤炭间接液化技术16

三、煤炭液化的综合评价19

四、煤炭液化技术经济比较20

五、煤油共炼技术20

六、煤炭液化实施计划21

第三章 现代煤化工重点产品23

第一节 甲醇制烯烃技术23

一、MTO技术(Methanol to Olefin)23

二、MTP技术(Methanol to propylene)24

三、中国MTP工业化示范项目25

第二节 煤制乙二醇27

一、中国乙二醇需求增长很快27

二、煤基乙二醇技术开发现状27

第三节 煤制天然气29

一、煤制天然气技术概况29

二、甲烷化催化剂29

三、煤制天然气工艺过程30

四、煤制天然气成本30

五、煤制天然气建设项目30

六、科学发展煤制天然气31

第四节 煤基醇醚燃料31

一、醇醚燃料开发应用现状31

二、煤基甲醇汽油32

三、二甲醚燃料33

第四章 现代煤化工发展模式36

第一节 南非Sasol F-T合成模式36

第二节 新西兰Methanex模式36

第三节 德国Lurgi公司GTC-MTP模式37

第四节Shell合成气园(Syngas Park)模式38

第五节 煤炭、化工、冶金多联产模式38

第六节 展望21世纪能源系统39

第七节 榆林煤热解多联产模式39

第八节 煤化工产品链40

参考文献43

第二篇 煤炭及其储存运输、洗选与加工45

第一章 煤的组成和性质45

第一节 成煤作用45

一、成煤原始物质45

二、泥炭的形成46

三、煤化作用46

第二节 煤岩学基础48

一、煤的宏观特征48

二、煤的显微组成50

三、煤的显微煤岩类型55

四、煤中的矿物质57

五、煤中的伴生元素59

第三节 煤的化学组成59

一、煤的工业分析59

二、煤的元素组成和元素分析61

三、煤中的硫62

四、煤中矿物质的特性62

五、煤质分析中的基准及不同基准间的换算66

第四节 煤的主要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68

一、煤的表面性质68

二、煤的固态胶体性质69

三、煤的密度70

四、煤的机械性质71

五、煤的光学性质73

六、煤的电性质与磁性质73

七、煤的热性质74

第五节 煤的化学性质75

一、煤的氧化75

二、煤的加氢76

三、煤的其他化学性质76

第六节 煤的工艺性质77

一、煤的发热量77

二、煤的热解78

三、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83

四、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87

五、褐煤的苯萃取物产率(EB)87

第七节 煤的分子结构87

一、煤的基本结构单元87

二、煤基本结构单元的边缘基团88

三、煤的结构参数90

第八节 煤的分析、鉴定方法和标准90

一、煤质分析的步骤91

二、分析鉴定方法和标准91

第九节 煤炭分类92

一、中国煤炭分类的完整体系93

二、国际煤炭分类96

三、中国煤炭产品品种100

第十节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和煤质概况102

一、煤炭资源分布概况102

二、煤质概况104

三、中国各大矿务局原煤产量及商品煤质量107

四、中国一些煤矿煤性质108

第十一节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和煤质概况111

一、世界煤炭资源分布概况111

二、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煤炭煤质概况111

第十二节 动力煤的合理配合116

一、动力煤配煤意义116

二、配煤主要指标间的可加性116

三、配煤方案的优化117

四、配煤工艺及设备118

参考文献118

第二章 煤的洗选119

第一节 概述119

一、煤洗选的重要性119

二、中国煤炭洗选概况119

三、选煤厂的构成与分类120

第二节 煤的可选性120

一、煤的粒度组成和密度组成120

二、可选性曲线121

三、煤的可选性评定方法与标准122

第三节 选煤方法122

一、重介质选煤122

二、跳汰选煤126

三、浮游选煤128

四、其他选煤方法131

第四节 选后产品的脱水和煤泥水处理132

一、选后产品的脱水132

二、煤泥水处理133

第五节 煤的燃前脱硫134

一、燃前脱硫是煤炭脱硫的主要环节134

二、煤炭的洗选脱硫134

三、磁选、电选脱硫136

四、化学脱硫和微生物脱硫136

第六节 技术经济评价137

一、几种选煤方法比较137

二、消耗指标138

参考文献138

第三章 煤焦的储存、运输及制备139

第一节 概述139

一、煤焦的储运、制备系统的组成及内容139

二、煤焦储运、制备系统工艺流程及布置139

三、煤焦储运、制备系统工艺计算140

第二节 煤焦的卸载及受料141

一、煤焦卸载-受料系统及组成141

二、运输方式及卸载设备142

三、受料设施及装置147

第三节 煤焦的储存148

一、储存方式及选择148

二、露天堆场储存150

三、仓库储存150

四、储仓储存152

五、储存与均化153

第四节 煤焦的加工制备154

一、煤焦的破碎与筛分154

二、煤的磨粉加工159

三、煤的干燥处理161

第五节 煤焦的运输161

一、煤焦的运输方式及配置161

二、运输设备及选择161

三、固定式带式输送机161

四、波状挡边带式输送机165

五、吊挂管状带式输送机168

六、气垫带式输送机172

七、埋刮板输送机176

八、螺旋输送机179

九、斗式提升机180

十、气力输送181

第六节 辅助设备及设施185

一、给料设备185

二、闸(阀)门186

三、电磁分离器及金属探测器187

四、破拱装置188

五、煤的解冻、松动及注水189

参考文献190

第四章 型煤的制造191

第一节 型煤技术发展现状191

一、发展型煤的目的意义191

二、型煤技术发展现状191

第二节 型煤分类及其质量193

一、型煤的定义193

二、型煤的分类193

三、型煤质量指标及其测试方法193

四、影响型煤质量的因素194

第三节 粉煤成型机理197

一、煤的表面特性197

二、粉煤成型机理197

第四节 型煤黏结剂和添加剂198

一、有机黏结剂198

二、无机黏结剂199

三、复合黏结剂200

第五节 型煤生产工艺及主要设备200

一、型煤生产工艺200

二、型煤生产主要设备200

第六节 工业型煤205

一、工业型煤发展过程205

二、对型煤质量的要求206

三、几种工业型煤工艺技术206

第七节 民用型煤211

一、民用型煤发展过程211

二、民用型煤的节能环保效益211

三、对民用型煤的质量要求212

四、民用型煤生产工艺技术212

第八节 型煤技术的发展与展望213

第九节 技术经济评价214

一、投资214

