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 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 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 袁年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7865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民族人类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 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西方话语体系中的“ethnic group”叙事3

一 “ethnos”的历史叙事:从自我言明到二元对立4

二 作为“原始”的“ethnos”:“欧洲文明”之镜像6

三 “ethnic group”的政治内涵:科学的名义9

第二节 汉语语境中的“族群”表达12

一 台湾的“族群”研究与政治实践12

二 中国大陆的“族群”与“民族”16

第三节 我是谁?人类认知自我的困境23

一 “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困境23

二 人类学的后现代之路26

第四节 存在的共生维度:一种方法论33

一 共生进化的社会科学意义34

二 基于共生主体的民族志书写37

第二章 走进哈巴村:历史与地理44

第一节 哈巴村的村落历史45

一 哈巴村的历史记忆45

二 村落历史考辨47

第二节 族群的地理空间分布49

一 第一级阶梯:回族与彝族50

二 第二级阶梯:纳西族与汉族52

三 第三级阶梯:傈僳族与纳西族54

第三节 哈巴村的族群迁徙历史55

一 自称“纳喜”的本地人55

二 “裳人”与“四外人”58

三 “藏回”与纳西族的渊源61

四 来自安南银厂的彝族64

五 自称“永北扒”的傈僳族67

本章小结68

第三章 族群语言与社会结构70

第一节 族群语言结构70

一 语言的因素结构70

二 语言的语法结构72

三 语言的功能结构73

第二节 族群的亲属称谓体系76

一 纳西族亲属称谓体系78

二 回族亲属称谓体系79

三 “四外人”亲属称谓体系82

四 哈巴村彝族亲属称谓结构84

五 傈僳族亲属称谓体系87

第三节 亲属制度与家族组织模式89

一 纳西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90

二 回汉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92

三 彝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95

四 傈僳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98

第四节 亲属制度的外延与族内共生形态99

一 族群亲属制度的外延100

二 拟亲属称谓制的内生功能101

本章小结102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103

第一节 族群的日常生活104

一 族群的居住空间104

二 族群的饮食习惯109

三 族群的服饰特征112

四 经济生活方式118

第二节 哈巴村的公共空间120

一 哈巴村的集贸市场121

二 哈巴村的节日庆典124

三 哈巴村的政治空间126

第三节 族群交往的共生属性131

一 族群共生的内在动力131

二 族群交往的共生属性134

本章小结135

第五章 宗教仪式与族群象征137

第一节 丧葬仪式的过程象征137

一 分离阶段:告别日常生活138

二 边缘阶段:仪式中的抚慰与保护143

三 后阈限:重返日常生活151

第二节 族群的宗教特征与认知结构153

一 纳西族与东巴教153

二 回族与伊斯兰教155

三 彝族与“毕摩”信仰157

四 傈僳族与“尼扒”信仰159

五 “四外人”的混合宗教160

第三节 风险认知与选择164

一 传统社会风险与象征禁忌164

二 象征结构中的现代风险166

三 风险认知中的选择174

本章小结178

第六章 共生结构中的族群情感与想象180

第一节 婚姻制度与身份选择181

一 跨族婚姻家庭与民族身份选择182

二 藏族身份的诱惑184

三 家族认同与族群认同的重叠187

第二节 纳西语境中的“屋名”与自我归类189

一 谁是正宗的纳西族?189

二 “我”属何族?193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区分的地缘差异197

一 “老熊湾”与“山里”197

二 “山外”与“山里”198

三 “江边”与“山里”200

第四节 族群认同与自我归类的社会情境202

本章小结207

第七章 族群主体的共生效应:一个分析框架209

第一节 族群共生的结构性特征与模型建构210

一 族群共生的结构性特征210

二 族群主体共生的评价模型212

三 数据说明与变量操作化214

第二节 族群共生效应分析218

一 历史主体的共生度和共生效应218

二 文化主体的共生度和共生效应220

三 想象主体的共生度和共生效应222

第三节 族群共生的主体责任224

本章小结228

第八章 结论230

一 族群共生结构:一种认知模式231

二 族群的共生属性:从认知论到存在论234

三 走向共生:一种生存性智慧239

参考文献2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