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图解黄帝内经全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昌骏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西苑出版社
- ISBN:978780210680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15页
- 文件大小:377MB
- 文件页数:618页
- 主题词:内经-图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图解黄帝内经全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素问22
卷一22
上古天真论第一22
古人的长寿之道22
人的生长周期24
古人养生的四种境界24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26
顺应四季的养生法26
违背四时阴阳的后果28
生气通天论第三30
保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性30
人体阳气的重要性30
阴阳的关键所在32
五味调和34
金匮真言论第四34
四时发病的规律34
事物的阴阳变化36
五脏与四时的对应36
卷二38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38
自然与人体的对应39
如何调和阴阳43
学习自然规律来养生44
治疗阴阳病症的基本原则44
阴阳离合论第六47
千万种阴阳都只是一个阴阳47
三阴三阳的离合状况47
阴阳别论第七48
人体四经十二从48
经脉发病时的症状50
脉象与阴阳的变化50
从脉象看病症与死亡日期50
卷三52
灵兰秘典论第八52
十二脏腑的分工52
协调是强身、立国之本54
六节藏象论第九54
六六节制与九九配合54
五运之气的相胜55
五气、五味对人体的影响56
不同脏象的意义57
五脏生成论第十57
五脏相互制约57
五味与五脏所对应的关系58
五脏呈现在面部的变化59
五色、五味、五脏所对应的关系59
望色与诊脉结合60
五脏别论第十一61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61
切寸口脉可诊断五脏62
卷四64
异法方宜论第十二64
不同地区疾病的诊治方法64
移精变气论第十三66
不同时期疾病的疗法66
什么是色脉诊察法67
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69
汤液醪醴论第十四70
如何制作汤液醪醴70
五脏阳气衰竭引发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72
玉版论要第十五73
《揆度》、《奇恒》的内容73
面部气色变化与疾病的关系73
脉象的表象与病情的轻重74
诊要经终论第十六75
诊断疾病的要领75
四时针刺的法则75
不按四时误刺的后果76
针刺的基本原则77
十二经脉气绝的情况78
卷五79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79
诊脉的基本原则79
五脏精气在面部的表现79
脉象变化相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80
梦境而得知阴阳之气的变化81
六点诊脉大法81
疾病的成因及其发展变化83
如何判断是旧病或新病83
尺肤的诊脉方法84
脉象与疾病的对应关系84
平人气象论第十八85
正常人的脉象特点85
脉象与胃气的变化85
寸口脉的太过和不及87
病变出现真脏脉的状况87
反四时的脉象88
卷六90
玉机真脏论第十九90
四季脉象的特点90
脾脉的正常与异常92
病邪在五脏中的传变92
疾病的传变规律94
真脏脉出现所导致的病变95
脉象的五实与五虚97
三部九候论第二十98
三部九候的理论98
如何利用三部九候进行诊断100
冬阴夏阳从脉象上的区分101
卷七102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102
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02
营养和水分在体内的运化103
六经气逆产生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103
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105
五脏与四时、五行的对应关系105
五脏病变的规律107
五脏病变的症状与治疗方法108
五脏与五色、五味的对应关系109
五味的功用109
宣明五气论第二十三110
五行归纳110
血气形志第二十四112
气血在经脉中的分布及表里关系112
灸刺取穴的准则112
形志疾病的针刺疗法113
卷八114
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114
治病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14
从正神明论第二十六117
针刺治疗疾病的准则117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120
四时之气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120
针刺时的补泻与候气121
如何利用三部九候来诊察疾病123
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124
气的虚实变化124
气的重实变化124
气的重虚变化125
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及其预后125
四时疾病的针刺疗法127
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128
太阴经和阳明经的关系128
阴经和阳经的循行方向128
阳明脉解第三十129
阳明经脉病变后的状态129
卷九130
热论第三十一130
伤寒病的传变130
伤寒症的表现症状130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131
表里受寒邪时脉象和症状131
热刺第三十二132
病邪侵袭五脏的症状132
治疗热病的针刺法133
针刺治疗热病的气穴134
评热病论第三十三134
阴阳交的病症134
风厥病的症状135
劳风的病症135
肾风病的病症135
逆调论第三十四136
气逆病的表现症状和根由137
卷十138
疟论第三十五138
疟疾病的潜伏期和发作期138
疟疾发作时的周期规律139
风病和疟疾的症状139
寒疟、温疟和瘅疟的发病症状140
针刺疟疾的禁忌140
温疟和寒疟产生的原因141
刺疟第三十六142
三阳经与三阴经引发疟病的症状142
五脏疟疾的产生142
针刺治疗疟疾的原则143
气厥论第三十七144
五脏六腑的寒热相互转移的情况144
热邪在五脏内的传变144
咳论第三十八144
五脏咳嗽的原因144
六腑咳嗽的症状145
卷十一146
举痛论第三十九146
五脏突然作痛的原因146
九种气机的变化所引发的病症147
气机变化所引发的病症148
腹中论第四十150
鼓胀病的治疗方法150
血枯病的治疗方法150
伏梁病的治疗方法150
厥逆病的治疗方法152
热病疼痛时其脉象的表象152
刺腰痛第四十一153
六经脉病变引起的腰痛及其针刺方法153
卷十二156
风论第四十二156
风邪侵袭人体后的种种病症156
五脏风邪的病症158
痹论第四十三159
产生痹病的原因与分类159
痹病侵入到五脏,所表现的症状159
营卫两气若不与外邪相合不会引发痹病161
痹病的各种表现及成因161
痿论第四十四163
五脏的病变会发生痿病163
鉴别五种痿证的方法164
“独取阳明”治疗痿病164
厥论第四十五165
