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德国法官对立法空间的续造 以企业原因引发解雇为中心议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德国法官对立法空间的续造 以企业原因引发解雇为中心议题
  • 范剑虹著 著
  • 出版社: 澳门大学法学院
  • ISBN:978999379703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33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1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论德国法官对立法空间的续造 以企业原因引发解雇为中心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绪言-“立法空间”的续造问题1

二、解雇以及蕴含的限度3

(一)、雇主解雇的概念3

1、解雇的定义3

2、雇主解雇的种类4

3、解雇与撤销及其情势变迁的异同7

(1)、相同之处7

(2)、相异之处7

4、中间结论9

(二)、解雇概念所蕴含的限度10

1、自由解雇的理据10

(1)、强制性的诉求功能10

(2)、自助功能11

2、限制解雇的理据12

(1)、劳动法律关系本质的理据12

a、债的特性-罗马法式的定位12

b、属人法的特性-Potthoff的观点13

c、债务与属人关系特徵-Gierke与Farthmann的观点13

d、共同体特徵-Hueck和Nipperde以及Nikisch的观点14

e、批判性评述15

(2)、基本法层面的理据17

3、中间结论17

三、解雇限度的立法标准与法官续造的工具选择19

(一)、立法标准:社会合理性及其界定19

1、先决问题-法规中的原则的冲突19

2、解雇的社会合理性与解雇理由类型化21

(1)、社会合理性的共识21

(2)、立法者对解雇理由的类型化21

3、立法者留给法官的空间22

(1)、绝对与有条件的限制条款23

(2)、不确定法律概念中的空间24

(二)、法官续造立法空间或者漏洞的前提与工具25

1、法官续造立法空间(漏洞)前提与实质26

(1)、按立法者的原意解释和适用法律26

(2)、续造(Rechtsfortbil dung)或者补充(Rechtsergaenzung/Re-chts-eubildung)立法有意留下的空间27

a、授权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28

b、法律技术上的不确定条款或者一般条款28

c、立法者有思考的沉默28

(3)、法官违背法律的法(contra legem )29

2、法官借助的工具30

(1)、逻辑论证的一般性考察30

(2)、本专题的逻辑论证与探求34

a、类推34

b、其他论证37

(3)、解雇理由的案例群39

a、解雇理由案例的内涵39

b、案例群的实质与作用40

(4)、比例原则(适当性原则)42

a、比例原则的内涵42

b、比例原则的实质与作用43

(三)、中间结论46

四、法官续造立法空间的结构性确定系统49

(一)、预先条件:时间、地点与客体的定位49

1、客体确定49

2、地点与时间的限定51

(二)、结构确定系统的目的定位52

(三)、结构确定系统的有效性的定位53

(四)、结构确定系统的手段的定位54

1、Hubmann的观点54

2、“最后通牒”原则的内涵55

3、必要性原则与“最后通牒”原则的区别58

4、可选择的手段59

(1)实行短工制60

(2)废除超时工作61

(3)其他措施61

(五)、结构确定系统的利益均衡定位(狭义比例原则)62

(六)、附加考量-Loewisch式的社会选择62

(七)、附加限制-违反企业宪法的解雇63

(八)、中间结论65

五、结论及适用68

六、附录-引用的参考文献73

一、中外论著73

二、德国与欧盟判例93

三、德国与欧盟各国法规96

四、德国民商法、解雇保护法和企业宪法法典评论121

五、德国公司法手册121

后记122

(一)、选题的价值选择122

(二)、文献与撰写方式的选择124

(三)、法律的功能借鉴125

(四)、“不如自悟之”127

作者1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