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灵的解放与重塑 个性哲学的终身教育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洪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5521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330页
- 主题词:终生教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灵的解放与重塑 个性哲学的终身教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教育与终身教育2
二、传统教育的弊端18
三、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四个基本目标30
四、终身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49
五、终身教育目的论56
六、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66
第一章 终身教育之现实境遇71
第一节 素质教育之真正难题72
一、素质教育命题面临考验72
二、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74
三、教育的理想缺失75
第二节 教育理想之现实追问76
一、个性教育之意谓77
二、理想教育的基本载体79
第三节 理想教育与美的追求84
一、知识可以是美的84
二、知识何以是美的90
三、知识何以不美92
第四节 教育希望之所在94
一、教育之命运94
二、教育希望之所在98
第二章 终身教育之哲学意蕴101
第一节 人生之选择与被选择102
一、生命起始于被选择102
二、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104
三、人生是有价值负载的105
四、发现自我是真正生命的开始106
第二节 教育的真相107
一、教育来自被施与107
二、教育促进自我发现110
第三节 个性形成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111
一、个性产生于自我教育111
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112
第四节 人生的挫折与成功114
一、人生必然遭遇挫折114
二、教育与顺应115
三、教育与个性潜能激发117
第三章 终身教育之生活回归119
第一节 人生理想与幻影120
第二节 生命历程与教育阶段122
一、启蒙教育:意识觉醒与道德启蒙122
二、学校教育:社会化过程131
三、成人教育: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142
四、职业教育:做一个具有创造价值的人153
五、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融合161
六、继续教育:使人生趋向完善169
第三节 人生快乐之原则179
一、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幸福的基础179
二、人生之快乐始终建立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上180
三、人生根本意义在于自我价值发现182
四、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促进人生达到更高境界184
五、独立价值系统的建立是追求永恒价值的起点185
第四章 终身教育之体系建构187
第一节 终身教育三原理188
一、终身教育原理之意谓188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原理190
三、渐进性原理192
四、协调性原理195
五、终身教育的体系特征200
第二节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成201
一、终身教育体系的结构特征201
二、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203
三、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208
第三节 终身教育体系的评价原则210
一、终身教育评价之维度210
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评估原则215
第五章 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225
第一节 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226
一、构建学习型社区的意义226
二、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区234
三、构建学习型社区所面临的困难237
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239
第二节 学习型社区要从大学校园建起242
一、大学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有利条件242
二、大学与学习型社区的距离245
三、大学通往学习型社区的途径252
四、促进大学向学习型社区转变的基本策略256
第三节 中小学也要努力建成学习型社区259
一、中小学是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一个重点259
二、中小学通向学习型组织之路259
三、中小学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寄希望于民办教育的发达262
四、公民自觉意识的提高是中小学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根本出路264
第四节 农村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途径265
一、农村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必要性265
二、学习型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266
结束语271
附录一 专题研究简介278
专题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与我国成人学生入学政策变革278
专题二: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特色之研究284
专题三:高职院校社区化路径研究288
专题四: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地方化策略研究291
附录二 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情况295
参考文献297
后记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