寒厥与热厥的形成165
六经脉厥症的病症表现166
卷十三168
病能论第四十六168
睡卧不能安宁的原因168
奇病论第四十七171
大奇论第四十八173
五脏与脉象的关系173
经气不足的死亡日期175
脉解第四十九176
六经病变176
卷十四180
刺要论第五十180
针刺疗法的要领180
刺齐论第五十一181
针刺深浅程度的掌握181
刺禁论第五十二182
人体禁刺的部位182
针刺失误所导致的后果182
针刺禁忌182
刺志论第五十三183
虚实的要领183
针解第五十四185
虚补实泻的原则185
九针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186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186
卷十五189
皮部论第五十六189
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189
病邪在人体的传变过程190
经络论第五十七191
阴络和阳络191
气穴论第五十八191
人体上的365处气穴191
孙络与谿谷193
气府论第五十九194
足三阳经脉194
手三阳经脉195
督脉、任脉、冲脉196
卷十六197
骨空论第六十197
风邪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由197
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取穴部位198
治疗水病的腧穴199
灸治寒热病的二十九个部位200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200
水肿病形成的原因200
治疗水肿病的57个腧穴201
四季针刺202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204
卷十七205
调经论第六十二205
病属有余和病属不足205
神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206
气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207
血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208
形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208
志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208
气血逆乱与疾病的形成209
实症和虚症形成的原因209
虚证与实证的补泻方法210
卷十八213
缪刺论第六十三213
缪刺的含义213
缪刺与巨刺214
邪气入侵各经脉的症状及针刺方法214
尸厥病的成因与治疗方法219
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十四220
六经之气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病证220
人体经脉随四时之气的变化222
违背四时规律变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222
误刺五脏病人的症状表现223
标本病传论第六十五224
疾病的标本及针刺顺序224
疾病在五脏的传变225
卷十九227
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227
五运与六气结合227
五运分主四时的情况228
气的多少与形的盛衰230
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的规律231
天气和地气的循环定数231
三阴三阳与六气的相合232
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七232
五运的规律232
天地动静的运行规律234
司天在泉之气对人体的影响236
六气变化与人体的对应关系237
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240
六气所应的地理位置242
六气的盛衰242
天符、岁会、太一天符242
六气的起始与终止243
六气的运用变化244
卷二十247
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247
五运气化太过所出现的现象248
五运气化不及所出现的现象250
五气与四时的对应关系254
正气的变化与四时气候的相应257
五运的不及太过与五星的相应257
五常政大论第七十260
五运的平气、不及和太过的表象260
五运平气之年所出现的表象262
五运不及之年所出现的表象264
五运太过之年所出现的表象266
不同的地区产生的疾病及治疗方法269
天气的寒热与地势的高低对寿命的影响269
司天之气对人体五脏的影响271
五运变化对动物所产生的影响273
六气对万物生化产生的影响275
药物治疗所遵循的原则275
卷二十一277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277
太阳司天之政的表象278
太阳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280
阳明司天之政所出现的现象282
阳明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284
少阳司天之政的表象286
少阳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288
太阴司天之政的表象290
太阴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292
少阴司天之政的表象294
少阴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296
厥阴司天之政的表象297
厥阴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298
六气的相应及不相应300
五运与在泉之气同化的关系301
时令与药性的关系302
五运之气的运行与主岁之年的常数302
复气发作时的各种表象313
四时之气的运行情况317
五运六气变化与所见的物象相对应318
六气的相互作用和六气的不及与太过321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322
刺法论第七十二(遗篇)326
郁气的预防和祛退326
司天、在泉之气失守时疾病的预防328
刚柔失守其司天在泉之位对人的影响330
对五疫发病的防治332
人体真气的保全333
本病论第七十三(遗篇)335
天地气交异常的变化过程335
天地气交异常对发病的影响336
六气不退位对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343
刚柔失守其位对天运的影响343
人的正气不足导致死亡的原因347
卷二十二348
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348
六气分时主岁时的情况348
风的气化运行与疾病的治疗350
司天在泉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351
司天之气病变所表现的症状352
在泉之气所致疾病的治疗方法353
六气偏胜引发人体发病的症状353
六气报复引发人体发病的症状355
六气相复所致疾病的治疗356
气有上下之分与人体的对应关系359
胜复之气运行的时辰360
客气与主气的胜复所表现的症状360
药性与五脏、五气的关系362
阴阳划分的依据与治病准则362
六气到来时其脉象所表现的症状364
六气变化所导致的疾病367
药物的阴阳属性及配方原则368
正治法与反治法368
方剂的制方分君臣370
卷二十三372
著至教论第七十五372
