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5·12汶川地震预报回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5·12汶川地震预报回顾
  • 郭安宁,郭增建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 ISBN:978780748433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地震预报-四川省-2008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5·12汶川地震预报回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震前预测的历史回顾1

第一章 汶川大地震前·专业系统及机构的预测认识1

一、汶川特大地震·长期预测(烈度区划)的认识1

(一)中国几代烈度(地震动)区划图的错误估计1

(二)唐山与汶川正确的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悲情的夭折史2

(三)后期对有严重缺陷的烈度区划原则的指出8

(四)都江堰市紫坪铺水库设防烈度的争论10

二、中国地震局预测意见13

(一)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划定13

(二)中国地震局2008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意见14

(三)2008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对中国大陆震情逐月跟踪情况15

(四)2008年四川省地震局对四川省震情的逐月跟踪情况16

三、“两委”及委员的预测意见16

(一)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17

(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17

(三)“两委”委员个人的预测意见18

第二章 都江堰市与康定·两次显著“前震”事件20

一、2月27日康定4.7级地震及“地震事件”的处理21

二、震后产生广泛影响的都江堰市“2.14”3.7级地震群22

三、两次“前震”后“两委”委员的反应及反思25

第三章 地方地震系统、个人、学术研究·前兆异常观测及预测意见26

一、地方地震系统在震前召开的雅安会议上呈现的异常及预测意见26

(一)在地方地震局中作出最好预测结论的凉山州防震减灾局28

(二)上报了异常的甘孜州防震减灾局29

(三)有异常上报的雅安市防震减灾局30

(四)一般化的都江堰市防震减灾局30

(五)有中震估计上报异常的阿坝州防震减灾局31

(六)报了异常的乐山市防震减灾局32

二、强烈上报异常的德阳市防震减灾局33

(一)震后产生很大反响的一起宏观异常的上报事件33

(二)上报的观测异常及年度会商意见和跟踪情况35

三、部分专业、群众测报员及学术出版物的预测意见37

(一)学术期刊、专著、课题的预测意见37

(二)一篇反响很大的预测论文的正视听39

(三)地震预测业余爱好者的预测意见41

(四)部分地震专业人员的预测意见42

中篇 预测的技术反思43

第一章 进入21世纪·我们对我国西部特大地震预测战略的呼吁43

一、对加强中国西部的特大地震的研究及呼吁44

(一)20世纪特大地震介绍及警示46

(二)已往对8级地震研究的薄弱地带47

(三)提出预测8级大地震的7个方法与指标48

二、摒弃维象维理之争和群测群防的呼吁51

(一)要正确对待地震预测界的维象和维理方法51

(二)对群测群防技术成立的辩护52

三、研究西部大震的力源以确定未来发震的位置53

四、对特大地震的其他预测问题的提出与思考54

第二章 汶川特大地震破裂带的预测意义·从成因机制对发震地点预测的反思56

——汶川特大地震等震线介绍——56

一、汶川巨震破裂情况及理论预测的应急与工程意义的反思57

二、从汶川巨震的成因机制确定其发震地点60

(一)从汶川大地震的孕育力源论震前可能做出的地点预测61

(二)对龙门山断裂带指出三要素的“立交模式”62

(三)组合模式之构造分段对汶川大地震的震级推断及预测方法65

第三章 唐山遗憾后的再次遗憾·汶川抗震设防烈度的划定70

一、从正确到错误:历代烈度区划图的验证71

二、南北地震带和龙门山大断裂的强震背景74

(一)地震地质指标显示的强震背景74

(二)历史地震显示的强震背景76

(三)地壳运动观测显示的强震背景76

(四)四大地球物理手段显示的强震背景77

(五)强震的背景与唐山大地震的比较79

三、二到四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对G—R公式片面应用后忽略大震80

四、从孕震力源和孕震模式讨论烈度区划图的失误84

附:对中国地震事业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苏联地震学家——哥·波·果尔什科夫87