二、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214

参考文献214

第五章 水煤浆制备216

第一节 概况216

一、水煤浆的物性与用途216

二、中国水煤浆制备技术的开发216

三、水煤浆制备技术概要217

第二节 制浆用煤的选择217

一、用户对煤质的要求217

二、煤炭成浆性218

第三节 水煤浆的粒度分布219

一、堆积效率与粒度分布间的关系219

二、水煤浆粒度分布的测试方法223

第四节 水煤浆添加剂225

一、分散剂225

二、稳定剂230

三、其他辅助添加剂230

第五节 水煤浆制浆工艺231

一、制浆工艺主要环节与功能231

二、干法制浆工艺231

三、干、湿法联合制浆工艺232

四、高浓度磨矿制浆工艺232

五、中浓度磨矿制浆工艺232

六、高、中浓度磨矿级配制浆工艺之一233

七、高、中浓度磨矿级配制浆工艺之二233

八、高、中浓度磨矿级配制浆工艺之三234

九、结合选煤的制浆工艺234

第六节 主要设备234

一、破碎设备234

二、磨机选型235

三、球(棒)磨机运行参数的选择计算239

四、球(棒)磨机功率与制浆能力计算240

五、搅拌设备243

六、泵送设备246

七、滤浆设备246

参考文献248

第三篇 煤的燃烧249

第一章 煤的燃烧原理249

第一节 煤燃烧的化学平衡249

一、CO/CO2的平衡249

二、SO2 /SO3的平衡250

三、NO/NO2的平衡251

第二节 燃烧动力学251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方程251

二、煤燃烧学说254

三、碳的燃烧速度与燃尽259

四、着火267

五、火焰传播速度与燃尽274

第三节 煤炭燃烧过程的计算280

一、分析法280

二、简便计算法288

第二章 煤燃烧数学物理模型290

第一节 煤层燃烧数学物理模型290

一、Thring模型290

二、热解燃烧扩散综合模型291

第二节 煤沸腾燃烧数理模型294

一、大型飞灰循环流化床燃烧模型294

二、燃煤循环流化燃烧综合模型297

三、最优循环倍率模型298

第三节 粉煤燃烧数理模型299

一、一维系统模型299

二、多维系统模型301

第三章 煤炭燃烧设备308

第一节 燃烧设备308

一、火床燃烧设备308

二、流化床锅炉316

三、煤粉炉329

四、水煤浆燃烧技术335

第二节 结渣、积灰、外部腐蚀与磨损338

一、受热面的结渣与积灰338

二、受热面的外部腐蚀339

三、对流受热面的磨损340

第四章 煤燃烧的环保控制342

第一节 气体排放物的污染342

一、NOx的生成机理342

二、SOx污染344

第二节 颗粒排放物的污染和控制345

一、气相析出型烟尘345

二、粉尘345

第三节 煤燃烧后的其他污染物346

一、灰渣346

二、多环有机物质(POM)346

参考文献347

第四篇 煤炭的气化349

第一章 煤炭气化的物理化学基础及气化技术分类349

第一节 煤炭气化过程中煤的热解及气化反应349

一、煤炭气化过程中煤的热解349

二、气化过程中的气化反应353

第二节 气化反应的化学平衡与热效应355

一、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平衡常数355

二、碳与氧间的化学平衡与热效应360

三、碳与蒸汽间的化学平衡与热效应361

四、甲烷生成反应的化学平衡与热效应362

第三节 气化反应动力学363

一、煤炭气化反应的历程363

二、碳的氧化反应364

三、水蒸气与碳的反应366

四、氢气与碳的反应367

五、气化生产过程的强化措施368

第四节 煤炭气化技术分类369

一、世界各国主要分类方法369

二、气化技术按生产装置化学工程特征分类法371

三、气化技术的其他分类法371

四、煤气的热值及计算方法372

参考文献373

第二章 常压固定床气化374

第一节 概述374

一、煤气化产物的种类和用途374

二、煤气发生炉内的燃料分布情况374

三、固定床气化对煤质量的要求375

第二节 发生炉煤气375

第三节 两段炉制气379

一、连续鼓风两段炉气化379

二、循环鼓风两段炉气化380

第四节 间歇法气化工艺381

一、水煤气及实际气化的工作循环381

二、半水煤气生产382

三、几种常用流程383

四、主要设备383

五、型煤制气386

第五节 气化过程节能综述386

一、气化炉的主要节能措施386

二、吹风气余热回收387

第六节 富氧连续氧化390

一、工艺技术特点390

二、原料要求391

三、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392

四、富氧连续气化炉操作特性分析394

五、原材料消耗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95

六、环境评价396

参考文献396

第三章 碎煤固定层加压气化生产过程397

第一节 概述397

一、碎煤加压气化特点397

二、碎煤加压气化发展史397

第二节 加压气化原理与气化过程计算398

一、加压气化原理398

二、加压气化的实际过程399

三、煤种及煤的性质对加压气化的影响400

四、鲁奇加压气化炉数学模型及气化过程计算405

五、气化过程的物料衡算408

六、气化过程的热量衡算409

第三节 加压气化操作条件及主要气化指标412

一、操作条件分析412

二、主要气化指标415

第四节 鲁奇加压气化炉炉型构造及工艺流程416

一、几种炉型介绍416

二、加压气化炉及附属设备构造421

三、碎煤加压气化炉在中国的应用及工艺流程424

第五节 碎煤加压气化炉的操作控制429

一、加压气化炉自动控制及安全联锁的装置429

二、加压气化炉的开、停车操作432

三、加压气化炉的正常操作调整与故障处理437

第六节 碎煤加压气化工艺污水处理439

一、煤气水中焦油、轻油的回收440

二、酚和氨的回收440

三、废水生化处理443

四、生化处理工程实例444

参考文献446

第四章 流化床煤气化447

第一节 概述447

第二节 工艺过程特性448

一、过程特点448

二、反应特性448

三、流体力学条件449

四、床内传热452

五、对原料的要求453

第三节 常压温克勒(Winkler)煤气化技术453

一、温克勒煤气化炉453

二、工艺流程简述453

三、气化褐煤生产水煤气、半水煤气的技术指标454

四、主要设备455

第四节 高温温克勒(HTW)煤气化技术455

一、HTW煤气化技术特点455

二、HTW煤气化中试装置及工业示范装置455

三、HTW煤气化工艺流程简述456

四、两种温克勒气化炉技术数据对比457

五、HTW气化炉物料及能量平衡计算457

第五节 灰熔聚流化床煤气化技术458

一、概述458

