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法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谢瑞智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57052582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71页
- 文件大小:171MB
- 文件页数:5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际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国际法的概念1
第一节 国际法的意义1
一、国际法之实质意义1
二、国际法之强权诠释意义1
三、国际社会存在之认识1
第二节 国际私法2
一、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概说2
二、国际私法之意义2
三、国际私法之内容3
四、国际私法之公序3
五、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之区分4
第三节 国际法的性质、对象与目的4
一、国际法之法律性质4
二、国际法之对象6
三、国际法之目的6
第四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7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概说7
二、国内法与国际法之关系8
三、国际法与国内管辖事项11
第二章 国际法的历史13
第一节 古代的国际法13
一、古代国际法之萌芽13
二、希腊时代13
三、罗马时代14
四、中古时代15
第二节 近代国际社会与国际法学的确立18
一、近代国家之成立18
二、近代国际社会之成立18
三、国际法学之方法论20
第三节 近代国际法之特色23
一、欧洲列强之势力均衡23
二、实证法学之兴起24
第四节 现代国际法之发展25
一、二十世纪国际法学之变迁25
二、国际法的发展27
第三章 国际法的渊源32
第一节 国际法的渊源概说32
一、国际法渊源的意义32
二、法源的种类32
第二节 条约34
一、条约的概念34
二、条约的名称与分类35
三、协定与协议38
四、条约之缔结程序39
五、行政机关与外国签定协定之程序41
六、条约之保留42
七、条约之生效与无效46
八、强制规范问题50
九、条约之加入51
十、条约之解释52
十一、条约之终止、暂停或条约之退出53
十二、条约之和平的变更56
十三、条约的修正与修改56
第三节 国际习惯法57
一、国际习惯57
二、国际习惯法58
三、国际礼让59
第四节 一般法律原则60
一、一般法律原则之意义60
二、一般法律原则之具体适例60
第五节 判例62
第六节 学说63
一、国际法学说之成为辅助性法源之理由63
二、引用学说之适例63
第七节 国际会议的决议及宣言63
一、联合国大会之决议及宣言与国际习惯法之关系64
二、国际会议决议与宣言之效力64
第八节 公允与善良65
第九节 国际法之效力关系66
一、一般效力关系与适用原则66
二、作为上位规范的强行规范68
第十节 国际法法典化之编纂及发展68
一、国际法法典化之意义与沿革68
二、国际法法典化之作业69
三、国际法委员会之成果69
第四章 国际法之主体与客体71
第一节 国际法之主体与客体71
一、法律主体之意义71
二、国际法主体71
三、国际法之客体72
第二节 国家之概念73
一、国家之意义73
二、国家名称之来源73
三、国家之要素73
第三节 国家形态75
一、单一国家75
二、国家联合75
三、特殊形态77
四、准国家主体78
第四节 国家承认82
一、国家承认之意义82
二、国家承认之实例82
三、国家承认之方式83
四、国家承认的适时问题84
五、国家承认的法律性质或法律效果84
六、国家之不承认主义85
第五节 政府之承认85
一、新政府成立之情形86
二、新政府承认之方式87
三、政府承认之效果87
四、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之区别88
五、中国之承认问题88
六、中国代表权问题88
七、各国对中国之承认90
八、台湾之国际法地位91
九、台湾关系法94
第六节 国家之分裂、衰败与消灭95
一、国家之分裂95
二、衰败国家96
三、国家之消灭97
第七节 民族解放斗争98
一、纳米比亚之民族自决98
二、西撒哈拉之自决与公民投票监察团99
三、民族解放战争100
第八节 国家与政府之继承101
一、国家继承之意义101
二、政府之继承102
三、光华寮事件102
第五章 国家机关之国际关系104
第一节 国际法上之机关104
一、国家机关104
二、国际机关104
第二节 国家之外交关系105
一、外交105
二、外交政策105
三、国际合作106
四、我国之外交106
五、外交实施之特殊方式107
第三节 国家对外关系之外交工作者108
一、外交使节与领事108
二、外交使节团之概念109
三、外交使节团之派遣与接受110
四、外交使节之职务111
五、外交使节团之特权与豁免112
第四节 领事118
一、领事之概念118
二、领事馆之设立119
三、领事之派遣与接受119
四、领事之种类与构成员120
五、领事之职务121
六、领事职务之执行122
七、领事之特权与豁免122
第五节 其他国家机关128
一、国家元首128
二、行政首长、外交部长129
三、军队、军舰、军用航空机130
第六节 对外交代表之保护131
一、防止侵害外交代表罪行公约131
二、美国大使馆人员在德黑兰之人质事件131
第六章 国家之基本权利义务133
第一节 国家之基本权利义务133
一、蒙特维多国家权利义务公约133