第四章 跨越式预测方法的思考·可公度性与三性法对汶川大地震预测的检验90

一、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8级地震可公度预测方法对汶川大地震的预测90

(一)青藏高原8级以上大震已发生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分布91

(二)青藏高原8级大震在发生在时间预测上的可公度性92

(三)关于可公度性的旁证及方法对汶川8级大地震的预测94

二、三性法预测位置偏离但如何正确的认识这种偏离96

(一)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的8级大震分布特征97

(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中8级大震的时空规律98

(三)三性法预测结果的讨论100

三、对两个跨越式预测方法的反思101

第五章 跨越式预测·由太阳活动谷年预测了天水至康定间将发生7级以上大震105

一、2006年预测意见的提交过程106

二、预测依据:甘川段中7级以上大震与太阳活动谷年的关系110

第六章 “两委”的意见·预测方法的原理及问题的反思115

一、中国地震咨询委员会预测意见及方法讨论与反思116

(一)预测的技术原理简介——跨越式的灾害链预测118

(二)2008年康定地区将发生6~7级地震预测的洪震链120

(三)在做出2008年康定地区将发生6~7级地震后的后续行动与思考124

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2006到2008三年三年逼近的中长期预测125

(一)对2008年全国地震形势的预测意见126

(二)对2006年全国地震形势的预测意见127

(三)对2007年全国地震形势的预测意见128

三、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中预测较好的委员意见130

四、为预测较好的磁暴两倍法用整步理论的解释与辩护133

(一)解释所用震源孕育模式的设定135

(二)磁暴对调整单元蠕滑幕的整步136

(三)大范围蠕滑谱假定及磁暴二倍法在汶川大地震预测中的意义138

五、磁暴倍九法139

附:“两委”及“总理用过的一把人”142

第七章 非传统方法:静中动判据·汶川巨震回顾性预测147

一、静中动判据的立论及方法介绍148

(一)静中动判据的一些规定150

(二)静中动判据的区域划分151

(三)曾经成功或较成功预测过的7级以上震例154

(四)按静中动判据包括汶川巨震的回顾性预测的震例156

二、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大震的预测和反思158

第八章 非传统方法:异年倍九律·汶川大震的发生日期的回顾性临震预测160

一、异年倍九律对发震日期预测方法介绍161

(一)异年倍九律对中国8级大震分区预测的震例164

(二)异年倍九律对预测8级地震发震日期的总结179

二、异年倍九律对汶川8级大震发震日期讨论与反思181

第九章 部分汶川巨震短期异常·预测思路的反思183

一、滑坡沿龙门山成一条线显示的异常184

二、震区热异常、小震及远方的蠕滑线显示的中期前兆186

(一)卫星显示的震区的热红外异常186

(二)小震沿龙门山排列显示的短期前兆异常188

(三)神秘的湖北湖泊消失与立交模式显示直指汶川的前兆188

第十章 汶川巨震部分临震异常·调制思路拦截发震时间方式的反思189

一、汶川大地震前出现的五大短临前兆及用调制时间对发震日期的逼近预测191

(一)卫星热红外异常191

(二)地震当天卫星云图上显示的异常云带分布194

(三)用调制模式对几个异常出现日期的分析及预测195

(四)电离层异常196

(五)地磁的低点位移异常及调制预测的日期和地磁偏角异常197

(六)地电阻率异常及调制的倍九与倍七法预测的日期199

(七)氡气异常与调制确定发震日期的反思205

二、抓住和重视没有临震预报时最后一个逃生机会207

第十一章 地震预测的穴位论·汶川巨震预测211

一、基于立交模式下穴位论的地震预测212

二、穴位论与汶川大地震的回顾性预测217

第十二章 国际上的三次争论·地震是否可以预报222

一、国际上的争论状况223

(一)由盖勒挑起的国际上对地震预报的第一场争论225

(二)事实胜于雄辩的1978年日本伊豆——大岛7级地震的成功预报227

(三)第二次争论——关于希腊VAN地震预报的争论232

(四)第三次争论——自组织临界现象233

二、我们对于国际预报争论的观点236

第十三章 大震预报思路的重提·汶川巨震预测思路的反思239

一、大震预报的块、带、源观点的再提及该思路对汶川大地震的预测240

(一)早期预测大地震的块、带、源观点的提出240

(二)从块体边界带讨论青藏高原北块边界强震的发生243

二、兆、触、报思路的重提与汶川巨震预测思路问题之反思245

(一)对汶川巨震中国地震局年度会商的反思247

(二)对长期预测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反思249

(三)汶川8级大震中期前兆空间分布特征对预测的反思250

(四)传统主流地震学方法到底在震前能否做出预测的反思250

(五)关于中期防震战略的反思253

(六)再次强调的临震预报的战略和方法254

下篇 预报政策和应急救援的反思257

第一章 反思设防烈度的划定·建筑设防问题257

一、超长期地震危险度的烈度区划258

(一)应建立新的中国烈度(地震动)区划制订政策及新图258

(二)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立新的委托与审查机制260

二、建筑抗震设防要求及标准261

(一)特别慎重地围绕基本烈度8度的生死线做升降262

(二)一个符合国情经济条件的城乡应急避震的建房设计思路264

(三)以利益制衡的思想来构建建筑质量监督方式265

第二章 反思地震预测的战略与政策·体制弊病与改革267

一、反思地震预测技术的战略与方法268

(一)从“十年地震高潮”预测案例反思“群测”效能268

(二)从哲学反思“群测”效能及实施的几点建议269

(三)强化对巨震发生规律与预测方法的研究272

(四)放开胸怀对短临预测技术从无到有的加强研究273

(五)地震预测上应讲究“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方法与手段274

(六)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的“综合网上异常速报及会商预报”系统逼近强震276

(七)必须强化建立地监测的大协作区及视频会商制度279

(八)必须强化与建立地震前兆信息的速报速判系统280

(九)地震预测研究经费必须要有分散针对的机制281

(十)预报战略的大思考:基础研究能否接近预测282

(十一)设计成一个学科多个单位干互为竞争学派而不是一个单位干的机制285

(十二)大震预防模式的探索:“临震预报预警报警系统”287

(十三)进行反向的以大震搜前兆及针对性的强攻关捕捉强震289

(十四)中长期地震预测意见的形成机制中加入听证会制度291

二、反思体制性的弊病对事业的冲击292

(一)过细的职责与钱分明的体系犯了一个机械论的错误293

(二)在职责分明中把调查研究与实践分开是犯了一个哲学的错误295

第三章 反思地震预报的发布制度·大地震及重大灾难的应急296

一、反思地震预报发布制度的改革296

(一)预报与预测在机构上分开设立的建议297

(二)有序有节地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测结果公开299

(三)建立地震预测及异常在不同层次的内部掌握的渠道和机制301

(四)以地震烈度而不是以震级发布预报302

(五)建议预报法规对城市与农村发布预报时分别对待303

二、反思大地震及重大灾难的应急305

(一)慌、乱、缓是国内外大灾应急的通病305

(二)再强化一下大震快速评估、震灾预测、救灾储备体系的建立308

(三)救灾部队指挥的原则及救生的反思312

(四)反思灾难应急对部队的使命及设立兵种的建议313

(五)对未来大灾应急需提醒的几个问题314

(六)建立无线信息网络应急系统以应对大灾难318

(七)大灾难应急应建立超越政府分块体制的最高协调备战的指挥321

(八)从汶川大地震反思中国抗打击能力与国防323

后记3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