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吴川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吴川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3227428.jpg)
- 吴川市地方志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3057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119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11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吴川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编 建置67
第一章 建置沿革67
第一节 沿革67
第二节 境域变迁68
第二章 县城69
第一节 县治变迁69
第二节 梅菉沿革70
第三节 县城现状71
第三章 行政区划73
第一节 清代区划73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74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75
第四章 乡镇概况81
第一节 王村港镇81
第二节 大山江镇82
第三节 长岐镇84
第四节 兰石镇85
第五节 吴阳镇87
第六节 樟铺镇90
第七节 振文镇92
第八节 浅水镇94
第九节 板桥镇96
第十节 覃巴镇98
第十一节 中山镇99
第十二节 黄坡镇102
第十三节 博铺镇104
第十四节 塘?镇105
第十五节 塘尾镇108
第二编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111
第一节 地层111
第二节 岩石113
第三节 构造115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116
第五节 地质发展史117
第二章 地貌119
第一节 地势119
第二节 平原119
第三节 台地119
第四节 砂土地带120
第五节 低丘120
第三章 河流120
第一节 天然河流121
第二节 人工河流122
第四章 气候123
第一节 气候要素123
第二节 四季131
第三节 天气谚语133
第四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135
第五章 自然资源143
第一节 土地资源143
第二节 滩涂资源146
第三节 生物资源146
第四节 水资源151
第五节 旅游资源152
第六节 矿产资源153
第六章 自然灾害154
第一节 风灾154
第二节 水灾156
第三节 旱灾157
第四节 冰雹、霜冻158
第五节 地震159
第六节 海潮泛滥159
第三编 人口161
第一章 人口发展161
第一节 人口来源161
第二节 人口数量162
第三节 人口密度166
第二章 人口结构167
第一节 民族构成167
第二节 年龄构成168
第三节 文化程度构成171
第四节 城乡及职业构成172
第五节 性别与家庭构成及婚姻状况175
第三章 计划生育177
第一节 组织宣传177
第二节 晚婚 晚育178
第三节 节育 绝育178
第四节 优生 优育179
第五节 技术队伍179
第六节 人口规划179
第七节 政策措施180
第四编 经济综述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况183
第二章 经济指标185
第一节 工农业总产值185
第二节 社会总产值188
第三节 国民收入190
第四节 国内生产总值191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192
第三章 经济结构194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194
第二节 产业结构195
第三节 商品流通结构199
第四节 收入分配结构200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203
第四章 经济管理204
第一节 统计管理204
第二节 计划管理205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207
第四节 物价管理218
第五节 计量管理230
第六节 审计管理234
第五章 人民生活235
第一节 农民(农村住户)生活236
第二节 职工干部(城镇居民)生活241
第五编 农林牧渔第一章 农业245
第一节 土地制度245
第二节 经营体制247
第三节 耕作制度252
第四节 作物品种255
第五节 栽培管理259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263
第七节 作物产量267
第八节 农业机具271
第九节 耕地变化274
第十节 农业区划276
第十一节 农业管理278
第二章 林业279
第一节 资源279
第二节 造林284
第三节 护林291
第四节 林场294
第五节 木材产销加工298
第六节 林政管理301
第三章 畜牧业302
第一节 发展概况302
第二节 品种分布及改良304
第三节 饲料牧地306
第四节 禽畜疫病及防治308
第四章 渔业309
第一节 淡水养殖310
第二节 海水养殖311
第三节 海洋捕捞311
第四节 水产品314
第五节 渔业管理314
第六编 水利318
第一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318
第一节 资源和水质318
第二节 水力利用319
第二章 水利建设32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水利设施32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321