二、灰熔聚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特点458

三、美国U-gas煤气化技术458

四、中国ICC灰熔聚流化床煤气化技术461

五、KRW灰团聚流化床煤气化技术464

六、灰黏聚流化床多元气化剂煤气化技术466

七、CAGG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467

第六节 循环流化床(CFB)煤气化技术472

一、CFB工艺特点472

二、德国鲁奇(Lurgi) CFB煤气化技术473

第七节 其他型式流化床煤气化技术475

一、间歇式常压流化床水煤气炉475

二、恩德炉粉煤气化技术476

三、载热体常压循环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478

四、国内外流化床气化装置一览表479

参考文献479

第五章 干法气流床煤的气化481

第一节 概述481

一、气流床气化的特点及分类481

二、干法气流床气化技术发展概况及前景482

第二节 气流床气化原理及工艺过程模型484

一、气化机理484

二、粉煤气化模型简介485

三、粉煤气化模型485

第三节 常压气流床粉煤气化(KT炉)492

一、概述492

二、原料要求494

三、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494

四、工艺过程计算496

五、操作特性分析501

六、工艺技术特性及消耗定额504

第四节 加压气流床粉煤气化(Shell炉)505

一、概述505

二、Shel I煤气化原理507

三、原料要求507

四、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509

五、工艺过程计算510

六、工艺及操作特性分析515

七、工艺技术特性及消耗定额518

八、环境评价518

第五节Prenflo煤气化工艺520

第六节 科林公司粉煤气化技术(CCG)524

第七节 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炉529

一、开发历程529

二、技术特点530

三、模拟研究533

四、高温高压高升温速率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535

五、工艺和试验装置537

六、工业应用实例540

第八节 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540

一、概述540

二、主要工艺流程541

三、关键设备:气化炉及烧嘴541

四、控制技术543

五、安全、环保543

六、示范装置建设及开车情况543

七、市场推广情况545

参考文献545

第六章 湿法气流床加压气化546

第一节 国内外水煤浆气化技术开发概况547

一、美国德士古发展公司水煤浆气化技术开发历程547

二、联邦德国RCH/RAG工业试验装置547

三、美国田纳西伊斯曼化学公司气化装置548

四、美国冷水电站工厂气化装置549

五、日本宇部合成氨厂气化装置550

六、原联邦德国SAR气化装置551

七、美国道化学气化装置551

八、美国Tampa联合循环发电水煤浆气化装置552

九、中国水煤浆气化技术发展状况553

十、国内外水煤浆气化装置概况一览表556

第二节 水煤浆气化技术煤种的评价558

一、煤种的实验室评价及原料煤种的选择558

二、煤种试烧562

三、工艺设计软件包的编制562

四、气化性能指标563

第三节 水煤浆气化装置工艺流程类型及主要设备介绍563

一、气化流程类型563

二、主要设备介绍565

三、气化炉炉膛温度及表面温度测量567

四、主要设备国产化可行性568

第四节 煤气化过程的物料热量衡算569

一、气化反应过程描述569

二、炉膛气化过程的计算方法571

三、典型气化装置工艺数据574

第五节 灰水处理及环境保护576

一、灰水处理工艺576

二、废渣、废水及废气578

第六节 气化炉的耐火材料578

一、气化炉用耐火材料的要求579

二、水煤浆气化炉耐火衬里结构及材料579

三、国内耐火材料的发展及应用582

四、耐火材料的施工砌筑及养护584

第七节 水煤浆气化装置的经济评价584

一、德士古炉型的选择584

二、采用不同原料建合成氨装置的经济比较585

参考文献586

第七章 多喷嘴对置式气流床水煤浆气化技术587

第一节 技术简介及试验装置587

一、工艺技术原理587

二、气化机理模型587

三、中试结果588

四、工业示范装置588

第二节 技术推广应用情况590

一、推广应用情况590

二、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应用企业分布590

三、经济效益估算590

第三节 四喷嘴与单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比较591

第八章 地下煤气化593

第一节 概述593

一、煤炭地下气化的定义和本质593

二、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经济和社会意义593

三、煤炭地下气化的研究与发展概况594

第二节 煤炭地下气化的原理及方法596

一、煤炭地下气化化学反应原理596

二、煤炭地下气化的物理过程598

三、煤炭地下气化工艺和方法599

第三节 煤炭地下气化站设计与计算601

一、气化炉结构设计602

二、地面系统设计605

三、气化指标计算608

第四节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管理与控制609

一、气化炉冷态试验610

二、气化炉点火610

三、空气连续气化工艺611

四、两阶段气化工艺611

五、富氧水蒸气气化工艺612

六、辅助气化工艺612

七、燃空区充填613

第五节 煤炭地下气化工程实例613

一、徐州马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工程614

二、徐州新河二号井煤炭地下气化工程614

三、唐山刘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工程616

四、山东孙村煤矿地下气化工程617

五、其他工程618

第六节 技术经济评价618

参考文献619

第九章 多元料浆新型气化技术621

一、多元料浆气化技术的开发沿革621

二、气化技术原理622

三、多元料浆气化工艺过程简述623

四、多元料浆气化关键技术623

五、多元料浆气化技术特点624

六、多元料浆气化工艺装置消耗625

七、多元料浆气化装置产能与配置625

八、主要设备628

第十章 煤制代用天然气(SNG)635

第一节 概述635

一、煤制代用天然气(SNG)的意义635