二、1946年12月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国家权利义务宣言》规定134
三、1970年10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友好关系原则宣言》内规定国家之权利义务136
第二节 主权136
一、主权之性质137
二、主权平等137
三、主权之相互尊重138
四、主权权利138
第三节 主权豁免139
一、裁判权之豁免139
二、强制执行之豁免141
第四节 主权之限制与转让142
第五节 内政不干涉143
一、干涉143
二、人道的干涉145
三、国际组织与内政干涉146
第七章 国家责任148
第一节 国家责任之概念148
一、国家责任之意义148
二、国家责任法之历史149
三、国家责任之发生150
第二节 国家之国际法上行为153
一、国家之国际法律行为153
二、国家之国际违法行为154
三、国家之作为或不作为155
四、国家义务之性质而分类155
五、共同责任156
第三节 国家之违法性阻却事由156
一、基於对方国家行为之违法阻却156
二、基於外力状况之违法阻却事由157
第四节 国家责任之解除159
一、回复原状159
二、金钱赔偿159
三、外形行为之救济160
四、违法行为之停止160
第八章 国家领土161
第一节 领土之概念161
一、领土之意义161
二、领土保全161
三、领域主权162
第二节 领土权源163
一、领土权源之意义163
二、领土权源取得之方式163
第三节 领土之规定167
一、列举式167
二、概括式167
三、宪法是采概括式167
第四节 领土之范围167
一、领陆167
二、领海168
三、领空171
四、活动领土171
第五节 领土之变更172
一、领土不扩大之原则172
二、台湾与澎湖之领土变更问题172
三、台湾领土之归属174
四、南海群岛问题174
五、限制领土变更的方式175
第九章 国际化区域与宇宙空间176
第一节 国际化区域176
一、国际运河176
二、国际河川177
三、委任统治与非自治区域179
四、极地之归属182
第二节 空域之国际法186
一、领空186
二、航空法之起源187
三、航空法之制定187
四、领空主权之确立188
五、空中自由193
六、侵犯领空193
第三节 宇宙空间195
一、宇宙条约之签定195
二、宇宙条约衍生之条约或协定196
三、月球协定198
四、宇宙通讯卫星199
五、宇宙环境之保护200
第十章 个人之地位201
第一节 个人201
一、个人之国际法主体201
二、个人之国际法主体之认定基准202
三、国际法上权利主体之个人202
四、国际法上义务主体之个人203
第二节 国籍204
一、国籍之概念204
二、国籍之取得205
三、国籍之丧失207
四、国籍之回复207
五、国籍之牴触208
六、国籍与华侨209
七、双重国籍212
八、无国籍213
第三节 外国人214
一、外国人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214
二、外国人之入出境215
三、外国法人218
四、外国人待遇之标准220
五、外交保护221
六、犯罪人之引渡223
七、政治犯不引渡之原则224
八、国际犯罪225
第四节 庇护权226
一、庇护权之概念226
二、领域外庇护228
三、安全通行证229
第五节 难民问题230
一、难民230
二、难民公约231
三、国际难民组织232
第十一章 人权234
第一节 天赋人权思想234
第二节 国际人权保障之发展234
一、两次大战后人权发展情形234
二、联合国之人权保障235
三、世界人权宣言237
四、国际人权公约238
第三节 重要之人权保障240
一、性别歧视之废止240
二、种族岐视及隔离条约241
三、儿童权利242
四、民族自决权243
五、新发展之人权244
第四节 联合国人权保障245
一、联合国人权教育十年245
二、联合国人权委员会245
三、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公署245
第五节 区域性人权保障246
一、欧洲246
二、美洲247
三、非洲248
第六节 对人权保障之干预249
一、人道之介入249
二、人权法院249
第十二章 国际组织250
第一节 国际组织之概念250
一、国际组织之意义250
二、世界性法制与组织之构想250
三、国际组织之要件252
四、国际组织之法律性质252
五、国际组织之分类253
六、超国家组织254
七、非政府组织254
八、国际会议257
第二节 国际组织之设立与解散257
一、国际组织之设立257
二、国际组织设立条约之修正258
三、国际组织之解散258
四、国际组织之构成员259
第三节 联合国260
一、联合国成立经过260
二、联合国宪章260
三、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262
四、联合国的会员国263
五、台湾进入联合国问题264
六、联合国会员的停权与除名265
七、联合国观察员265
八、联合国大会266
九、联合国安全理事会269
十、联合国经济暨社会理事会270
十一、联合国托管理事会271
十二、联合国秘书处271
十三、联合国之财政272
第四节 联合国其他专门机构273
一、国际劳工组织( ILO)273
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73
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274
四、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274
五、世界卫生组织(WHO)274
六、世界银行集团275