第三章 水利管理331
第一节 管理体制331
第二节 灌区整治332
第三节 灌区管理333
第四节 三防工作334
第五节 综合经营336
第六节 移民安置336
第七编 工业337
第一章 国营工业337
第一节 发展概况337
第二节 经营体制改革339
第三节 工业门类341
第四节 产品选介350
第二章 二轻工业352
第一节 发展概况352
第二节 经营体制改革356
第三节 工业门类358
第四节 名产选介362
第三章 乡镇工业365
第一节 发展概况365
第二节 工业门类369
第三节 名产选介375
第四章 其他工业379
第一节 部门工业379
第二节 县城梅菉镇工业381
第三节 联营工业382
第八编 商业385
第一章 经营体制385
第一节 私营商业385
第二节 经营体制改革387
第三节 国营商业390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393
第五节 合作店(组)394
第六节 个体商店395
第七节 联营商业395
第八节 集市贸易396
第二章 粮油购销399
第一节 粮食市场399
第二节 粮油购销400
第三节 粮油储运和加工411
第四节 价格变化417
第五节 财务管理420
第三章 生产资料采购与供应422
第一节 金属材料422
第二节 机电设备423
第三节 建筑材料423
第四节 化工原料424
第五节 木材 竹子425
第六节 农药化肥及其他商品肥425
第七节 耕牛 农具426
第四章 土特产收购与供应428
第一节 黄麻 红麻428
第二节 蒜头 蘑菇429
第三节 葵制品 禾草包 包线430
第四节 甘蔗431
第五节 禾花雀431
(附)废品回收433
第五章 副食品采购与供应434
第一节 畜禽蛋434
第二节 水产品436
第三节 蔬菜 水果437
第四节 其他副食品440
第六章 日用工业品采购与供应442
第一节 棉布百货442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445
第三节 日用杂品447
第七章 对外贸易448
第一节 出口商品448
第二节 经营方式451
第八章 饮食服务453
第一节 饮食业453
第二节 旅馆业454
第三节 其他服务业454
第九编 建设457
第一章 建筑业457
第一节 机构沿革457
第二节 管理体制改革459
第三节 建筑设计463
第四节 建筑施工464
第五节 建筑工程468
第六节 装修装饰470
第七节 援外工程473
第二章 城乡建设473
第一节 县城建设473
第二节 圩镇建设479
第三节 乡村建设487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489
第三章 环境保护493
第一节 环境污染493
第二节 环境治理497
第十编 交通 邮电 电力第一章 交通499
第一节 陆路交通499
第二节 水路交通507
第三节 运输512
第四节 运输管理516
(附)梅菉简易民用机场纪要520
第二章 邮电521
第一节 邮政521
第二节 电信525
第三节 邮电管理530
第三章 电力531
第一节 发电531
第二节 输变电534
第三节 配电 供用电537
第四节 电网整改540
第五节 电力管理541
第十一编 财税金融第一章 财政545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545
第二节 财政收支547
第三节 财务管理与财政监督563
第四节 建国后财政对各项事业的支持567
第二章 税务571
第一节 税收管理体制572
第二节 税收收入572
第三节 建国后税务的促产培财586
第四节 税收管理588
第三章 金融592
第一节 机构592
第二节 货币596
第三节 银行业务600
第四节 代理业务606
第五节 外汇管理与保险608
第十二编 政权及参政机关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611
第一节 代表产生611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12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614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620
第二章 行政机关623
第一节 县衙623
第二节 县政府631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634
第三章 参政 议政机关643
第一节 参议会643
第二节 人民政协644
第十三编 党派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653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党组织活动65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代会和县委会654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659
第四节 党员和基层组织660
第五节 宣传工作663
第六节 统战工作665
第七节 信访工作66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668
第一节 组织机构668
第二节 党务活动670
第三章 中国民主同盟672
第一节 组织演变及领导人672
第二节 盟员活动672
第四章 群众团体674
第一节 工人组织674
第二节 农民组织678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679
第四节 妇女组织682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684