三阳莫当372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374
疏五过论第七十七376
诊治上的五种过失376
徽四失论第七十八380
治病失败的原因380
卷二十四381
阴阳类论第七十九381
方盛衰论第八十384
解精微论第八十一386
灵枢390
卷一390
九针十二原第一390
经气的变化390
虚补实泻的要点392
九针的功用392
邪气的危害与针刺原则394
五脏六腑的经气所出的情况396
针刺要点396
十二原穴398
本输第二398
十二经络循行的起止398
四季针刺原则404
小针解第三405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409
邪气侵犯人体的情况409
邪气侵犯人体而伤及五脏411
脸部不怕冷的原因412
病邪侵犯人体所发生的病症412
脉象的诊察方法413
五脏病变的六种脉象及治疗方法416
卷二420
根结第五420
不同形体之间的刺针区别422
寿夭刚柔第六423
形体和脏气发病情况424
推测人的寿命425
营分、卫分、寒痹的病症及治疗425
官针第七426
针治的要点426
针刺有九种方法427
本神第八430
终始第九432
寸口脉和人迎脉的诊断432
针刺法的要点435
针刺的禁忌436
卷三438
经脉第十438
手太阴肺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38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0
足阳明胃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0
足大阴脾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1
手少阴心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1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2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3
足少阴肾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3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4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4
足少阳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5
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446
十二经脉气衰竭时所出现的症状446
十二经脉受邪时所出现的症状447
十五络脉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448
经别第十一451
脏腑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451
经水第十二454
卷四457
经筋第十三457
足太阳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457
足少阳胆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458
足阳明胃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458
足太阴脾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460
足少阴肾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460
足厥阴肝经的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460
足厥阴肝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462
手少阴心经的筋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465
骨度第十四465
五十营第十五467
营气第十六468
脉度第十七469
脉气循行的经脉通道469
五脏的精气从体内显露于七窍469
蹻脉的起止之处470
营卫生会第十八471
营气与卫气的运行规律472
三焦之气的起始之处472
四时气第十九473
四时的邪气所致的疾病及治疗方法473
卷五476
五邪第二十476
寒热病第二十一477
癫狂第二十二480
癫痫病发作时的症状与治疗方法480
狂病发作时的症状与治疗方法482
厥逆病发作时的症状与治疗方法483
热病第二十三484
热病禁用针刺的九种症候486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488
突发性心疝病的症状及治疗488
厥病第二十四488
厥气上逆导致头痛的表现症状及治疗方法488
厥气上逆导致心痛的表现症状与治疗方法490
病本第二十五491
疾病的标本所采取的治疗先后顺序491
杂病第二十六491
周痹第二十七493
口问第二十八495
卷六501
师传第二十九501
医病先医心501
判断五脏六腑的大小502
决气第三十503
人体中的精气津液血脉503
六气在人体中的有余和不足503
肠胃第三十一504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504
海论第三十三505
人体的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对应505
四海及经脉重要穴位的位置506
四海对人体的滋养和损害506
五乱第三十四506
营卫气逆乱的反常情况507
气的五种乱症507
胀论第三十五509
胀病发生的部位509
胀病所表现的症状510
胀病的产生以及其产生的根源510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511
人体中的五种津液511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512
五官五色五脏512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513
针刺的深浅和次数的标准513
不同形体的人针刺深浅和次数513
血络论第三十九515
阴阳清浊第四十516
清气516
浊气516
清气与浊气的治疗方法517
卷七518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518
十二月和十日与经脉相配合518
十二经脉与十二月的阴阳配属关系的应用520
病传第四十二520
邪气侵入到五脏后所发生的病变522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523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525
人体的阳气变化与四时变化所相应525
五脏的五种变化526
外揣第四十五527
五变第四十六528
疾病的产生528
以形体诊断疾病529
本藏第四十七530
健康人体的状态530
五脏的形体大小、坚厚对健康的影响530
六腑与其他部位的相应关系533
卷八534
禁服第四十八534
寸口脉与人迎脉的病变部位535
五色第四十九536
辨别五官的表象536
判断病势加重与病邪的衰退537
根据色泽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538
预知病人的死亡时间538
论勇第五十541
背腧第五十一543
卫气第五十二544
经脉的阴阳标本544
各部的气街所聚且所运行的通道545
论痛第五十三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