二、国内外煤制代用天然气发展概况635

第二节 煤制代用天然气(SNG)技术639

一、概述639

二、甲烷化工艺640

三、丹麦托普索TREMP?技术648

四、美国巨点能源公司蓝气(BI uegaS?)技术650

第三节 催化剂651

一、甲烷合成催化剂概况651

二、耐热性合成甲烷催化剂654

三、耐硫性甲烷化催化剂655

第四节 煤制代用天然气(SNG)的可行性及竞争优势656

一、概述656

二、煤制代用天然气(SNG)的优势657

三、煤制代用天然气(SNG)经济性分析658

参考文献660

第十一章 其他煤气化方法661

第一节 熔融床气化661

一、工艺技术特点及分类661

二、熔渣床气化法661

三、熔盐床气化法666

四、熔铁床气化法668

五、中国开发的熔渣床气化法669

第二节 变压固定床气化671

一、气化工艺技术特点671

二、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671

三、操作条件和主要工艺技术指标673

第三节 两段式气化炉673

一、B i-gas气化炉673

二、C-E气化炉675

三、Foster-Wheeler气化炉675

四、Peatgas(泥煤)气化炉675

五、Rockwell气化炉677

第四节 热核气化677

参考文献679

第十二章 空气分离680

第一节 空气组成及物化性质680

一、空气组成及物化性质680

二、氧-氮二元系气液平衡680

第二节 空气分离的方法681

一、概述681

二、气体分离方法681

三、分馏塔工作原理682

第三节 深冷分离工艺技术及主要设备683

一、深冷分离工艺技术683

二、深冷分离主要设备689

第四节 变压吸附工艺技术及主要设备705

一、概述705

二、变压吸附基本原理705

三、变压吸附制氮装置706

四、变压吸附制氧708

五、变压吸附主要设备709

第五节 消耗指标711

一、概述711

二、空分设备降低能耗的一些途径711

参考文献714

第五篇 煤炭的焦化715

第一章 煤炭的热解技术715

第一节 概述715

一、热解技术的发展715

二、热解工艺分类716

第二节 煤的热解动力学717

一、煤热解的物理化学过程717

二、煤的热解动力学717

第三节 热解方法718

一、干馏方法718

二、加氢热解法723

第四节 热解产物及其利用725

一、热解产物725

二、热解产物的利用731

参考文献733

第二章 煤的焦化技术734

第一节 炼焦理论734

一、煤炼焦过程中发生的变化734

二、塑性成焦机理734

第二节 炼焦用煤的工艺性质评价方法735

一、煤的黏结性与结焦性735

二、炼焦用煤的黏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评价指标737

第三节 配煤炼焦技术737

一、配煤炼焦工艺概述737

二、配煤方法和焦炭质量预测739

第四节 炼焦新技术740

一、煤预热炼焦技术741

二、捣固炼焦技术742

三、配型煤炼焦技术744

四、配添加剂炼焦技术744

五、干法熄焦技术745

第五节 型焦技术747

一、型焦技术的发展747

二、典型型焦工艺748

三、型焦质量指标及其应用751

第六节 焦炉754

一、焦炉发展概况754

二、焦炉基本结构754

三、典型焦炉简介754

四、焦炉辅助设备、机械及其操作754

第七节 焦炭的种类及性质756

一、焦炭的种类756

二、焦炭的组成758

三、焦炭的主要性质759

第八节 炼焦技术的发展与展望761

一、现代化焦炉的发展761

二、炼焦新技术的发展764

第九节 各种炼焦技术经济评价766

一、常规顶装炼焦工艺年产20 × 104t/a干全焦项目766

二、捣固炼焦工艺年产35 × 104 t/a干全焦项目766

三、年产5万吨型焦项目766

参考文献767

第三章 煤焦油及深加工768

第一节 煤焦油的生成和性质768

第二节 煤焦油主要加工产品的性质及用途769

一、煤焦油馏分769

二、酚类产品770

三、吡啶及喹啉类产品772

四、古马隆-茚树脂775

五、萘系产品775

六、洗油加工产品777

七、蒽油加工产品778

八、溶剂油779

九、沥青及其加工产品779

第三节 煤焦油加工前的准备780

一、煤焦油的运输、储存和质量均匀化780

二、煤焦油脱渣781

三、煤焦油脱水781

四、煤焦油脱盐781

第四节 煤焦油蒸馏782

一、煤焦油两塔式连续蒸馏783

二、煤焦油一塔式连续蒸馏785

三、煤焦油常压-减压连续蒸馏786

四、煤焦油减压连续蒸馏787

五、煤焦油主要蒸馏设备788

第五节 粗酚的提取和精制790

第六节 粗吡啶的精制796

一、粗轻吡啶的精制796

二、粗重吡啶的精制797

第七节 古马隆-茚树脂的制取798

一、硫酸法古马隆-茚树脂生产工艺流程799

二、以三氟化硼为催化剂的古马隆-茚树脂连续生产工艺800

第八节 工业萘和精萘的制取801

一、工业萘的制取802

二、精萘的制取803

第九节 洗油的加工精制805

第十节 粗蒽的制取及加工807

一、粗蒽的制取807

二、精蒽的制取807

第十一节 沥青加工808

一、改质沥青的制取808

二、沥青焦制造810

第十二节 低温焦油加氢811

一、引言811

二、低温煤焦油加氢技术原理及特点812

三、主要设备原理图及说明822

四、拟建规模825

五、原材料、动力消耗定额825

六、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826

参考文献827

第四章 焦炉煤气及其利用828

第一节 概述828

一、焦炉煤气(干馏煤气)中杂质及有害物828

二、焦炉煤气净化处理和副产品回收的主要工艺过程829

第二节 焦炉煤气(荒)冷凝冷却、加压及电捕焦油829

一、焦炉煤气(荒)冷凝冷却829

二、煤气加压830

三、低温水的制备830

四、主要原材料动力消耗830

五、电捕焦油830

六、焦炉煤气脱硫830

第三节 焦炉煤气中氨的回收831

一、概述831

二、水洗氨生产浓氨水或无水液氨工艺831

三、用硫酸回收粗煤气中氨生产硫铵和粗轻吡啶833

四、磷铵水溶液法(弗萨姆法)回收焦炉煤气中氨834

第四节 焦炉煤气终冷和洗萘835

第五节 粗苯回收837

一、洗苯837

二、脱苯837

三、萘的回收840

第六节 酚回收841

一、概述841

二、二异丙基醚(Dipe)溶剂萃取脱酚843

三、醋酸丁酯脱酚846

第七节 焦炉煤气利用848

一、焦炉煤气性质及用途848

二、焦炉煤气纯氧部分氧化催化转化甲烷消耗848

参考文献849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煤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850

