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文兴吾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9769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技术史-研究-世界;社会发展史-研究-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科学及其基本特性1
1.1.1 科学是什么1
1.1.2 科学的基本特性4
1.2 技术及其基本特性6
1.2.1 技术是什么6
1.2.2 技术的基本特性8
1.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1
1.3.1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历史演变11
1.3.2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2
1.3.3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4
1.4 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15
1.4.1 文化概说16
1.4.2 技术性是人的本质属性17
1.4.3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9
1.4.4 当代科技文化与大科学观20
1.4.5 科技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3
1.4.6 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先进性的基本保证25
第2章 人猿揖别与科学技术的起源28
2.1 人类起源与进化的主要阶段28
2.2 原始时代的技术发端30
2.2.1 打造石器30
2.2.2 人工取火32
2.2.3 创造文字33
2.2.4 三大技术发端的意义34
2.3 原始时代的科学萌芽35
2.3.1 科学知识的起源35
2.3.2 原始科学和宗教37
2.4 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转型42
2.4.1 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者”社会42
2.4.2 新石器时代:“食物生产者”社会43
2.4.3 新石器时代的技术发明与社会发展45
第3章 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学技术48
3.1 “水利假说”与古代河流文明48
3.1.1 “水利假说”及其推想48
3.1.2 古巴比伦文明50
3.1.3 古埃及文明51
3.1.4 古印度文明52
3.1.5 中华文明的起源54
3.2 古巴比伦、古埃及与古印度的科学技术55
3.2.1 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56
3.2.2 古埃及的科学技术59
3.2.3 古印度的科学技术62
3.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66
3.3.1 农、天、医、算四大学科67
3.3.2 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73
3.3.3 四大发明75
3.3.4 自然哲学思想82
第4章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科学技术91
4.1 古希腊罗马文明概况92
4.1.1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历史92
4.1.2 古希腊的经济社会环境93
4.1.3 古希腊的人文环境94
4.2 希腊时期的科学96
4.2.1 自然哲学96
4.2.2 数学99
4.2.3 天文学100
4.2.4 医学102
4.2.5 亚里士多德及其科学成就102
4.3 希腊化时期的科学106
4.3.1 欧几里得几何学106
4.3.2 阿基米德力学109
4.3.3 地球、天球研究的新突破111
4.4 古罗马的科学113
4.4.1 托勒密天文学113
4.4.2 盖仑医学114
4.4.3 儒略历的诞生115
4.5 古希腊罗马的技术116
4.5.1 古希腊建筑技术116
4.5.2 希腊化时期的技术116
4.5.3 罗马人的技术成就118
第5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与第一次技术革命120
5.1 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120
5.1.1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与科学的复苏121
5.1.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是近代科学产生的根本动力127
5.1.3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129
5.2 近代科学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日心说131
5.2.1 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131
5.2.2 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132
5.2.3 哥白尼学说的传播与发展134
5.3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138
5.3.1 伽利略的贡献138
5.3.2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141
5.4 近代生物学与化学的形成145
5.4.1 血液循环的发现与植物分类体系的建立145
5.4.2 科学化学的确立与燃烧的氧化理论151
5.5 第一次技术革命156
5.5.1 纺织机的发明和改进156
5.5.2 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159
5.5.3 机器制造业的发展161
5.5.4 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62
第6章 近代科学的发展与第二次技术革命165
6.1 天文学与地质学的发展165
6.1.1 赫歇尔的天文观测与海王星的发现165
6.1.2 光谱分析与天体物理学的诞生169
6.1.3 太阳系的起源研究171
6.1.4 地质学的发展173
6.2 19世纪物理学的主要成就177
6.2.1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热力学研究177
6.2.2 经典电磁学理论的建立185
6.2.3 波动光学的建立191
6.3 19世纪的生物学和化学193
6.3.1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的建立与遗传学的萌芽193
6.3.2 原子论、元素周期律的提出及有机化学的发展201
6.4 第二次技术革命205
6.4.1 内燃机的发明与改进205
6.4.2 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08
6.4.3 远程通信的创立212
6.4.4 第二次技术革命的特点215
第7章 近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启示219
7.1 实验科学方法论的确立219
7.1.1 古代科学的自然哲学形态219
7.1.2 近代实验科学方法论220
7.2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论225
7.2.1 培根的实验归纳法225
7.2.2 笛卡儿的数学演绎法228
7.2.3 伽利略和牛顿的“归纳—演绎”法231
7.3 近代科学共同体的创立234
7.3.1 近代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形成235
7.3.2 科学共同体的科学认识活动239
7.3.3 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241
7.4 近代科学的自然观及其演变244
7.4.1 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自然观245
7.4.2 近代科学的机械自然观247
7.4.3 辩证自然观的兴起253
7.5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探析256
7.5.1 中国传统科学的内在缺陷259
7.5.2 中国封建政治对科学的束缚262
7.5.3 中国科学技术缺乏资本主义生产的强大动力265
7.5.4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阻碍科技发展的“深层结构”267
7.5.5 对“李约瑟难题”的进一步研究268
第8章 现代科学技术系统与知识经济272
8.1 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272
8.1.1 20世纪的自然科学革命273
8.1.2 20世纪的新技术革命280
8.1.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285
8.2 现代科学技术系统290
8.2.1 现代科学系统290
8.2.2 R&D活动293
8.2.3 现代技术系统297
8.2.4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系统298
8.3 知识经济与创新系统299
8.3.1 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300
8.3.2 知识经济的客观表征303
8.3.3 知识经济的形态分析307
8.3.4 知识经济的时代性与主要特征309
8.3.5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312
8.3.6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314
8.3.7 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318
8.3.8 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329
主要参考文献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