第六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686
第七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686
第八节 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687
第九节 科学技术协会687
第十四编 司法第一章 公安689
第一节 机构设置689
第二节 基本职能692
第二章 司法行政698
第一节 律师业务698
第二节 公证业务699
第三节 法制宣传699
第四节 司法基层699
第三章 检察700
第一节 机构设置700
第二节 刑事检察700
第三节 经济检察701
第四节 法纪检察701
第五节 监所检察701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702
第四章 审判702
第一节 机构设置702
第二节 审判制度703
第三节 刑事审判704
第四节 民事审判704
第五节 经济审判705
第六节 执行工作705
第十五编 军事第一章 驻军 军事设施707
第一节 驻军707
第二节 军事设施710
第二章 地方武装711
第一节 民国政府地方武装71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武装71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武装部715
第三章 兵事716
第一节 历代兵事716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事721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下的武装斗争726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兵事729
第四章 兵役72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兵役72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兵役730
第五章 民兵731
第一节 组织建设731
第二节 政治教育733
第三节 军事训练734
第四节 执行公务735
第十六编 民政第一章 拥军优属737
第一节 拥军支前737
第二节 烈士褒恤738
第三节 残废抚恤738
第四节 群众优待739
第五节 国家补助740
第二章 复员安置741
第一节 安置741
第二节 扶助与使用741
第三章 老区建设742
第四章 救灾赈济744
第一节 灾害赈救744
第二节 社会救济750
第五章 社会福利754
第一节 福利设施754
第二节 福利生产755
第十七编 人事劳动第一章 干部757
第一节 干部来源757
第二节 干部结构757
第三节 干部任免759
第四节 干部考核与奖惩760
第五节 干部待遇与福利760
第二章 劳动762
第一节 管理机构762
第二节 职工队伍762
第三节 用工就业764
第四节 计划管理与调配769
第五节 职工培训770
第六节 劳动纪律与仲裁771
第七节 工资奖金772
第八节 劳保福利776
第十八编 文化第一章 文化事业机构781
第一节 文化馆 站781
第二节 群众文艺团体782
第三节 图书馆 室783
第四节 书店784
第五节 电影放映785
第六节 文艺演出团体788
第二章 文学艺术790
第一节 文学创作790
第二节 戏剧 曲艺791
第三节 音乐 舞蹈794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摄影796
第三章 艺文选录799
第一节 优秀作品节录799
第二节 优秀作品书目800
第四章 民间文艺801
第一节 民间文学801
第二节 民间舞蹈801
第三节 民间音乐803
第四节 民间歌谣805
第五节 民间艺术806
第五章 报刊 广播 电视809
第一节 报刊809
第二节 广播810
第三节 电视812
第四节 广播电视微波站812
第五节 音像管理813
第六章 档案 修志813
第一节 档案813
第二节 方志编修814
第七章 文物 古迹 名胜815
第一节 古代遗址815
第二节 纪念地819
第三节 库藏文物820
第四节 名胜822
第十九编 教育科技第一章 教育8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827
第二节 旧制教育828
第三节 幼儿教育832
第四节 小学教育836
第五节 中学教育849
第六节 职业技术教育864
第七节 成人教育870
第八节 教师队伍879
第九节 教学研究883
第十节 经费 设施 勤工俭学884
第二章 科学技术887
第一节 机构 队伍888
第二节 科技管理898
第三节 科技活动899
第四节 科技成果911
第二十编 体育卫生第一章 体育917
第一节 群众体育917
第二节 学校体育920
第三节 人才培养923
第四节 场地设施925
第五节 体育比赛926
第二章 卫生935
第一节 医疗机构936
第二节 医疗实力939
第三节 卫生 防疫941
第四节 妇幼保健946
第五节 药政管理948
第二十一编 民俗 宗教 方言第一章 风俗习惯949
第一节 衣食住行用949
第二节 生老婚丧祭952
第三节 岁时节日955
第四节 行业习俗958
第五节 陋习丑行961
第六节 文明风尚965
第二章 宗教 会道门966
第一节 佛教966
第二节 基督教967
第三节 天主教968
第四节 会道门968
第三章 方言970
第一节 吴川方言概况971
第二节 吴川方言的特点979
第三节 吴川方言同音字汇985
第四节 吴川方言常用词语1006
第二十二编 人物第一章 古今名人传1021
第二章 烈士传1045
第三章 烈士英名录1058
第四章 省(部)级以上先进人物名表1085
第五章 吴川县历代进士举人名录1092
附录1101
一、文献辑存1101
二、旧《吴川县志》序选辑1103
三、吴川史料考析1108
编纂始末1113
后记1117