第一节 概述850

第二节 浙江大学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及其特点851

第三节1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中试装置及试验研究853

一、1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热态试验装置853

二、热态运行及试验结果854

第四节12MW烟煤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示范装置856

一、设计燃料及设计参数856

二、12MW循环流化床煤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示范装置系统说明857

三、主要系统和设备860

四、12MW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示范装置的运行特性861

第五节 投资及效益分析864

一、主要运行指标865

二、总投资计算865

三、经济性分析865

第六节 三废治理方法866

参考文献867

第六篇 煤气的净化869

第一章 煤气的除尘869

第一节 概述869

一、煤气除尘设备的分类869

二、除尘器的主要性能指标869

第二节 旋风除尘器870

一、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870

二、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与设计872

第三节 电除尘器878

一、电除尘器工作原理878

二、除尘器结构设计881

三、电除尘器的电气设计要求885

四、应用实例及系列产品规格886

第四节 袋式除尘器889

一、袋式除尘器的分类及性能889

二、袋式除尘器的滤料890

三、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式891

四、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形式和应用895

五、袋式过滤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899

第五节 湿法洗涤除尘器900

一、除尘机理及分类900

二、喷雾接触型洗涤器901

三、文氏管洗涤器902

四、鼓泡接触型洗涤器903

五、捕沫器904

参考文献906

第二章 湿法脱硫907

第一节 概述907

第二节 蒽醌二磺酸钠法(改良ADA法)908

一、基本原理908

二、工艺流程909

三、操作条件讨论911

四、工艺设计及生产控制条件912

五、工艺特征及工厂操作数据912

第三节 氨水液相催化法913

一、氨水对苯二酚催化法913

二、MSQ法916

第四节 栲胶法917

一、栲胶的化学性质917

二、反应机理918

三、操作条件讨论918

四、工艺设计及生产控制条件919

五、工厂操作数据919

六、栲胶法脱硫的优点919

第五节 络合铁法919

一、FD法919

二、Lo-CAT法921

三、工艺特征922

第六节 萘醌法(Takahax法)922

一、基本原理922

二、工艺流程923

三、操作条件讨论924

四、工厂操作数据926

第七节 湿式氧化法的主要设备及工艺计算927

一、脱硫设备927

二、脱硫工艺过程衡算929

第八节 烷基醇胺法931

一、烷基醇胺类的性质931

二、一乙醇胺法(MEA法)932

三、二异丙醇胺法(ADIP法)934

四、甲基二乙醇胺法(MDEA法)935

第九节 物理-化学吸收法935

一、环丁砜法(Sulfinol法)935

二、常温甲醇法(Amisol法)937

第十节 硫的回收938

一、克劳斯(Claus)法939

二、湿式接硫法941

参考文献943

第三章 干法脱硫944

第一节 有机硫加氢转化催化脱硫944

一、基本原理944

二、加氢转化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及使用条件947

三、工艺流程及生产控制条件949

四、使用实例951

第二节 羰基硫水解催化脱硫952

一、基本原理952

二、催化剂的性能953

三、工艺流程及生产控制条件954

四、使用实例954

第三节 氧化锌脱硫954

一、基本原理954

二、脱硫剂的物化性质及使用条件955

三、工艺流程及生产控制条件957

四、使用实例960

第四节 氧化铁法961

一、基本原理961

二、氧化铁脱硫剂963

三、工艺设计及生产控制条件964

四、工艺流程965

五、使用实例966

第五节 活性炭脱硫法967

一、基本原理967

二、活性炭的物化性质967

三、工艺设计及生产控制条件968

四、再生969

五、工艺流程969

六、使用实例970

第六节 其他脱硫剂简介971

一、分子筛脱硫剂971

二、铁锰脱硫剂972

三、高温煤气脱硫剂973

第七节 干法脱硫的主要设备、设计要点976

一、主要设备976

二、脱硫槽设计要点977

第八节 脱硫方法的选择979

一、湿法选择979

二、干法选择980

参考文献981

第四章CO2脱除982

第一节 概述982

一、引言982

二、CO2脱除方法982

第二节 低温甲醇洗982

一、基本原理983

二、工艺流程985

三、工厂操作数据986

四、工艺技术特点986

第三节 聚乙二醇二甲醚法987

一、基本原理988

二、聚乙二醇二甲醚溶剂的性质988

三、工艺流程989

四、工艺条件991

五、工厂操作数据993

第四节 碳酸丙烯酯法994

一、基本原理994

二、物性数据994

三、工艺流程995

四、操作条件995

五、工厂操作数据996

第五节 物理吸收过程的工艺计算996

一、吸收过程996

二、解吸过程1000

第六节 改良热钾碱法1001

一、基本原理1002

二、工艺流程1003

三、工艺操作条件选择1004

四、装置的腐蚀及缓蚀1005

五、吸收溶液的起泡及消泡1005

六、主要设备1005

七、吸收塔、再生塔设备工艺计算1006

第七节 甲基二乙醇胺法1007

一、基本原理1007

二、工艺流程1007

三、主要操作条件1008

四、工厂操作数据1009

第八节 氨水吸收法(碳化法)1009

一、碳化的基本原理1009

二、工艺流程1010

三、主要设备1010

四、碳化塔设计1010

第九节 其他脱碳方法简介1011

一、一乙醇胺法(MEA法)1011

二、环丁砜法1012

三、变压吸附法1013

第十节 脱碳方法比较和选择1014

一、脱除CO2方法的比较1014

二、脱除CO2方法的选择1018

三、中国应用于生产的各种脱CO2工艺1019

第五章 煤气中砷的脱除1020

第一节 煤气化时煤中砷含量的转移1020

一、砷在矿物中的形态1020

二、煤炭中砷在煤气化过程中的转移1020

第二节 煤气中砷化物的危害1022

第三节 煤气中砷的脱除1022

一、原料煤的洗选脱砷1022

二、煤气的湿法脱砷1023

三、脱砷催化剂脱砷1023

参考文献1024

第七篇 煤的直接液化1025

第一章 煤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1025

第一节 煤的分子结构与适宜直接液化的煤种1025

一、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1025

二、适宜直接液化的煤种1027

三、煤种液化特性评价试验1028

第二节 煤的直接液化反应机理和反应模型1030

一、反应机理1030

二、反应模型1031

第三节 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的作用和特点1031