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 )275
八、国际开发协会(IDA)276
九、国际金融公司(IFC)276
十、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276
十一、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277
十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77
十三、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278
十四、国际海事组织(IMO)278
十五、国际电信联盟(ITU)278
十六、万国邮政联盟(UPU)279
十七、世界气象组织(WMO)279
十八、世界知识财产权组织(WIPO)279
十九、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280
二十、世界旅游组织( UNWTO)280
二一、世界海关组织(WCO)281
二二、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 )281
二三、亚洲开发银行(ADB)281
第五节 联合国备用武力282
一、联合国备用军(UNSF )282
二、联合国紧急军(UNEF)282
第六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282
一、欧洲联盟(EU)282
二、阿拉伯国家联盟(LAS)285
三、海湾合作委员会(GCC)286
四、非洲联盟(AU)287
五、东南亚国家协会(ASEAN )287
六、日本与印度经济合作协议289
七、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289
第十三章 海洋法290
第一节 海洋法之概念290
一、海洋法之意义与发展290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发展291
第二节 海洋之法律上区分292
一、内水292
二、群岛水域292
三、领海292
四、邻接水域292
五、专属经济海域293
六、大陆礁层293
七、公海293
八、深海底293
第三节 内陆国及地理上不利国294
一、内陆国及地理上不利国之意义294
二、内陆国之权利294
第四节 领海与基线、内水、群岛、岛屿及海洋建造物295
一、领海295
二、基线296
三、内水297
四、群岛国301
五、岛屿304
第五节 领海之无害通航与邻接区304
一、无害通航权304
二、邻接区308
第六节 国际海峡309
一、国际海峡之概念309
二、国际海峡之通航制度310
三、船舶和飞机在过境时义务311
四、国际海峡内之海道和分道通航制312
五、海峡沿岸国得制定法律和规章312
六、海峡沿岸的义务313
七、特别条约之海峡制度313
八、台湾海峡之中线313
第七节 专属经济海域314
一、专属经济海域概说314
二、沿海国内在专属经济海域之权利、管辖权和义务314
三、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与利用315
四、沿海国法律和规章的执行316
五、专属经济海域上空之飞行317
六、专属经济区内之生物资源317
七、鱼种别资源之国际合作318
八、日、中、韩三国对专属经济区之争议320
九、日本与我国对钓鱼台之争议320
第八节 大陆礁层325
一、大陆礁层之概念325
二、大陆礁层的历史演进326
三、大陆礁层的法律地位327
四、沿海国对大陆礁层的权利328
五、大陆礁层公约328
六、大陆礁层在海岸相向或邻接两国间之划定329
七、大陆礁层之划界问题330
第九节 公海332
一、公海之概念332
二、公海公约333
三、公海自由之原则334
四、公海之管辖权334
五、船舶之地位与国籍335
六、船旗国的义务336
七、军舰与政府船舶之地位338
八、航行安全339
九、海上不法行为之取缔339
十、海底电缆与管线342
十一、公海上空之飞行343
第十节 深海底343
一、深海底之意义343
二、深海底规律原则宣言344
三、国际海底区域344
四、国际海底管理局344
五、深海底开发345
六、深海底开发制度346
七、深海底之平行开发347
第十一节 公海渔业347
一、渔业海域348
二、公海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管理348
三、公海渔业规范公约350
第十二节 海洋环境保护350
一、海洋污染之意义350
二、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规定351
三、海洋污染形成原因353
四、海洋污染条约354
五、海洋污染的监测和环境评价355
六、海洋污染、防止、减少和控制措施355
七、船舶污染的规范356
八、保障办法359
九、冰封区域360
十、国家责任与主权豁免360
第十三节 海洋科学研究361
一、海洋科学研究361
二、海洋科学研究之一般规定361
三、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362
四、领海内的海洋科学研究363
五、专属经济区内和大陆礁层上的海洋科学研究363
六、海洋科学研究者之义务364
七、海洋科学研究者之责任365
第十四节 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365
一、一般规定365
二、海洋技术转让的国际合作367
三、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368