第四节 煤直接液化催化剂1032

一、廉价可弃性催化剂(赤泥、天然硫铁矿、冶金飞灰、高铁煤矸石等)1033

二、高价可再生催化剂(Mo,Ni-MO等)1033

三、助催化剂1034

四、超细高分散铁系催化剂1034

第五节 煤的溶剂抽提1034

参考文献1035

第二章 煤炭直接液化工艺1036

第一节 基本工艺过程1036

第二节 煤直接液化单段工艺1037

一、溶剂精炼煤法(SRC-I和SRC-Ⅱ工艺)1037

二、埃克森供氢溶剂法(EDS工艺)1040

三、氢煤法(H-Coal工艺)1042

四、IGOR+工艺1043

五、NEDOL工艺1045

六、熔融氯化锌催化液化工艺1048

七、苏联低压液化工艺1050

第三节 煤直接液化两段工艺1051

一、催化两段液化工艺(CTSL工艺)1051

二、HT I工艺1052

三、Kerr-McGee工艺1054

四、褐煤液化工艺(BCL)1055

五、Pyrosol工艺1058

六、液体溶剂萃取工艺(LSE)1059

第四节 煤油共处理1060

一、日本通产省的Mark I和Mark Ⅱ共处理工艺1061

二、Cherry-P工艺1061

三、溶剂分离工艺1061

四、Mobil共处理工艺1061

五、Pyrosol共处理工艺1061

六、Chevron共处理工艺1062

七、Lummus Crest共处理工艺1062

八、Alberta Research Council共处理工艺1062

九、CANMET共处理工艺1062

十、Rheinbraun共处理工艺1062

十一、TUC共处理工艺1063

十二、UOP煤浆-催化共处理工艺1063

十三、HRI共处理工艺1063

参考文献1063

第三章 液化油提质加工1065

第一节 煤液化粗油的性质1065

第二节 液化粗油提质加工研究1067

一、煤液化石脑油馏分的加工1067

二、煤液化中油的加工1067

三、煤液化重油的加工1069

第三节 液化粗油提质加工工艺1071

一、日本的液化粗油提质加工工艺1071

二、中国的液化粗油提质加工工艺1074

第四节 煤液化残渣的利用1075

参考文献1076

第四章 煤直接液化主要设备1077

第一节 高压煤浆泵1077

第二节 煤浆预热器1077

第三节 反应器1078

一、反应器概述1078

二、反应器的模拟和放大1079

三、反应器的工程放大1079

第四节 减压阀1080

参考文献1081

第五章 中国煤直接液化的研究与开发1082

第一节 适合于加氢液化煤种的筛选与评价1082

第二节 催化剂的筛选与开发1084

第三节 煤液化油的提质加工1086

一、煤液化油的加氢精制1086

二、精制液化油的重整与催化裂化1088

第四节 煤油共炼1088

第五节 煤直接液化示范厂可行性研究1090

第六章 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1091

第一节 技术原理及特点1091

一、采用人工合成高效液化催化剂1091

二、溶剂全部采用预加氢的供氢性溶剂1091

三、反应器采用内循环悬浮床1092

四、固液分离采用减压蒸馏1092

五、溶剂加氢采用强制循环悬浮床反应器1092

六、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的先进性1093

第二节 工艺流程及说明1093

第三节 主要设备原理图及说明1095

一、强制循环悬浮床反应器1095

二、煤制氢设备1096

三、空分装置1096

第四节 开发过程1097

第五节 工业示范项目建设规模及原材料、动力消耗1098

第六节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1099

第七节 三废处理方法1099

第八篇 煤炭间接液化1101

第一章 概述1101

第一节 发展历史沿革1101

一、F-T合成1101

二、F-T合成的历史沿革1101

第二节 经典F-T合成的特点1103

一、F-T合成产品的分布与组成1103

二、F-T合成反应的热力学特征1103

第三节 煤间接液化研究进展1103

一、新型钻催化剂开发研究1103

二、F-T合成新工艺开发1104

三、国内F-T合成研究现状1104

第四节 煤间接液化的发展前景1105

一、世界能源结构与特点1105

二、车用燃料的发展趋势与供需情况1106

第二章CO加H2合成液体燃料1107

第一节 煤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1107

一、化学反应过程1107

二、化学反应热力学1108

三、F-T合成反应机理1111

四、F-T合成产物分布特征1116

第二节F-T合成催化剂1126

一、F-T合成催化剂概述1126

二、F-T合成催化剂1129

第三节F-T合成反应器1133

一、F-T合成反应器概述1133

二、F-T合成反应器1133

第四节 煤间接液化F-T合成工艺技术与参数1138

一、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工艺1138

二、煤间接液化合成工艺参数1144

第五节 煤基合成油工艺软件的开发1147

第六节 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经济评价1147

一、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147

二、煤化间接法与直接法技术经济比较1148

参考文献1148

第三章CO加H2合成低碳醇1149

第一节 概述1149

一、引言——由合成气出发合成低碳醇的重要意义1149

二、历史和现状1150

第二节 由合成气出发合成低碳醇的基本原理和特点1152

一、由合成气出发合成低碳醇的基本原理1152

二、合成低碳醇过程的热力学分析1153

三、CO加H2合成低碳醇的动力学分析1154

四、CO加H2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机理1157

第三节CO加H2合成低碳醇的催化体系1163

一、催化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具有代表性的催化体系1163

二、改性的合成甲醇催化体系1164

三、Mo基催化剂与低碳醇合成1166

四、F-T组元在低碳醇合成方面的应用1171

五、Rh基催化剂与低碳醇的合成1175

六、Zr系催化体系1176

七、稀土氧化物在合成醇反应中的应用1180

八、 F-T组元改性的Cu/Mn/ZrO2催化体系1181

第四节CO加H2合成低碳醇展望1182

参考文献1084

第四章 中国煤基合成油工业技术开发进展1189

第一节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基合成油技术1189

一、合成油工艺技术1190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193

三、公用工程1194

四、环境保护1197

五、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1198

第二节 上海兖矿能源科技公司煤间接液化技术1200

一、技术开发过程1200

二、费托合成原理及技术特点1202

三、中试及工业试验结果1203

四、应用前景1208

第三节 陕西金巢投资公司煤制油技术1213

一、试验室和工业装置试验工作1213

二、金巢合成气制高纯蜡及清洁燃料油技术特点1214

三、实验室研究工作1214

四、工业试验1217

五、三废处理1234

六、工业示范装置考核测试1235

七、工业示范装置试验结论1236

八、总结1236

参考文献1237

第五章CO加H2合成二甲醚1238

第一节 二甲醚的性质1238

第二节 二甲醚的用途1238

一、家用燃料1238

二、车用燃料1239

三、氯氟烃的替代品1240

四、作为化工原料1241

第三节 煤基合成气合成二甲醚1242

一、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的热力学分析1242

二、二甲醚合成的催化剂和动力学研究1243

三、二甲醚合成反应器和工艺过程1246

第四节 二甲醚的工业生产技术1247

参考文献1249

第九篇 煤转化后的产品及综合利用1251

第一章 电石及乙炔1251

第一节 电石生产1251

一、电石的性质、用途及质量标准1251

二、反应原理及生产流程1252

三、电石生产技术1254

四、国外电石生产技术简况1260

第二节 电石-乙炔1261

一、乙炔性质及用途1261

二、电石生产乙炔1262

第三节 电石的下游产品1264

一、石灰氮1264

二、双氰胺1265

第二章 合成氨及下游产品1267

第一节 合成氨1267

一、氨的物理性质1267

二、氨的化学性质1267

三、氨的用途1268

四、合成氨的生产方法简述1269

第二节 硝酸及硝酸盐1271

一、硝酸1271

二、硝铵1274

三、硝酸钠和亚硝酸钠1276

第三节 碳酸氢铵1277

一、农用碳酸氢铵1277

二、食用碳酸氢铵1278

第四节 尿素1278

一、尿素的物理性质1278

二、尿素的化学性质1278

三、尿素生产流程概略1279

四、尿素用途和进一步加工1282

参考文献1283

第三章 甲醇及下游产品1284

第一节 甲醇生产1284

一、甲醇的物理及化学性质1284

二、甲醇合成对原料气的要求1286

三、合成甲醇催化剂1287

四、甲醇合成反应原理1288

五、合成甲醇的工业方法1291

六、甲醇合成的工艺技术进展1298

第二节 甲醇的下游产品1300

一、甲醛及下游产品1300

二、醋酸及下游产品1309

三、甲醇单细胞蛋白(SCP)1316

四、甲基叔丁基醚(MTBE)1319

参考文献1321

第四章 甲醇制低碳烯烃1322

第一节 序言1322

第二节 国外甲醇制低碳烯烃1322

第三节 大连化物所的DMTO技术1327

第四节 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工艺技术特点1334

第五节 工业化生产的催化剂理化性质1336

第六节 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试验装置设计基础1337

第七节 工业试验装置概况1339

第八节 甲醇制低碳烯烃第二代技术(DMTO- Ⅱ)工艺工业试验结果1344

第九节 其他制低碳烯烃技术1347

参考文献1353

第五章 合成氨、甲醇聚结式分离系统1354

第一节 聚结式分离器技术原理及性能1354

第二节 聚结式合成氨分离系统1354

第三节 凯瑟雷斯甲醇全效能分离系统介绍1358

参考文献1363

第六章 杭州林达均温甲醇合成反应器1364

第一节 杭州林达均温甲醇合成反应器1364

一、均温气冷甲醇合成塔1364

二、立式水冷甲醇合成塔1365

三、卧式水冷甲醇合成塔1365

第七章 羰基合成产品1368

第一节 概述1368

一、羰基合成简史1368

二、羰基合成的催化剂及反应机理1368

三、羰基合成工艺的发展过程1370

四、羰基合成的产品及其用途1371

第二节 羰基合成丙醛及相关产品1371

一、丙醛产品在国内外工艺技术发展情况1371

二、羰基合成丙醛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机理1374

三、羰基合成丙醛的工艺过程1376

四、丙醛相关产品丙酸、丙醇及丙酸盐的工艺过程1376

五、主要设备、材料简述1379

六、原料及产品规格1379

七、原料及动力消耗,简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分析1380

八八、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1380

九、丙酸产品的用途1380

第三节 羰基合成丁醛及相关产品1381

一、丁醛产品在国内外工艺技术发展概况1381

二、羰基合成丁醛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机理1386

三、羰基合成丁醛的工艺过程1388

四、丁醛相关产品正、异丁醇,2-乙基己醇的工艺过程1389

五、主要设备、材料1392

六、原料及产品规格1392

七、原料及动力消耗1393

八、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1393

九、丁醛及相关产品的用途1394

参考文献1394

第八章 碳素材料1395

第一节 碳材料原料1395

一、煤焦油(coal tar)1395

二、煤焦油沥青(coal tar pitch)1395

三、冶金焦1405

四、沥青焦1407

五、针状焦1408

六、无烟煤(Anthracite)1411

第二节 炭黑1414

一、概述1414

二、生产炭黑的原料1415

三、炭黑生产工艺1417

四、炭黑生产的现状和发展方向1420

第三节 炭-石墨制品1420

一、炭和石墨电极(Carbon andGraphiteElectrodes)1420

二、电炭制品(Electrical EngineeringCarbons)1426

三、炭块和糊类制品(Carbon Blocksand Carbon Pastes)1433

第四节 沥青基碳纤维1439

一、定义1439

二、可纺沥青的调制1439

三、沥青的纺丝1443

四、沥青纤维的不熔化、炭化和石墨化处理1444

五、沥青碳纤维的研究与开发现状1444

六、沥青基碳纤维的应用1445

第五节 活性炭1445

一、概述1445

二、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1447

三、活性炭的制造方法1448

四、活性炭的应用和再生1450

五、新品种活性炭1452

第六节 其他1457

一、沥青树脂1457

二、中间相沥青炭微球1460

三、氟化沥青1464

参考文献1467

第九章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1470

第一节 工作原理1470

第二节IGCC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470

一、现状1470

二、发展趋势1472

第三节IGCC的技术特点和工艺组成1473

一、技术特点1473

二、工艺组成1473

第四节IGCC示范电站1476

一、坦帕IGCC示范电站1476

二、Wabash River IGCC示范电站1479

三、Buggenum IGCC示范电站1481

四、Puertollano IGCC示范电站1483

第五节 以煤的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1484

参考文献1485

第十章 燃料电池1486

第一节 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1486

一、燃料电池发电的基本原理1486

二、技术特点和应用形式1487

第二节 发展概况1488

一、历史沿革1488

二、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1488

三、世界各国的研究开发状况1489

第三节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1490

一、MCFC的基本原理1490

二、MCFC的元件材料和制备工艺及结构特点1491

三、本体性能1492

四、MCFC发电系统特性分析1493