第十五节 海洋争端之解决369
一、非强制程序369
二、强制程序369
第十四章 国际犯罪371
第一节 国际犯罪371
一、国际犯罪之概念371
第二节 国际法与国家管辖权371
一、民刑事管辖权与莲花号案371
二、国家管辖权之行使372
三、国际刑警组织377
四、外国判决377
五、国际法上犯罪378
六、犯罪人引渡398
第三节 政治犯罪400
一、政治犯罪之概念401
二、政治犯罪之目标401
三、政治流亡者402
四、政治庇护402
五、政治犯不引渡之原则402
第十五章 国际环境法404
第一节 国际环境法之概念404
一、国际环境法之意义404
二、环境之意义404
第二节 国际环境法之历史405
一、国际环境法之形成405
第三节 国际环境之保护与有关公约406
一、联合国环境之保护406
二、地球公共财407
三、地球暖化408
四、有害废弃物越境移动及巴塞尔条约410
第四节 原子能事故410
一、车诺比原子能事故410
二、原子能损害赔偿问题411
第五节 天然资源412
一、天然资源恒久主义412
二、世界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之保护413
三、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413
四、水鸟栖息地之国际重要湿地公约414
五、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414
六、生物多样性公约415
第六节 环境破坏与环境难民415
一、环境破壤415
二、环境难民415
第七节 国际法对环境损害之基准417
一、以保护环境为基准之分类417
二、基於损害发生情形之分类417
三、基於实害与危险之分类417
第十六章 国际经济法419
第一节 国际经济法之概念419
第二节 国际经济之法制420
一、国家经济之权利义务宪章420
二、经济统合421
三、国际贸易法421
四、通商航海条约422
五、布雷顿森林协定422
六、国际贸易组织426
七、倾倾销及原产地规定429
八、特定产品输入之紧急措施430
第三节 关税问题431
一、关税之概念431
二、关税同盟431
三、关税估价432
四、非关税障碍之撤除432
第四节 自由贸易组织433
一、自由贸易协定概说433
二、美洲自由贸易协定434
三、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437
四、东欧经济互助委员会(CMEA)437
五、黑海经济合作组织438
六、东南亚国家协会自由贸易区(AFTA )438
七、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439
第五节 国际经济之争端439
一、投资争端解决公约440
二、国际商务调解440
三、国际商务仲裁440
第十七章 国际争端之和平解决444
第一节 国际争端之概念444
一、国际争端之意义444
二、国际争端之种类444
第二节 国际争端之和平解决方法446
一、非审判程序447
二、审判程序452
三、国际法院之裁判458
第十八章 国际争端之强制解决462
第一节 外交关系的手段462
一、外交关系的断绝462
二、报复463
三、报仇464
四、经济关系断绝465
五、封锁465
六、干涉467
第二节 战争468
一、正战论469
二、非战公约对战争之违法化470
三、联合国宪章之禁止行使武力470
第三节 武力行使之规范471
一、战争法规概说471
二、交战法规471
三、战争牺牲者之保护公约一日内瓦公约474
第四节 传统武器之规范480
一、禁止使用之武器481
二、欧洲地区之武器限制481
第五节 其他禁止之宣言或条约482
一、禁止宣言482
二、条约或议定书484
第六节 战争之过程486
一、开始之程序486
二、开战之效果488
三、战争之终止489
第七节 战争犯罪491
一、狭义与广义491
二、未来之发展492
三、战争犯罪无时效限制492
第八节 国家之安全保障492
一、个别的安全保障493
二、集体的安全保障496
三、区域性集体安全保障505
第九节 联合国和平维持活动509
一、联合国和平维持活动(PKO)509
二、传统之和平维持活动510
三、冷战后之形态510
四、联合国蒲隆地活动(ONUB)512
五、联合国和平维持军512
第十节 中立制度512
一、中立制度之历史512
二、中立与中立化国家513
三、中立国之权利与义务518
四、中立水域519
五、中立地域519
六、中立制度之发展521
第十九章 二次大战后之区域战争522
第一节 亚洲局部战争522
一、朝鲜战争522
二、越南战争524
三、印度与巴基斯坦战争526
四、台湾海峡战争527
第二节 中东战争528
一、以色列战争528
二、波斯湾战争529
第三节 南美洲战争532
第四节 中亚战争533
一、苏联入侵阿富汗533
二、美国入侵阿富汗534
第五节 新的战争535
一、恐怖主义535
二、美国之反恐战争535
三、恐怖活动是民族间的战争536
四、恐怖行为镇压之欧洲公约536
第二十章 裁军与军备管理537
第一节 裁军537
一、裁军之意义537
二、军备管理537
三、联合国宪章与裁军会议538
第二节 核子武器之裁军与军备管理538
一、核子武器之使用538
二、核子武器试验539
三、核子物质防护公约540
四、核子武器裁减540
五、核子武器不扩散条约541
六、核子武器吓阻541
七、非核地带(NWFZ)542
八、战略武器之限制543
九、生物化学武器之裁军545
十、非军事化区域547
十一、条约履行之确保547
索引549
一:人名549
二:名词551
三:国际条约、公约、协定560
四:外文简称表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