第四节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1495

一、SOFC的基本原理1495

二、SOFC的结构特点、元件材料和制备工艺1495

三、SOFC各元件材料及制备工艺简介1497

四、SOFC本体性能分析1497

五、SOFC发电系统特性分析1498

第五节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1499

一、概述1499

二、电池组成1500

三、PEMFC性能的影响因素1500

四、直接甲醇燃料电池1501

第六节 燃料电池的燃料来源1501

参考文献1502

第十一章 其他产品1503

第一节 光气1503

一、光气的国内外工艺技术发展概况1503

二、生成光气的化学反应过程1503

三、光气的生产工艺过程1503

四、主要设备材质1504

五、光气产品规格1504

六、安全卫生1504

七、光气主要用途1504

第二节 丙烯酸1504

一、丙烯酸国内外工艺技术发展概况1504

二、生产丙烯酸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机理1506

三、丙烯酸生产工艺过程1506

四、主要设备材质1507

五、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1507

六、安全卫生1508

七、丙烯酸及相关主要产品用途1508

第三节 甲苯二异氰酸酯1508

一、甲苯二异氰酸酯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1508

二、甲苯二异氰酸酯化学反应过程及其机理1510

三、甲苯二异氰酸酯生产工艺过程1511

四、主要设备材质1516

五、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1516

六、安全卫生1516

七、甲苯二异氰酸酯主要用途1517

参考文献1517

第十篇 煤化工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1519

第一章 煤化工相关废水处理技术1519

第一节 水质稳定技术1519

第二节 沉淀法水处理技术1521

第三节 浮上法水处理技术1525

第四节 吹脱法水处理技术1528

第五节 汽提法水处理技术1528

第六节 活性污泥法水处理技术1529

第七节 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1534

第八节A-B活性污泥法水处理技术1538

第九节A/O法水处理技术1540

第十节A1 /A2 /O法水处理技术1541

第十一节 厌氧生物水处理技术1541

第十二节 深度处理1547

第十三节 污泥处理1550

第十四节 典型废水处理1555

参考文献1559

第二章 煤化工相关废气处理技术1560

第一节 煤化工相关的大气污染物1560

第二节 废气处理基本方法1561

第三节 低浓度二氧化硫处理技术1576

第四节 氮氧化物废气处理技术1589

第五节 有机废气治理技术1593

参考文献1599

第三章 煤化工炉渣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1600

第一节 煤灰渣制水泥1600

一、代替黏土做水泥原料1600

二、做水泥混合材1600

三、工艺流程1600

第二节 煤灰渣高压制双免(免烧、免蒸)砖1600

一、原料要求1601

二、双免砖的配方1601

三、生产工艺流程1601

第三节 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1601

第四节 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1602

一、原材料1602

二、因地制宜选择原料路线1602

三、生产工艺流程1603

参考文献1603

第四章 煤化工相关环境标准160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604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1606

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458—2001)161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161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161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1627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162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1631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1632

第十一篇 煤化工工程的仪表与自控1633

第一章 德士古(Texaco)水煤浆气化工艺装置的仪表与自控1633

第一节 德士古水煤浆气化装置对控制和仪表的要求1633

第二节 德士古水煤浆气化装置的特殊仪表1633

一、气化炉炉内测温热电偶1633

二、气化炉炉壁温度测量仪表1636

三、水煤浆流量计1639

四、水煤浆切断阀1641

五、氧气流量计及温度和压力补偿1641

六、合成气流量测量仪表1642

七、灰水和黑水流量计1643

八、合成气在线成分分析仪表1643

九、特殊调节阀和切断阀1645

十、其他仪表1650

第三节 德士古水煤浆气化装置的特殊调节回路1652

一、氧气流量调节1652

二、气化炉、碳洗塔液位测量和控制1654

三、气化装置APC1655

四、锁渣罐排渣程序控制系统1656

五、烧嘴冷却水安全联锁系统1657

六、气化炉压力、压差测量和调节1658

第四节DCS系统和控制室设计和使用1658

一、水煤浆气化装置DCS的使用1658

二、煤气化装置DCS系统I/O点数1659

三、DCS系统设计1659

四、DCS应用软件1659

五、DCS系统的发展1660

六、控制室设计1662

第五节 紧急停车(ESD)系统设计和使用1663

一、设计原则1663

二、气化炉安全联锁系统1664

三、全厂联锁系统1667

第六节 设备和机组成套仪表及PLC的应用1668

一、透平压缩机组安全监视和数据管理系统1668

二、其他设备和机泵成套仪表及PLC的应用1670

第二章 灰融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工艺装置的仪表与自控1671

第一节 灰融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工艺1671

第二节 灰融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工艺装置主要仪表1671

一、仪表选型及自动控制系统1671

二、固体料位检测1671

三、加料系统1672

四、锁渣系统控制1672

五、气化炉进料调节系统1672

六、工艺气体分析仪1673

七、气化炉安全联锁系统1673

第三节 灰融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工艺装置仪表的使用和改进1673

附录一 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换算因数1674

附录二 常用单位换算表1675

附录三 物性参数1677

附录四 各国标准筛系对照表16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